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孔孟協會林文傑理事長「儒學百講」—『儒教復興大同年』
2014/11/03 15:24:11瀏覽3236|回應0|推薦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們稱為「天道」。
「天道」的寶貴,乃在「天時」與「儒學心法」。

何為「天時」?何為「儒學心法」呢?

「真儒復興大同年」,這句話,即已點出天時。
而儒學心法,就是這兩段話:「中庸理萬事丹根,大學道千秋金鑑」。

何為真儒呢?
「自覺」與「自懺」找回自己的真神主人(真主),

我們學習儒學,大都從論語裡的章句開始學習起,甚而許多先進翻譯了許多的版本。但為何大家還是有看沒有懂呢?
這裡有兩大關鍵說明:
第一,未曾熟知儒學心法『中庸』與『大學』。
第二,很少落實、力行自覺與自懺,故而無法學以致用,無法印證。

大學三綱領中,教導我們學習「明明德」的內聖之功。
要「明明德」,要先格物。「明明德」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

「明」,是動詞。是要經過許多克己之功,不受外界「財、色、名、食、睡」的污染,不受意識田中「貪、嗔、痴、愛」的矇蔽,經過「切、磋、琢、磨」的內部考驗,自性才能光明。這是儒學很重要的覺心源之功。如此之人堪稱賢人!

「明德」,是名詞。指的就是上帝所賦予給我們萬善備足的本性。當賢人覺心源,知止於至善時,假以時日,自然復性之初,回到光明磊落的自性。並且憂國憂民,知道行親民的外聖之功,這是儒學很重要的復性初之功。如此之人堪稱聖人!

聖人與凡人只在覺與迷之間。
聖人知「格物」,格除「貪、嗔、痴、愛」四心物,「驅身物」,驅逐「財、色、名、食、睡」這五身物,如此才能致良知。靈性自在光明。
反之,凡人不斷追逐「財、色、名、食、睡」,這五身物愛不釋手,追逐不到內心就產生「貪、嗔、痴、愛」四心物。

覺與迷有如冰與炭火是不能相容的,會讓我們的心靈矛盾、痛苦非常。你選擇何者呢?

聖人的智慧話語,對筆者來說是非常深奧且富哲理,本不應逾越本位擅自表現,但縱觀當今社會對儒學之認識,僅在學術探討、研究上,卻未力行、實踐、印證,誠屬可惜。

筆者與許多好友真正去力行、實踐,印證出儒學真能改變我們的內涵氣質,改善家庭的親情,更真正的將職場的人事問題做了根本的處理,效益非常顯著。

故而在此誠摯邀請先進、前輩能共襄盛舉,讓「真儒復興大同年」早點實現。若是您有何疑問及建議,筆者當盡所知之能事回答,肯定不會藏私。
連絡信箱 : conmen101@gmail.com 林文傑  0989037327

( 知識學習語言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d2d2d2d2002&aid=1866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