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主教驅魔能擺脫附身靈嗎?
2010/12/10 20:56:37瀏覽7153|回應0|推薦0

十一月中旬聯合報報導美國天主教會接到信徒請求驅魔的需求暴增,但教會裡會驅魔的人不多,教會因而舉行會議,討論訓練更多的神父來應付這種需求。報導說其實教會在歐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有較多的驅魔事例,但以往美國人不太信這套,近來才改變。參加這項會議的主教及神父反應熱烈,大家有意把天主教定位為「可以和天使及魔鬼打交道」的宗教,以吸引更多的信徒。

聖經裡有耶穌驅魔的故事,自古天主教即有驅魔儀式的記錄。自第一任的教宗開始,教會就不斷爲信徒驅魔。通常是由經過訓練的神父,用聖經、十字架、聖水為工具,加上經文禱詞,爲身有惡靈的人驅魔。

為了避免糾紛,現在教會規定被惡靈附身的人必須事先經過醫生診斷,確認沒有精神異常等心身疾病。美國發起驅魔會議的主教說「並非所有需要驅魔的人,真的都需要驅魔,只有真正被惡靈附身的人才需要。」這位主教指出被惡靈附身者會出現幾種徵兆,例如說出沒有學過的語言、力氣奇大、極少睡眠、胃口不佳、對天父名或聖水反應激烈、不停啃或摳皮膚等。

從這份報導看來,也許是美國人中相信、正視人世間確實有被惡靈附身之事的人增多,所以請求驅魔的案件增加。不過也有可能是美國被外靈附身的人增多,所以驅魔需求才暴增

被惡靈附身者出現的徵兆其實不只是那位主教提出的那幾樣,外靈附身者可能出現的現象複雜多樣,還包括胃口驚人(一人吃幾人份的食物)、出現幻覺或幻聽、性格變、會自己從沒學過的技術或知識…。另外,很多人以為被惡靈附身者一定會有怪異的言行舉止,其實這種看法不正確,很多被外靈附身的人看來與常人無異,常常連被附身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被附身。主教認為需要處理的惡靈附身事件只是小部分而已,這顯示教會對外靈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教會還要求被附身者須先經過醫師診斷沒有身心疾病才能接受驅魔,這更淘汰了一些被外靈附身的人,因為有些附身靈會使人精神異常,或是好像具有多重人格,被附魔者健康轉差更是必然的。

主教說被惡靈附身者可能對天父名或聖水反應激烈,其實聖經、聖水或十字架等工具都非驅魔的利器,禱文其實也無關緊要,甚至可以說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這些是做給人看的,雖然也許可以增加被附身者的信心,但是徒有信心或勇氣都無法驅走惡靈。驅魔的關鍵是神父身上或身邊要有功力高的外靈才可能驅魔,也就是說另一個外靈嚇跑、打跑、或招安接受驅魔儀式的人身上的附身靈。也就是說惡靈不是對天父名或聖水反應激烈,而是對幫神父驅魔的外靈反應激烈。

也許有些讀者會懷疑聖經、聖水怎麼會無用呢?借用一個施寄青書上的例子來說明。施寄青《通靈者說》提到呂太太處理卡陰很高明,第十六章裡說呂太太每次為人消災解都是用雙手比劃,大多數求助的人看慣寺廟道觀的法師拿著各種法器、刀劍比劃,便會質疑她用雙手這麼劃幾下會有用嗎?呂太太問施寄青:「無形的東西以有形的東西對付會有用嗎?無形的東西會怕這些有形的嗎?」施寄青跟她說武俠小說中說得好:「無招勝有招。」

古老的教會驅魔禮儀的高潮是神父高舉苦像降福附魔者,並命令魔鬼說:「奉聖父、聖子及聖神之名,我命令你出來並離開。」惡靈當然不會就為了這些話而輕易放棄它已佔據的人體,惡靈是被神父身上、身邊的外靈所擊敗才會離開。還有,神父並沒說要殺死魔鬼或收走魔鬼,要趕走魔鬼就不容易了,要殺死拘禁魔鬼更加困難。這句說詞的涵義就是說被趕走的魔鬼可能再回來,另外就是魔鬼可能離開附魔者、跳到附近的人身上躲藏。

至於驅魔儀式的結果,可能有三種:

(1)   經過驅魔儀式後,被惡靈附身者好像恢復正常了,也許外靈真的離開了,但也許惡靈並未離體,只是收斂隱身。這就像童起時身體會有異樣,辦完事後請「神明」(鬼魂靈魔)退駕,外靈可能真的離體,但也可能只是隱而不顯。常人看不到外靈,難以正確判斷外靈是否仍在人體內,只能從被附身者的表情、言行舉止來判斷,這會有誤差。

(2)   短暫有效後,惡靈往往又重回原宿主身上,這就類似祭改的狀況。外靈暫時避避風頭,等沒事又回去,外靈已經習慣被附身者的環境,捨不得放棄多年經營的窩。

(3)   聖經、聖水、禱文都沒有效,驅魔失敗。這不是令人意外的結果,那些東西本來對惡魔就沒有作用。教會裡或驅魔神父身上、身邊的外靈如果本事不如附身靈,自然驅魔會失敗

有驅魔經驗的台南天主教鄭再發主教表示:驅魔的基本認知是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人在工作,天主在幫忙,天主若決定暫驅走魔鬼,驅魔者再有聖德也沒辦法。

如果一次不成功通常會繼續再做驅魔儀式直到被附魔者恢復正常為止。但是有時施行多次驅魔儀式後,被附魔者依然老樣子,教會不得不放棄。教會可能會掩飾無法降服惡魔的案例,因為這會動搖信徒對上帝及教會的信心,但是這種情形確實存在。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gle777&aid=468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