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南大街,鼓樓,古商城,解放北大街……阜陽老城的范圍大概就是這樣了。沿著這樣一條路線一路尋訪,各色人等,各種氣息,在這三四年的時間里,斷斷續續走過這座城市的不少老街。對于一個非此地長大的人而言,對它們并沒有太多來自過去的情感。它們曾經的繁華,也只能從文字中隱約窺見。每一次走訪之前,都要拿來一幅老舊的地圖,與現在的街道對比,一點點去定位老街的位置。 難以想象它們繁華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看到的只是它們如今的蕭條破敗,成為被定義的“棚戶區”。“城市中心已不在這里了!”這是從那些老居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脫離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脫離了時代。想必沒有人愿意脫離中心,沒有人愿意一直在邊緣生活。 大概三年前,去過一個國營農場。它曾輝煌一時,如今再去看無比荒涼。房屋成了危房,土地被占用,工人得不到應有的生活保障。它因體制而輝煌,卻也因體制而衰敗,弄成了今天這般模樣。 倘若不是走進老街,可能無法看到城市之中那另一種生活,一種緩慢的生活。當我們匆匆忙忙、恨不得把一天所有的時間都讓各種各樣的事情給填滿時,老街里的人,卻能慢悠悠地在院子里坐上一整天,可以不慌不忙地擇菜洗菜、洗衣服,用上大半天。而我們自己,偏偏將這樣的時間視作多余,塞著耳機,聽著有用無用的資訊,而非認真地做著生活中的每一件瑣事。不在乎時間的流逝,走進老街,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甚至冷清到讓你感覺驚慌。堆放在角落里的舊家具,散發著腐朽的氣息;那人去后的空樓,在風中搖搖晃晃。 判斷一處房屋是否有人住,首先看看門上貼的春聯是新是舊。新的,說明還有人住,至少還有人在意;舊的,陳年的,那這間房屋早已沒了人氣,成了死屋。 畢竟曾經是城市的中心,怎么說,也不算偏僻。出了門,就是商業街,買幾個饅頭、買一籃蔬菜,喝一碗麻糊……都不是難事。真要讓他們往商業中心跑,他們可能懶得去,跑恁遠干啥?到門口不就買了嗎?在這兒住了好幾輩人了!這是他們曾經的驕傲。但也有人一邊追逐著中心,一邊留戀著舊時代。開著車不惜穿過幾個街區,在人流涌動的小巷里擠來擠去,哪怕衛生條件惡劣,也要嘗一口過去的味道。 真遇到過一些同樣專程來老街尋訪的人,他們不是像我一樣的探究者與發現者,而是為了找回記憶。應該就是這里吧?他們指著老房子小心翼翼地問著。不知道啊,過去那么久,哪還記得清呢?原來,有人是在為他們的父輩來尋訪,手里捏著父輩們模糊不清的記憶碎片,努力將它們拼得完整。 也許我們真的與過去割舍不開。老街里,很少看到年輕人,最多的是老人,倒是還有小孩子。也許,老人會把那些陳年往事講給孩子們聽,于是,這一老一小,還在守護著記憶。 老人帶著網兜出海打漁,可能滿載,也可能空空如也,但靠岸了,也只能卸網上岸。接下來,他要修補漁網,伐木做舟,給很小的孩子出海使用。他心里想著,要讓漁網沒有破綻,要讓舟堅不可摧。然而,他忘了,自己航海的羅盤已經被海水打濕,腐蝕生銹。 從那家藥店往左拐,從那家麻糊攤往東走……不知不覺中,這些生意人和他們的招牌就成了人們指路和辨識方位的參照。他們的生意并不會太好,每次光顧的,多是老街里的老居民,一旦這些人不在了,生意好像也就冷清了。但他們在乎嗎?不知道。無法評價這樣的生活,因為自己無法融入這樣的生活,因為根不在這里。其實,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更多美文:情感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