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07 01:20:58瀏覽1147|回應0|推薦1 | |
. 兩岸四地 縱有黑水溝,
黑水溝 :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 !
(大陸執政黨 如果一直欺負台灣, 我不相信 大陸的老祖先, 就會捨得 ! ) 泉州市泉港政委 市政府 贈送帆船. =============================================== 從台灣俗語看台灣歷史文化 一、 前言: 俗語是土地與人民的產物,既反映時代背,景也代表先民智慧的累積。在台灣移民開拓的過程中,先民的酸甜苦辣常表現在日常俗語中。值得我們加以探究和理解。因此,欲了解台灣史,從俗語入門,也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方式。 二、移民篇: 1.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 註:代表台灣人的祖先從十七世紀開始遠離家鄉唐山,渡過海洋,冒險來到台灣開疆闢土,勇氣雖然可嘉,但心情畢竟是沈重的。一來唐山故鄉窮困貧脊,不得不遠渡重洋尋求一片安生樂土;二來,台灣海峽有俗稱「黑水溝」的大風浪,不知能否安然渡過;三來,即使僥倖渡台成功,還不知能否避過原住民的襲殺,或抵擋得住熱帶傳染病-像瘧疾之類的傳染病。所以,在無奈的情境下,逃離故鄉唐山,此去命運未卜,心肝當然糾結成一塊 - 「結歸丸」,而愁緒滿懷了。 2.過番剩一半,過台灣無底看。 註:「過番」,指古時候到外國做生意或打仗;剩一半,只有一半的人可以生還回萊可是到台灣去的,卻一個都沒回來_____-無底看。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移民的風險之高了。 3.六死三留一回頭。 註:十個人過台灣,平均有六個人會死在風浪裡,三個人渡台成功而留下(但卻不知能否逃過原住民和熱帶傳染病這一關);一個人船才開出去不久,就會因風浪太大而回頭,由此,可以想見當初台灣先民渡海來台是何等艱辛,冒險的事。 4.紅柿出頭,羅漢腳仔目屎流, 紅柿上市,羅漢腳仔目屎滴。 註:羅漢腳仔:指未結婚的單身漢,四處遊蕩的流民。在移民台灣的過程中,清帝國除了用「海禁」政策限制漢人移民台灣外,還規定合法到台灣做官或經商的男人不可攜家眷到台灣,因此冒險渡台的都是男人,使台灣成為陽盛陰衰的社會,到處可以看到無家可歸的「羅漢腳仔」每當秋風吹起,柿子成熟上市時,這些無家可棲,衣衫單薄的羅漢腳,就會因悲憐身世而流淚了! 5.一個某卡贏三仙天公祖。 註:某:台語,「牽手」的意思,即「妻子」。 天公祖:天公,指玉皇大帝,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格。在陽盛陰衰的移民社會,羅漢腳仔要娶到一個「某」(太太),或是被平埔族原住民招贅而有「牽手」,是頗不容易的事。即令漢人崇信神祇「天公」,在現實中,還不如擁有一個「某」來得實際些。 6.聽某喙,大富貴。 註:1.喙:嘴巴 聽從「某」(太太)的話,一定會大富大貴,其道理跟前一個俗語相同。 7.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有番仔公,無番仔嬤。番婆仔好牽,三跤鼎難安。 註:1.唐山公:從中國大陸來的祖先 2.嬤:祖母 在移民時代,男人渡台開墾,大部分時間都被限制攜女眷來台,所以冒險渡台者都為單身男子較多。因此,渡台之後不論是生理需要,或是為擁有田宅的現實考量,欲成家者,多半被當時為母系社會的平埔族招贅成婚。只是漢人強勢宗法社會後來凌駕平埔族文化之上,幾代之後,許多新一代的台灣人都被有意遺忘自己的原住民的血統,而自認是漢人了。這對原住民的「阿嬤」是相當不尊重的! 1996年4月6日,高雄醫學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順盛教授,在台北醫學院所主辦的「原住民健康研討會」中,以「台灣與西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的健康問題」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從不同族群的組織抗原(HLA)及粒腺體核酸(DNA)的普查,台灣二千一百多萬人中,約有20%到60%人口有原住民直接的血緣關係,而佔台灣總人口數75%的河洛人(福佬人),和佔總人口數13%的客家人,經過數百年與南島語系原住民的融合,已經很少有純的河洛人(福佬人)和客家人了。根據醫學研究他們的血緣DNA及組織抗原(HUA)已和現在中國大陸居民不同。台灣人早已是一種原住民和漢民族大融合的「新台灣民族」了! 這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的醫學(科學)證明,值得我們深思。 8.少年若無一遍戇 路邊哪有「有應公」,(世間若無戇, 路邊哪有「有應公」。) 註:這也是描述羅漢腳仔單身渡臺而生悲劇的俗語。意謂若不是那些「戇少年」離開唐山,流浪來臺灣,以致因船難,疾病或械鬥而客死異地,路邊哪來這麼多「有應公」供人膜拜。以前台灣人認為那些無依無靠,無子無孫的鬼魂,會因無人祭拜而成為「厲鬼」到處索食為虐,民間因而「祭厲」的風俗。一些民間善士,將暴屍路旁荒野的羅漢腳遺骨,收屍埋葬,立廟祭祀,便成了「有應公」廟。「羅漢腳」是清代台灣社會的一種特殊角色;而「有應公」則是清代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一種特殊神明。 9.「乞食伴羅漢」「有路無厝」「病無藥,死無蓆」「死無人哭」。 註:1.死無蓆,死了連草蓆裹身都沒有。 2.乞食;乞丐。 這些俗語指的都是「羅漢腳仔」的身世命運。有路可以走,但無家可回,生病了無藥治療,死了,無草席裹身安葬,也無人哭泣送葬,真是人生至悲啊。 三、生活篇: 10.一隻牛剝二層皮 此俗語指台灣農民賦稅苛重,有如一隻牛,竟被剝了兩層皮。根據統計,自鄭氏東寧王國以東,田賦丁稅便很重,滿清領臺後,臺灣的田賦竟是大陸田賦最高的蘇州松江所課的二倍。「一隻牛剝兩層皮」,正是當時臺灣農民生活的寫照,也是台灣人被外來政權統治的無奈命運。 11.三年官,兩年滿。 自清朝統治台灣開始,台灣官吏便十分腐敗。其原因除了不重視台灣,把台灣當作剝削的化外之地外,就是凡來台做官的,有三年一調的制度,使他們無心經營台灣,只把台灣當過路的客棧,而且自一七二九年起,文官在台兩年多就調升回中國,對這些需回家的官員,臺灣只是他搜刮飽囊的過境之地加上台灣自十七世紀以來,即北中國富庶繁榮,這些貪官更是如魚得水。意謂,在台灣做三年官,不到兩年荷包就貪污的滿滿,可以回家了! 12.一府二鹿三艋舺 (一府二鹿三新庄) 台灣早在十七世紀荷蘭及鄭氏東寧王國時期,就顯示海洋文化對外貿易的特質。「行郊」的出現,便是一個具體的證明。所謂「行郊」,就是一種以貿易範圍相同之商號所結合而成的商業集團。1720年代,清朝雍正時期,已在臺灣府-當時的台南出現。到了1784年以後,乾隆中期,在彰化鹿港也急速興起,鹿港便成為中部大港,到了1790年代左右,乾隆末期,已發展到八里坌(今台北縣八里)艋舺(台北市萬華)了。所以才會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語出現,這正反映出臺灣的開發與商業發展由南往北的過程。 13.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 在清領時代,台灣陸上交通仍然不便,往來南北仍靠台港海運,所以稱北部人為「頂港人」,南部人為「下港人」。頂港指滬尾(淡水)和基隆港;下港指安平和打狗(高雄)港。 14.本地媽祖興外庄。(北港媽祖興外庄)。 台灣四面環海,在清朝移民時代,海神林默娘成為共同專護神,沿海鄉鎮-港口都有媽祖廟香火鼎盛。但基於「近廟欺神」的心理,媽祖廟附近人家可能認為媽祖並無任何顯聖跡,但外庄人可能繪影繪聲地傳聞許多顯靈和靈驗事跡,愈遠的地方愈多。於是,不惜路途迢迢,爭先恐後地趕來朝拜,另一種說法,是說雲林北港朝天宮的媽祖,自從被移請成分靈到台中大甲鎮瀾宮後,大甲的媽祖廟就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八天七月的大甲媽祖起駕回娘家,更是造成人山人海的宗教熱潮。「北港媽祖興外庄」,誰說不是?! 15.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望枝葉代代.湠(傳)。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