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1 18:11:43瀏覽1364|回應1|推薦7 | |
與金瓜石晨曦的第一道曙光同行,似乎代表我們北行充滿希望 這一天,我們在為台灣茶的根源找歷史。 帶領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品茗藝術班的朋友,我們展開了二天一夜的九份、金瓜石之旅,除了讓心靈有一趟放鬆之旅外,這次最大的目標是找尋台灣第一茶的發跡地─瑞芳桀(魚桀)魚坑。 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為何它未在台灣茶葉史上發光發熱呢?一連串的答案,等著我們去探索。 根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 雖然在南投凍頂茶有另種說法,但因未見正式史料,仍以這部台灣通史為依據,較具歷史價值,於是,我們的踏勘之旅,仍追尋連橫的腳步,去尋覓這個歷史的村落。 九份及金瓜石曾是淘金窟,如今成為失落的流金;同樣的,台茶也曾是黑金,如今也逐漸有走入失落流金的趨勢,第一站走在九份的老街上,看到它的第二春,是如此的「熱鬧」,有點不能適應,所幸有好朋友佇足在其中一個角落「九份茶坊」、「天空之城」,那個寧靜的角落,讓我們得以偏安,尋找一絲的孤寂,而無拘束地在這個角落中,我們論茶、談茶及享受心寧寧靜的一刻,似乎讓旅人更有一種寄託! 從品茶、談茶到找茶,似乎逐漸讓議題更為清晰,讓「主角」逐漸脫穎而出,不錯,茶與空間,在對話著..................。 夜宿金瓜石的台電會館,大地幾乎靜寂無聲,似乎也讓旅人心胸更為寧靜,為隔天的尋茶之旅鋪陳著。 隔天一早,被小鳥的交響樂叫起床,於是遁入金瓜石小巷弄中,藉由與古人、古厝的對話,去尋覓一絲的感覺! 今天是要為失落的流金,做註解。在當地的徐姓玩家陪同下,我們踏上了此行最重要的征途,在瑞芳一處公墓邊,從雜草、芒草堆中,發現了一株株的老茶樹,從其萌芽的情況,凸顯雖在惡劣環境環伺下,老茶樹仍顯刃性,堅強的活下來,雖歷經各種砍伐、雜草的侵蝕,仍未讓其低頭,而它的發現,儼然告訴我們這些尋訪者,早期的瑞芳是有茶的,有老茶樹為證,是否為柯朝所種植留下來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了。 既然有茶的蹤跡,精神為之一振,於是展開第二階段的探勘,找尋瑞芳四角亭的桀魚坑,先找到了現行的桀魚坑路,但看其地形,似乎新拓寬的路,與老地形應有所區別,於是邊路當地及附近的老人家,邊依職業的敏感度去判斷,兩輛越野車徐徐慢行,憑感覺去尋覓......................。 果然在不遠處巷弄間發現幾棟古厝、傾頹的古宅,它就是廖家古厝,據廖家媳婦指出,早在清朝廖家比瑞芳的顏家(台陽煤礦擁有者,台灣早期五大家族之一)更是富有,從其傾倒的古厝中,可見一斑。 這座古厝,背有靠山,據說是一處「虎穴」,為老虎盤据之姿,而從其所剩的大門柱及尺二磚、虎眼門窗來判斷,當時的確是大戶人家,也為桀魚坑當時的繁華留下歷史的見證。 據說,當時瑞芳的桀魚坑面積相當大,比起現在的範圍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當地的老人家也告訴我們可到四魚亭炮台去看看,並順便造訪顏家古厝,即可對照昔日桀魚坑非同凡響! 我們再驅車去探尋,的確是花了一些功夫,才從一條小山徑中,找到已雜草叢生的顏家古厝,氣勢是不凡,大堂門柱還以桀魚坑做的對聯,再度印證昔日的這個地方,的確有許多值得去追尋、探究的,這趟的初勘,算是收穫滿滿,也是台茶濫觴追尋的再出發起站了! 延伸閱讀: 一、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談臺灣最早種茶的年代與地點 文╱ 劉澤民/本館整理組長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4&AID=116 二、台茶的濫觴~王振帙 http://www.klnn.net/nndg/9201-55/002.htm 三、黑熊出沒于顏家古厝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