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4 20:08:11瀏覽682|回應0|推薦2 | |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09 2013 09 11 calligraphy oracle 支 " 支",會意字。甲骨文"支"字與金文"支"與說文之古文" 支"取意 略同,古文支從又(手)持半竹形,表示劈下的一個竹枝,(竹為去 枝為半,竹即)「去竹之枝」表示枝則成竿,可作支持之用。篆文省簡 ,隸變後楷書寫作支。 本義為劈下的一個竹枝,是" 枝"的本字。 《說文》:" 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張舜徽先生認為,所 謂" 去竹之枝",就是" 去其旁小枝條而後可用"。所謂" 手持半竹", 就是手(又)拿小篆" 竹"字的一半之形,即一條竹枝。可見" 支"實為 " 枝"的初文。《詩.衛風.芄蘭》:" 芄"(丸)蘭之支。(芄蘭,一 種蔓生植物。)這句詩中的" 支"即為" 枝"。由" 枝條"義可以引申為 " 分支"義。《新唐書.驃國傳》:" 有江,支流三百六十。 " 支"可作" 肢"的假借字。《資治通鑑.漢紀》:" 心腹四支,實 相悖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缺)焉。" " 支持"一詞,今天多指支撐、鼓勵、贊助,但在古代多指對付,與 今天的用法恰好相反,如《元曲選.殺狗勸夫》:" 他覺來,我自支持他 ,包你沒事。"這裡的" 支持他",就是" 對付他"的意思。 " 支"是個部首字。但真正屬於" 支"部的字極少,《說文》" 支" 部僅收" 攲"字,所以" 支"多作形聲字的聲符,如" 芰"、" 伎"、" 岐"、" 歧"、" 妓"、" 技"、" 翅"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技妓伎岐翅 " 支"部首變化的字例 " ",指事形聲字。甲骨文從又(手)像手持形杖棍棒形,會擊打 之意,金文大同,只是棍棒帶杈,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上邊訛為卜聲 ,隸變後楷書寫作。 本義為擊打,是" "扑的初文。 《說文》:" ,小擊也。從又,卜聲。"許解本義正確,但分析字 形不對。" "實為手持鞭(或木棍)形的象形字,並非" 從又,卜聲" 的形聲字。《說文.手部》中說:" 擊, 也。"可見" "與" 擊"是 互訓字,其本義就是扑打。後世" "一般不獨立成字,多以" 扑"代" "。 " "是個部首字。在漢字楷書中,真正以" "作部首的字很少, 如" 敲"、" (效) "等。絕大多數從" "的字均寫作" "(反文 旁),而且多有" 扑打"之義,如" 攻"、" 牧"、" 教"、" 效"、" 政"、" 敝"等。 應注意:《說文》《康熙字典》《辭源》等工具書將" "與" " 合為一部,而《辭海》《新華字典》則將" "與" "分為兩部,這樣 查字更為方便。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收攷放攻政牧教 甲骨文中" "字的其他寫法 " "部首變化的字例 " 文",象形字。甲骨文像人胸部有刺畫的花紋形,是古代紋身的寫 照,金文稍繁,篆文省簡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文。 本義當為紋身。 《說文》:" 文,錯畫也。象交文。"" 錯畫"就是交錯刻畫的意思 。王筠解釋得很清楚:" 錯者,交錯也。交錯而畫之,乃成文也。" " 文 "的本義為紋身。《禮記.王制》:" 被廢文身。" " 文"本為" 紋"的初文,色彩交錯奕稱" 文"。《易.系辭下》: " 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 五色成文而不亂。"又引申為 花紋或紋理。《左傳.隱公元年》:"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 。"晁錯《論貴粟疏》:" 衣必文采,食必梁內。"《葉公好龍》:" 屋 室雕文以寫龍。"在這個意義上,後世則增加了偏旁,產生了一個新的形 聲字" 紋",表花紋之意。 由花紋引申為文字或文辭。《孟子.萬章上》:"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 辭。"《韓非子.五蠹》:"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文"讀去聲(ㄨㄣ、)時,則為文飾之義。《論語.子張》:" 小 人之過也必文。" " 文"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文"組成的字大都與花紋有關 ,如" 斐"、" 班"等。當然,也有些漢字雖有" 文"作為組成部分,但 僅為形聲字的聲符,與" 文"義無關,如" 汶"、" 蚊"、" "、" 雯 "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玟紊斌斐 甲骨文中" 文"字的其他寫法 " 文"部首變化的字例 " 又"象形字。甲骨文的形體,像有三個手指朝左的一只右手,向右 " 斗",象形字。甲骨文像帶把舀酒的" 勺"字形。金文" 斗"上象 斗形,下示其柄篆文整齊化就變得不像了。隸變後楷書寫作斗。如今又借 作了" 鬥" " "的簡化了。本義為舀酒勺。 《說文》:" 斗,十升也。象形,有柄。"許慎認為" 十升為斗", " 斗"是一種量器。其實" 斗"本為盛酒的酒器。《詩.大雅.行筆》: " 酌以大斗,以祈黃耇。"﹙耇,黃耇指黃髮老人。﹚《史記.項羽本紀 》:" 玉斗一雙,欲與亞父。"由酒器引申為量器。《漢書.律歷志》: " 十升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 形如斗狀之物也可以稱" 斗"," 北斗星"形如大勺,如《詩.小雅 .大東》:" 雖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熨斗"也像勺形,所以也可 以稱" 斗",如《晉書.韓伯傳》:" 令伯《韓伯》捉熨斗。"至于《史 記.封禪書》中所說" 成山斗入海"的" 斗",那是" 陡"字的假借字。 意思是:成山陡峭而延入大海。 在古籍中,由" 斗"字組成的詞往往比喻" 小"義。如小室稱" 斗室 ",小城稱" 斗城",小帳子稱" 斗帳",等等。 古代" 斗爭"之" 斗",只能寫作" 鬥"或" "或" "或" " ,而決不寫作" 升斗"之" 斗"。在簡化漢字時,均以" 斗"代" 鬥"" "" "" "。 " 斗"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斗"組成的字大都與量器有關 ,如" 斛"、" 料"、" 斟"、" 魁"等。當然,也有少數以" 斗"得聲 的形聲字,如" 抖"、" 蚪"、" 枓"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科料斛斝 甲骨文中" 斗"的其他寫法" 斗"部首變化的字例 " 斤"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把橫刃錛斧形,惟王筠氏以為「橫者其首 ,向左下迤者其刃也,植者﹙向右斜出之筆﹚其柄也」。金文和篆文都變 得不像了,隸變後楷書寫作斤。 本義:為砍木頭的橫刃錛斧。 《說文》:" 斤,斫﹙ㄓㄨㄛ′﹚木也。象形。"所謂" 斫木",就 是砍伐貫木的意思。徐灝說:" 斧、斤同物,斤小于斧。"《玉篇》和《 廣韻》都沿用《說文》的解釋:" 斤,斫木也。"不過,這只說明" 斤" 的用途,而沒有闡明" 斤"為何物。徐鍇說:" 斤,斫木斧也。"這是正 確的。有人認為" 斤"與" 斧"古有區別:橫刃的為斤,即後世所說的錛 ;縱刃的為斧,即木工所用的斧頭。 " 斤"當" 斧頭"講。《庄子.徐無鬼》:" 匠石運斤成風。"《左 傳.哀公二十五年》:" 皆執利兵,無者執斤。"可見" 斤"也是古代一 種兵器。至於" 斤"作重量單位用,那是假借字的問題。白居易《賣炭翁 》:" 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 斤斤"連用本為" 聰明鑒察"之意,如《詩.周頌.執競》:" 斤 斤其明。"這是說,武王實在英明能幹。由聰明鑒察又能引申為拘謹或過 份計較,如《後漢書.吳漢傳》:" 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于體貌。" " 斤"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斤"組成的字大都與斧、斤有 關,如" 斧"、" 所"、" 新"、" 斷"、" 斫"、" 析"等。當然,也 有些以" 斤"得聲的形聲字,與" 斤"義無關,如" 沂"、" 芹"、" 欣 "、" 祈"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斥斧所祈斬斲斷 甲骨文中" 斤"字的其他寫法 " 斤"部首變化的字例 " 方"象形字。甲骨文像起土出糞鍤。上短橫是橫把,中長橫是足踏 之雙肩,兩短豎指明其左右兩旁,下邊是多股分叉,如今的農村還用這種 糞插,。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方。 本義當起土之鍤。 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說文》:" 方,併船也,象 兩舟省總頭形。"把方解釋為船頭系在一起的兩條小船。常見的方舟一詞 ,指的就是兩船相併。但更多的人認為方的本義是旁,比如"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一方就是一旁。 " 方"的本義為韓向,引申為方向。如東、南、西、北方和四面八方 。又由方向引申出途徑、方法。如《荀子.大略》:" 博學而無方。"由 方向的直對,又引申為正直。如《老子》:"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這是 說,聖人的品格端直而不傷害人。又由端直之線引申出方形,與圓形相對 。如《孟子.離婁上》:"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又由此引申為表示面 積的方圓。又特指單方、藥方。 " 方"在漢語虛詞中用作副詞,可表示正在的意思。如《漢書.高帝傳》 :" 沛公、項羽方攻陳留。"其中" 方"即為正在。再如成語中的方興未 艾、來日方長等等。 " 方"是個部首,在漢字中,凡從" 方"取義的字皆與並排,邊旁, 方形等義有關。如:仿、紡、彷、枋、放、旁、防、坊、房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於房旁旅旋族旗 甲骨文中" 方"字的其他寫法 " 方"部首變化的字例 " 旡"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無、舞、為同一字像一人手持舞具舉手 投足舞蹈之形,金文繁化,篆文分為三形,一形另加義符" 亡"用以表示 沒有之義;二形另加義符"舛"(雙足)用以表示舞蹈之義;三形簡化只留下 一個舞人形。隸變後楷書寫作無、舞、。 本義為沒有。 《說文》沒有單獨解說" "字,只是在" 無"字下說:" 無,亡也 。…… 奇字無。"可見" 無"與" "本為一字,為" 亡失"之義。段 玉裁解釋說:"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 " "的本義為亡失或沒有。《左傳.宣公二年》:" 人誰過?過 而能改,善莫大焉。"﹙過,過錯。﹚《左傳.成公三年》:" 怨德 ,不知所。" " "還可以用作副詞。《孟子.梁惠王上》:" 雞豚狗彘之畜, 失其時。"這裡的" "通" 毋"" 勿",當" 不可"講。由副詞虛化, 可以成為句首助詞。《詩.大雅.文王》:" 念爾祖。"這裡的" " 無義,實際上是要" 念爾袓"。毛傳說:" 念,念也。"" "放在問 話的末尾,常用來表示發問,相當於" 否"或" 么"。白居易《問劉十九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 " " "在《說文》中未立為部首,《康熙字典》《辭海》立有" " 部。不過,真正屬於" "部的字實在太少,在《辭海》" "部中僅收 了三個字。如: 、既、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既即 甲骨文中" "字的其他寫法" "部首變化的字例 " 日"象形字。甲骨文像太陽形﹙甲骨文用刀不易刻圓﹚金文大同,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日。 本義為太陽。 《說文》:" 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像形。"許慎以" 實"釋" 日",是說日光永實而不虧,此亦為聲訓。《釋名》也有類似的 解釋:" 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日"本為象形字,許說" 從口一" ,不妥。" 日"的本義是太陽。《詩.衛風.伯兮》:" 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杲,ㄍ?ˇ,明亮。﹚由太陽引申為白晝。《詩.唐風.葛生》 :" 夏之日,冬之夜。"意思是:夏日白晝長,冬季夜間長。由白晝又引 申為計量時間單位。《尚書.洪范》:" 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 詩.王風.采葛》:"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現在所說的" 日常",多指" 日常生活",但是古籍中的" 日常"則 多指太陽永恒存在,如《宋史.樂志》:" 日常月升。" 另外,在古籍中太陽有許多名字,如" 日母"" 日車"" 日君"" 日 馭"" 日輪"" 日頭"等等,都是指太陽。 " 日"是個部首字,凡徒日取義的字皆與太陽、時日等義有關如:旦 、早、旬、旭、旱、時、旺、杲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旦旱旬明旱昔景 甲骨文中" 日"字的其他寫法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