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6 00:48:43瀏覽822|回應2|推薦101 | |
強調"筆墨功夫",乾筆不枯,濕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 運用筆法五個原則:平,圓,留,重,變"。 七種墨法:濃,淡,潑,破,積,焦,宿。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可妄自菲薄水墨畫。 中國畫常見的以圖章補充構圖的考慮是"封三角,開一角",一定要留一角,叫"通氣"。 愈看愈覺得耐看,有味可挹,這就是藝術魅力所在。 齊白石:用筆沉實有力,起訖斬釘截鐵,線條不是浮游於紙的表面,而是穿透滲化到紙背,線條的邊緣有刀切的感覺(所謂有切口),而不是像棉花令人感到疲軟,這就是書畫家常說的"力透紙背"。這種線條的視覺效果給人以肯定,自信,穩重之感。 齊白石:用筆放慢了,線條起,止有迴鋒,頓挫沉穩到家,如寫楷書,筆筆清楚。 齊白石讚揚李可染的畫是"真正的大寫意",又說自己快九十歲了還在"用楷書作畫"。 李可染早期用筆極快,徐悲鴻,齊白石都說他有徐青藤(徐渭,1521-1593) 遺風,而徐青藤被譽為"以草書入畫"。 用筆沉實,又控制自如,筆筆精,處處精,經的起推敲。 徐青藤的花卉,以恣肆奔放的筆墨別開生面,李可染以恣肆狂放的筆墨寫人物,筆歌墨舞,罕有先例。 十八世紀揚州畫家黃慎(癭瓢,1687-1768)以狂草筆法畫人物,筆筆耐看,韻味十足。 學習黃賓紅的中鋒用筆。 齊白石的"題畫數詩":十年種樹成林易,畫樹成林一輩難,直到髮枯瞳欲瞎,賞心誰看雨餘山。 李可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魂的另一層意思是"中國精神"。 黃賓虹的"積墨法"。 李可染:樹的千枝萬葉,你怎麼畫也不會比自然更豐富,一定要含蓄,要"削減",點一個點子,不能只代表一個葉子。 李可染"遠近交界處最重要"。 李可染有意不畫近景,而是把本來所見的中景拉近,造成畫面的緊迫感,產生奇險的構圖效果。 李可染把中景拉成近景,不留天,不留地的構圖法,在他晚年的山水畫中經常出現。 "對景創作"的,可以說只有李可染一人。 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的明暗法(chiaroscuro),統一畫面的色調,解決中國畫在展覽會上看起來顯得畫面"散,花,亂"的問題。 李可染:探索多層次及逆光的表現方法。在光的表現,構圖的變化等方面進行探索。把藝術家主觀方面對自然的感受,情緒,通過理想化的藝術加工表現出來。 1957年在東德開始探索光的表現。樹幹的輪廓不是用墨線勾出,而是空出兩條細長的兩邊,樹葉是多層次的濃淡墨點中所留出最透明的部分,表現陽光從對面穿過樹林而造成的逆光效果。 李可染題詞談到畫水口之難。水口是山水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李可染把寫生稱作"對景創作",意思是"不與照相機爭功"。 李可染:中國畫不僅表現所見,而且表現所知,所想。 李可染進一步發展了"意匠"在"對景寫生"中的運用:一是剪裁,世界藝術都有剪裁,中國畫則是大膽剪裁,重要的盡量要,不重要的乾脆不要,甚至減到零。二是誇張,誇張是人的情感強烈的表現,誇張是深刻認識對象的結果。三是組織,剛好符合畫面的景物並不多,一定要組織加工。 李公麟,米芾有意不作大畫,以示與畫工,匠師區別。文人畫的所謂文玩,墨戲,更重視的是畫畫的過程,產品是次要的,或本來就不是要製作成一張畫給別人看。 1910 年,中國最早的美術展覽出現了。 南宋山水有"馬一角,夏半邊"的說法,概括馬遠構圖重心在一角,而夏圭的構圖則往往重心在半邊。 李可染所謂的"採一鍊十",意思是說,直接到大自然去寫生,就像開採礦石,只不過是創作的第一步而已,要把礦石提煉成鋼,更需要比開採礦石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李可染的"再創作"大致有兩種途徑,一是完全離開寫生搞,畫心中所想,放懷直抒,筆隨意興。二是在寫生作品的基礎上,提煉,加工,強化感情因素,落實到視覺藝術效果。 近景推遠,遠景拉近。常常省略前景,以中景直接過渡到遠景,是李可染的山水畫的獨特構圖特徵之一。 要設計,使畫面符合自己的思想情感。先有意境-情與景的結合,然後有意匠-加工手段。 運用山川易位,景物搬家的辦法,依照主觀意願重組畫面。因此,桂林的涼亭村舍,可以移進了蜀中的山溪。 李可染"鍾馗送妹圖"(1962):虛實之美,點線之美,更重要的是神態之美。鍾馗虛,以潑墨寫之,故意模糊,因為他是鬼。小妹實,雙目含淚,沉思凝想,以線描淡彩,儀態端莊。 諧趣園(1963):濃墨渴筆勾畫大概,筆筆沉實凝重,如作篆書。 灕江勝景(1963):是濃重的粗筆墨塊(山峰)與嚴謹線描(帆船人物)的對比,一放一收,反差強烈。 李可染:畫畫要做到若不經意,其實經意之極,才是自由的境界。 董其昌: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 李可染認為:畫家要有哲學家的頭腦,吳昌碩的筆墨功力,林布蘭的繪畫技巧,再加上精湛的文學修養。 李可染晚年作畫用乾隆時宮中貢墨,紙用含檀皮料較多的"料半紙",最為發墨見筆。 李可染一再強調藝術創造的根本問題在設計。把生活推進到藝術,一定要設計,要深(厚),要以整個生命去從事,如獅子博象,而不能像探囊取物那樣輕而易得。 齊白石的用筆特點,即行筆慢,線條圓厚,澀重,稚拙感強的"金石派"筆墨特點。 李可染認識到線條的力量感,是靠毛筆克服紙的阻力而產生的,愈用力壓住筆,行筆愈慢,就愈顯示出線條的澀重之感。 "懷素寫蕉"是反映古人苦學的精神。米芾之癡,懷素之勤學,賈島之苦吟,都是李可染所讚譽的精神品質。 山水畫有兩個關:線條,層次。畫的時候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開始要盡量畫得充分,一遍遍地加。加層次就是整理調子的過程。很多人過不了層次關。加,要一遍遍地加,逐漸地加,第二遍加的要像印刷套網紋沒有套準,不能與第一層次完全重疊。 李可染:好畫最亮最黑的東西不多,而是掌握極豐富的中間調子。一定要畫夠。 李可染的晚年的山水畫,實際上就式西方素描方法和中國畫筆墨相結合的產物。 好的筆墨在於蒼潤相濟,既蒼且潤。杜甫詩云:"元氣淋漓幛尤濕",道出了水墨畫腴潤與蒼勁對立統一產生的美感效果。 李可染:山水畫最難解決的是層次。他用積墨法在墨中求層次,表現山川渾然之氣。 在解決畫面的層次問題上,有兩個關鍵:一是必須掌握好中間調子。二是要解決好畫面的黑白關係。畫面的黑白關係就是暗部與亮部的關係,虛與實的關係。中間調子在畫面黑白,虛實關係上起了很好的聯繫和呼應,調節的作用。 李可染在生命最後階段,有意無意,信手塗抹,所寫的是意想山水,但是,仍使人產生可遊可居之感。 從筆性上說,石濤用筆多偏鋒,線條平薄。朱耷 中鋒用筆,線條則圓厚。 李可染:我在齊白石看老人家畫畫十年,最大的心得是線條不能快。好的線條要完全主動,要完全控制,控制到每一點,達到積點成線的程度。 (1907-1989)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