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發功 特異功能 與 外靈附身
2010/10/23 08:41:55瀏覽5760|回應0|推薦3

林教授在《氣功與心靈》一書中探討特異功能,他歸納特異功能大致有四種來源天生具有、瀕死而回生、外靈附身、修行或練功有成。林教授認為特異功能並非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原有的潛能,平常人經過數月或數年的練功,大部分也能發展出某些特異功能但書上又說絕大多數的練功者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特異功能,矛盾?)

林教授的看法並不正確,人沒有特異功能,出現特異功能是來自外靈附身,因為修行而具備神通者極為罕見。

外靈可能在胎兒期、嬰幼兒時就進駐人體,所以有些人好像天生就具備特異功能。林教授提到這些人的父母或血親中很有可能有人具有特異功能,他以為這與遺傳有關,其實這是因為家人住在一起或有許多接觸,使外靈有機會擴充勢力,轉到家族的嬰幼兒身上。許多外靈進入一個人的體內後,會招來其他的外靈一起寄居,此人身上的外靈數目便會增加,時機到了、遇到更合適的對象,有的外靈再轉進別人的體內。

外靈佔據人體有可能導致有些人死亡,部分人比較幸運,瀕臨死亡但又回生,這些瀕死回生者有些會突然出現特異功能。經過瀕死,外靈展現實力,使某些人突然出現特異功能。如果瀕死回生者性情大變,甚至可能是外靈取代了那個人的靈魂。

練功者如果本來就有外靈附身,練功會使外靈更能深入控制人的魂魄,外靈的本事因而顯現,讓人誤以為自己因為練功而開發出特異功能。本來沒有外靈附身的人練功後出現特異功能,也是因為外靈附身,外靈在他們練功後才上身(可能是在練功場所、可能在宮廟神壇、也可能在別的地方被外靈上身)。

很多修行者以為自己虔誠精進修行而開發出特異功能,其實因為修練而產生特異功能者非常罕見,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被外靈附身。宮廟神壇等修行場所本來外靈聚集,居住靜坐被上身的機率自然較大,而且這些修行場所的外靈往往特別厲害。我們將於往後的文章中述說這種修行人顯現特異功能的現象。

林教授談到一些特異功能,如非眼視覺、內視、透視、遙感、通靈等等,現說明如下:

非眼視覺:不用眼睛,用身體其他部位(如手、耳),就可辨識圖形和文字。人的雙眼被布蒙著,並不妨礙附身靈看到圖形文字,附身靈把它看到的影像傳給人腦,就產生所謂的「非眼視覺」。

內視能夠感知自己身體內部(骨骼、臟腑、經脈、丹田)的形態和狀況。附身靈居住在人體內,它們的視覺能力超過人類,能夠看到人眼看不到的東西,它們還可在體內遊走,因此它們知曉人體的結構和健康狀況,把訊息傳給人,這就是「內視」。

透視:能夠穿透屏障(如牆壁、鐵盒),感知其內部的東西,就像X光機一樣。有些附身靈的視覺能力能夠穿透屏障而看到東西。此外,外靈可以隨意出入人體,它想看屏障內的東西就離開人體,穿透屏障去看內容,再穿出屏障回到人體,把所見的告訴寄住對象。

遙視(千里眼):能夠即時接收到遠地的信息,並清晰成像。外靈離身後迅速前往遠地,把看到聽到的信息收入,再回到宿主身上,把信息顯現給宿主看,這就是遙視的原理。懷疑外靈有這樣的能力?看看觀落陰,能夠成功觀靈的人是因為外靈上身,營造畫面聲音給人看,其內容複雜多變,外靈本事高強,讓人信以為真,以為自己真的去了陰間拜訪。

遙感(心電感應)能夠立即感知別人在遠地所發生的突發事件。外靈依其功力高下而有不同的移動能力,有的外靈能夠瞬間離體、前往幾千公里之外,再迅速回來。另外,有些靈是一夥的,有的靈留在人體內,同夥的靈去外地探查事情,再即時返回,告訴附身靈,附身靈把信息傳給宿主,因而產生遙感現象。靈媒應客人的要求,藉著遙視去查探某件事,經常就是一夥靈的共同合作。

有些人因為心裡擔憂、掛念某人某事(如知曉親人在國外醫院重病)而產生某種想法(如預期親人在醫院突然病故),這只是巧合,某次的偶發遙感現象並不見得就是具備遙感能力。

感知命運:看到一個人或其用過的東西,就能感知他的現狀,甚至溯知過去的事情或預知未來的發展。有些靈可以來去陰陽兩界,它去陰間偷看人的本命簿,就可準確告知此人過去發生的事,並預知未來會發生的大事。在陰間偷看本命住宅及本命樹(花),也可以正確說出此人的健康及運勢概況。還有,有些靈有他心通可以從問事者的心思找出他想問的那人的事情,更厲害的可以尋找問事者的記憶庫中的東西。

通靈:能夠感應到鬼神的存在,並與其溝通信息。前面的文章已經提過:人並不通靈,是體內的附身靈與其它的靈溝通,把信息傳給人。或是附身靈製造信息,傳給宿主。附身靈可以製造、過濾、自由詮釋信息,所以宿主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真的。

林教授說要以平常心看待特異功能,不必刻意追求,有了也不要炫燿或惶恐,不要自以為很了不起,更不能以特異功能來獲取名利。如他所言,人不應刻意追求特異功能,也不應靠此謀求名利。不過,特異功能既然來自附身靈,如何以「平常心」自處呢?要擺脫附體往往很不容易,切勿再練功、打坐讓外靈進一步控制自己。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gle777&aid=452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