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1 17:05:04瀏覽1595|回應3|推薦111 | |
是心讓自己變窮了。 一直不敢踏足貴州,總是被書上或是網上的消息所嚇,自然而然產生成見,始終裹足不前,直到去年在雲南東川認識一位年近60的北京大姐,她隻身旅行貴州一個月,我心想,自認為自助旅行幾已成精,怎麼連一個北京大姐都不如呢? 很多時候萬事俱備,就只缺走出去而已。 這趟2011秋旅收穫頗豐,我重新認識了貴州和貴州人,破除了對貴州的成見。更令我驚奇的是,行前備課時,發現從小歷史書上所讀關於黃帝與蚩尤之戰,竟然跟貴州有關。而此行所攜帶的紙筆墨讓我開始嘗試水墨創作,從中體會線條與墨的趣味。 旅行中認識許多貴州本地人,很多是貴陽或凱里等相對發達城市的遊客,他們竟與多數少數民族一樣,在聊天當中總會強調"我們貴州窮",窮似乎成了貴州人的心病,事實上,窮是相對性的,相較於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是真的窮,但貴州人有美麗的山川,厚實的民族文化,還有更可貴的溫暖人情味,生活品質一點不輸沿海瞎忙的生活形態。 所以啊,錢不是窮的原因,是心讓自己變窮了。 苗族的世代遷徙。 貴州的少數民族是從古代的百越,苗瑤,濮人和氐羌四大族群演化而來。世居於此的有苗,侗,水,布依,土家,白,瑤,毛南,彝,仡佬等13個民族。加上後來遷入的漢人及其它少數民族,貴州目前有49個民族。 其中仡佬族是貴州最早的土著民族,由古代建立夜郎國的濮人演化而來。百越則是侗族,水族和布依族的祖先,苗族和瑤族有著相同的淵源,而氐羌則演變為彝族。 整個貴州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以苗族的遷徙最為曲折而悲壯。苗族可以上溯至上古時代黃河流域與炎帝,黃帝同期並存的九黎部落聯盟。九黎部落的君主是蚩尤,與炎黃聯軍在"逐鹿中原"的戰爭中被打敗,蚩尤戰死於河北涿鹿,九黎部族少數融入炎黃族裡,大部分被迫渡黃河南下。 這批移民在江南洞庭湖與鄱陽湖一帶重新建立起強大的三苗集團,與中原的堯,舜,禹的華夏聯盟長期抗衡,後又被打敗,遷徙至西北的三危地區(今甘肅),最後南遷到川滇黔才逐漸安定下來。 中國目前大約有苗族人一千萬左右,一半定居於貴州省內。在漫長的遷徙中不斷地分散隔離,苗族演變成世界單一民族中最多支系的民族,總共有170餘支系,在貴州省境內的就有120餘個支系。 前進一公里,發現大簸箕村。 走完石橋村,在苗家院子裡和幾個貴陽人一起吃飯聊天,蒼蠅滿天飛,其中一碗酸湯裡竟掉進4只蒼蠅,這一頓飯吃的提心吊膽。這戶人家也做些手工紙,一刀賣30塊錢,真是便宜,而劉興武一家或許是名大氣大,一張宣紙就要賣10塊錢。 午後下起豆大的雨滴,幾經考慮,還是決定再往山裡走一公里,去看看另一個手工紙村莊--大簸箕村。 大簸箕村是個苗寨,苗人稱之為"別雞",意思是"杉樹坡上的寨子",南皋河在此處轉了一個漂亮的彎,留下肥沃的耕土,由於形似簸箕,故得名。村子不大,住著92戶人家,大都是三層的吊腳樓,一層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存放糧食。 入村須經過一座長長的風雨橋,我極喜愛這種建築形式,橋上可遮風避雨,兩側有木作長椅,可以躺著休息,納涼。橋下是清澈的南皋溪,溪裡有許多漂亮的石頭。 上圖:婦人左手染紫藍色在苗寨侗寨很普遍,主要是因為以天然的靛藍手工染布。 令人驚嘆的穿洞手工紙作坊。 中午一起吃飯的貴陽人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資訊,在石橋村外有個巨大的山洞,那裡的古法手工紙工坊更有看頭,強烈建議我們去看看。 車子駛出石橋村寨頭往右過一座橋,轉進一條柏油路,盤山而上卻遲遲不見那個大山洞,原路折返後在一條黃土路右轉,泥路非常崎嶇顛簸,還好沒多久就見到了令人驚異的大山洞。 把車子停在路旁,沿著小徑步行而入,山坡旁有幾個袖珍形的瀑布,必須涉水而過,這裡宛如山谷中的桃花源,手工紙作坊佔據山洞入口,洞裡流淌著清涼的溪水,洞外是個溶蝕性盆地,種著水稻。 這地方叫"穿洞",洞高13米,寬15米,長度有4公里,洞口朝南,前後相通,故稱為穿洞。這裡有著石橋村最原始的白皮紙手工作坊。來到石橋村,若不來穿洞見識,那就太遺憾了。 上圖:油桐子,桐油可漆家具,防蟲防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