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項羽之九---楚亡漢勝,民族之殤
2013/02/24 14:45:05瀏覽1329|回應0|推薦2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所發生的大小內戰數以萬計,而其中令致中國的政治、文化走向發生巨變的卻只有四次,其他的所有內戰無非是坐在龍椅上的那位,從張先生變成王先生罷了,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則均無變化。

能夠影響華夏民族發展方向的四次戰爭分別是:

1、秦滅六國之戰;

2、楚漢戰爭;

3、辛亥革命;

4、國共內戰。

     秦滅六國到自己被楚國滅亡,僅僅間隔了十五年而已;辛亥革命,由於孫文僅僅過了3個月,便將大總統之位相讓於北洋軍閥袁世凱,而袁氏不久便走上復辟之路。因此,13兩項對於華夏民族並不具備決定性意義,而24兩項對於華夏民族的命運是最為攸關。

        楚國的項羽所代表的是一個邦聯制的中國,在思想上則崇尚春秋戰國「鳴」;漢國的劉邦代表的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思想上則走上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道路,雖然貌似與秦始皇的「獨尊法家、焚書坑儒」相反,而實際上,在思想上對人民的禁錮、實施奴化教育卻並無本質區別。

由於漢的勝利,楚的失敗,使華夏民族失去了進行邦聯制國家嘗試的機會,「天下並非眾人之天下,而是一人之天下、家天下」,成為此後華夏大地的唯一政治體制,其陰霾籠罩至今。

感謝何潤東、李依曉那近乎癲狂的表演,「霸王別姬」、「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歷史,彷彿近在眼前。那忠貞淒美的愛情、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壯,令得我輩不能不反思,項羽真的像勝利者所描述的那樣殘暴不仁嗎?

任何虛假的史料,縱使編撰者織構的再嚴密,總難以彌補全部的破綻,我們募然發現,原來「項羽新安坑降」、「鴻門宴」,等等故事,是那樣的破綻百出;而那位號稱是赤龍化身、斬白蛇起義的先生,說到底仍然是一位中國農民的兒子、芒碭山的草寇,一個好酒色、貪財寶的卑劣之徒。

司馬遷在受到腐刑之後所撰寫的《史記》,告訴了後人,勝利者是如何編造、篡改歷史,將失敗者盡情描述為「寇」,而自己的勝利是多麼的富有正義性、合法性。對此,太史公用「不以成敗論英雄」來表達內心的吶喊。

由於兩千多年前的「楚漢戰爭」與六十年前的「國共內戰」極高的相似性,後者簡直就是前者的翻版,因而極易喚起我們這代人的共鳴。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與重慶和談國民政府放走毛澤東的相似;項羽滅秦後的大規模裁軍,與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裁軍的相似;楚、漢簽訂《鴻溝和約》,其中一方立即撕毀和約,將內戰進行到底,與國共之間簽訂《雙十協定》,其後所發生的事情;劉邦本為項羽的部下,楚強漢弱佔據了楚漢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而共產黨本依託於國民黨,在1927-1949年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呈現國強共弱的態勢。

更令人可懼的,劉邦的《大風歌》與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所展現的精神內容何其相似;楚漢戰爭中楚軍敗亡的淮北垓下距離兩千年後,徐蚌會戰中國軍精銳盡沒的陳官莊、雙堆集可謂近在咫尺;中共建政後,毛澤東或親自出手,或由江青出面清洗「革命同志」,與劉邦建政後,或親自出手,或由呂雉出面,令韓信、彭越等發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哀鳴。

劉邦、蕭何、張良、陳平等人秉持「勝者王侯敗者寇」的歷史觀,大肆偽造、篡改史實,拼命往自己臉上貼金,將自己打扮成「仁義之師」、「王者之師」,而對失敗者極盡汙衊之能事,不知後世的勝利者、統治者是否也仿而效之?

在漢帝國的統治下,尚有一位司馬遷,不甘於做犬儒,使用婉轉、曲折的記述方法,力求為後世留下相對真實的史料;今時今日的歷史學者們所編撰的歷史教材,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俯仰無愧於後人嗎?

而一個人、一個政黨是否應視名譽重於生命、重於利益得失,那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感謝《楚漢傳奇》的全體演職人員,令我們體悟到「漢」族並非天經地義,僅是勝利者強加於人民,而「華夏」民族方為永遠。項羽與劉邦,孰為英雄,孰為奸宵,華夏民族倒底應往何處去?在這個霧霾蔽天、水質惡劣,一介奶粉尚求諸他國,道德淪喪,誠信俱無,貪腐橫行的歲月,如果華夏民族繼續追隨劉邦這位成功者的足跡,我們這個民族還有未來嗎?難道誠實與高貴、光明與真愛都隨著項羽在烏江的自刎,而淹沒在滾滾大江,一去不返了嗎?

而隨著《楚漢傳奇》的熱映,統一」是否是唯一的真理,「邦聯」是否可斷定為謬論;一人之天下與眾人之天下,終究孰優孰劣;中國人是否應當繼續學習成功者,遠離失敗者?這樣的爭論仍將繼續,僅以這一點,已足以令人對《楚漢傳奇》致禮以敬,感謝他們在這個農曆新年帶給我們的震撼與感動。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733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