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3 10:08:49瀏覽2516|回應0|推薦2 | |
▲南科大批出土文物等待建館保存,部分文物暫陳列在南科,透過解說員導覽經常令造訪的國內外人士備感驚奇。(中時資料照片) 2008-09-03-中國時報-周曉婷/南縣報導 南科考古遺址自2000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20萬顆。 研究人員發現:南科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4千5百年到5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南科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最早稻米化石 距今4千5百年 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解釋: 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年代最久遠的距今約4千5百年,是台灣現今考古遺址中,所挖掘出最早的稻米化石。 在南科周邊30多處考古遺址中,都曾挖出稻米化石,但以「南關里東遺址」及「右先方遺址」兩處最多。 朱正宜說: 兩處遺址的稻米化石挖掘出土當時,地上密密麻麻的碳化稻米,呈散落狀,各約10萬顆,推測兩處發現地點,可能都是「意外事件」現場。 所謂「意外事件」,指的是可能有人打翻盛裝稻米容器,致稻米散落一地。 還有小米綠豆 百餘種植物種子 朱正宜指出: 研究人員在清點及鑑定稻米化石過程中發現: 4千5百年前的稻米化石,顆粒很小,但隨著年代演化,稻米化石顆粒愈來愈大。 由此可推測,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已栽種稻米,且技術愈來愈進步,當時人類已有育種觀念。 南科考古遺址除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稻米化石外,也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小米及綠豆化石,還有一百多種無法判別種類的植物種子。 朱正宜表示: 稻米、小米及綠豆可能是當時人類主要的植物營養來源,加上南科遺址出土的魚、貝類化石,推測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人類食物呈多樣性。 四千年前養狗畜豬 跨海找石材 一般認為:石器時代人類,主要為填飽肚子而終日忙碌。 但是,考古學者從南科考古遺址出土文物研究發現:4千多年前人類已養狗、養豬,八成以上生活所需,都來自方圓一公里範圍內,且為尋找品質好的石材,甚至渡海到澎湖取得石斧、石錛等器物。 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說: 以南科考古遺址來說,出土獸骨以狗骨頭最多,被考古人員戲稱為「台灣第一狗」的狗骨頭化石(見下圖),就在南科「南關里遺址」挖掘出土,距今約4千5百年。 另外,南科考古遺址也挖出許多豬骨化石,從豬骨化石發現:當時豬隻都在1歲左右死亡,可能是當時飼養的家豬,約1歲即宰殺食用。 朱正宜說: 南科考古遺址距台江內海很近,遺址出土的魚、貝化石以近海魚為主,再加上出土的稻米、小米、豆類化石及豬、狗等獸骨,大約可拼湊出石器時代人類取食範圍,大都在方圓1公里內,即使出門,也是天黑之前可回到家的範圍。 朱正宜等研究人員從南科出土文物推估: 石器時代南科人類生活,並非想像中為了填飽肚子,而終日忙碌,因飼養狗、豬,且可撈捕台江內海魚、貝類,且懂得種植稻米、小米、綠豆等,填飽肚子並不難。 倒是曾文溪流域一帶石材極缺乏,但南科遺址卻挖出產自澎湖橄欖石製成的石鋤、石斧、石錛等工具,朱正宜認為:4千多年前的人,已可划船直達澎湖。 朱正宜認為: 有石鋤等農耕用具,石器時代南科人類可節省耕作所耗費體力,相形之下,也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其他活動,且因生活所需都來自周遭環境,連狩獵都可視為是體能訓練或娛樂,並非只為填飽肚子而獵捕其他動物。 ▼台灣第一狗-南科考古遺址挖出距今5,000年至4,500年左右的狗骨化石。當時的狗,也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食物來源之一。(周曉婷攝) ▼▼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顆粒愈來愈大,研究人員推測當時人類已有育種觀念。(周曉婷攝)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