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36 | |
只想你幸福 |
在地生活|散文 2024/10/13 05:58:36 |
在新的一代人中,幸福來的簡單又困難。學習,生活,家庭各個方面,給我們各種壓力。林清玄在這本書的自序中寫“…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另一個答案,我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常惦記那八九,就容易憂懷喪志,應該嘗嘗去品味,思維那快樂的,幸福的,如意的一二,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在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快樂或苦痛,都能成長和學習,才能成就人生——這就是這本書想讓我們懂得的智慧。 這本書細分為六個chapter: 品味生活——平常心是道,道是平常心。 忠于內心——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 靜觀天地——每一個季節里都有生命溫潤的質地。 擁抱人生——即使在人生的最底層,也不要放棄飛翔。 情皆因緣——溫和而積極的愛方能長遠。 穿越塵世——唯有不執著,才能體驗到更深刻的美。 人生的道路很長,大學,愛情,婚姻,工作,事業,身心的平衡,價值的確立,美好人生的追尋…需要常常點撥,常常清醒,常常勉勵,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走。書籍不僅僅豐富知識,更是溫養心靈。拜讀這本書,正為了領略哲學文學的美,發現生活中的大智慧,啟迪我的小人生。帶著敬畏和期待,打開這本書。 這本書中,有幾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第一篇就是《常想一二》。這篇文章,講究了書名這句話的來歷和作者對它的思考。一本好書,將就文理和事理,作者在思索時,我也不住地思考了起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在短短人生十九載,沒能對“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五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維艱”感同身受。然而人人都有不可測,難言痛的思慮,當我急躁焦慮的時候,這種前輩的經驗卻給我莫大的安慰。即便是時在洶涌的海上航行,還是可能會亂了陣腳,也有勇氣面對。總有一天“從前的萬般折磨我都能苦中作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難的,他們的生活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而做的準備。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苦難到處都有。讓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勇氣。“原來‘如意’或者‘不如意’,并不是決定于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于思想的瞬間。” 苦難對陷入其中的人是以數量計算,對超越的人卻變成質量。數量會累積,質量會活化。“一葦以航”,正如清玄之理解,一葦是一種思維的象征,象征在人生的險海波濤中能“用美思維”,“以好靜心”,縱使只有一葦,也能無畏航行。 第二篇是《孤獨的藝術》。重巒疊嶂是美,一山獨立又何嘗不美。 蘇東坡填的一篇《卜算子》:缺月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來往,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整篇詩詞,又是“缺”,“漏”,“飄渺”,又有“恨”,“寂寞”,“冷”。從潛意識去觀賞,竟是悲痛遺憾至極。清玄卻說,自己更喜歡陳鵠的解釋,“揀盡寒枝不肯棲”是“取興鳥擇木之意”。一如世人,我聽到孤獨,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或許是霧里看花?或許真的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 看山川成片,固然是美,孤樹挺立于云上又何嘗不美?看白鷺群起固然是美,獨鷺淺淺行溪畔何嘗不美?《游清溪蘭若》中“西看疊嶂幾千重,秀色孤注此一峰”,韓愈說“異質忌處群,孤芳難寄林”,朱凋寫“隆冬凋百卉,江梅厲孤芳”,都在描寫所謂的孤獨,孤獨得卓越,超前。還有《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獨的美感完美地展現出來。孤獨的靜物顯露出孤獨的美,孤獨的人何嘗不是。李白在月下飲酒,將明月和影子也邀請來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獨時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便不孤獨。 在美感和詩歌里,孤獨有它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孤獨也有它的意義。佛家的話對我而言有點晦澀,常常用大量的心思去理解。“不二曰一,不異曰如;不二不異,謂之一如,即真如之理。”他在說的,就是孤獨的意義吧,一段是藝術境界。再段是將孤獨的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無所不在而見其神。有時候,獨處是一種智慧。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總有一天能獨當一面,降低依賴感和期待度,會過的更加豁達清醒。 第三篇是《在夢的遠方》。這一世沒有白來,因為會見了母親。對于我來說跟我媽媽的相處過程是曲折的,或許有當時年輕氣盛時的頂撞與不理解,有青春懵懂時的煩躁易怒,也有觀念不同的爭吵,但是當我真正離家在外卻是十分掛念母親,有時候她會想我,但不知如何開口就問我在忙嗎還是在上課,生怕打擾我,同樣我會想念她但也不會長篇大論去表示,簡短的語音或者一個電話、視頻便是她與我猶豫躊躇許久的決定,這么多年在她的照顧下沒有經歷風風雨雨,但是不管多大始終是她擔心的孩子,總擔心我是否吃得好、穿的暖不暖、壓力大不大。 正如清玄所說,母親對我們的期待并不多,怕孩子生病,過得不好,不過期待的就是身體健康,煩惱少一些。清玄小時候,身體不好,母親會不遠萬里地去求藥,就算只是“聽說有功效”,會因為他不舒服急得直掉眼淚,每次離家,行李都塞滿了母親準備的東西,唯恐游子在外受了委屈。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這一半輩子沒有享受過太多的快樂,做母親的心總是掛在兒女身上,母親的快樂大概就是兒女取得了好成績,身體健康,無憂無慮,兒女被稱贊,比自己收了稱贊更美。“我對自己的成長總抱著感恩之心,當然這里面最重要的基礎是來自于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給了我一個樂觀,關懷,善良,進取的人生觀。”清玄如是說。我想我也是的,雖然沒有成為富二代官二代,沒有腰纏萬貫,還是在努力為生活奔波,卻得到了溫暖和愛,在生長的十九年中得到諸多愛的回憶。 “假如我們會思念,懂得思念、珍惜思念,我們的思念就會化成情感蓮上清明的露珠,在清晨或者黃昏,閃著炫目的七彩。”我會思念,懂得思念,珍惜思念。希望愛如露珠,在時閃耀,云去能滋潤一旦土地。 第四篇是《分別心和平等智》。人生的黑夜也沒有什么不好,越是黑暗的晚上,月亮與星星就越美麗。 作為平凡的我,總是有對分別有一種執著。對眼前的事物產生是非,善惡,人我,大小,美丑,好壞的種種差別觀感。這種心就是所謂的“執著心”“涉境心”。與“分別心”相對的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以心為主體,不被是非等污染。當固有的概念讓我下意識判斷事,實際是在一件事有失公正了。換成常常說的話,也許“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面對別離,心生不舍,常常是落淚,然而山水有相逢,終有一天會遇見。即使是死亡,思念不淡,回憶綿長。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面對多重情況,常常經不住比較。在《法華經科注》中有“平等有二:一法平等,即大慧所觀中道理也;二眾生平等。謂一切眾生皆新理以至于果,同得佛慧也。”林清玄寫到,平等是一切菩薩修行,契入大悲與大智的不二法門。當不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世界,揣摩人心時,也不會被多余的情感牽制。 “在不能進的時候,何妨退一步看看。 在被阻礙的路上,何妨換一條路走走。 在被苦厄困圍時,何妨換個心境體會體會。 天下沒有最能開啟覺悟的情與境,有清凈心。 平等看待生命的一步,打破分別的執著,就是覺悟最好的情境。” 看完這本書,我只想說,值得摘錄的太多,值得思考的太多。劉同曾經說“人都是在反復中成長,也總是在自我否定中重生。”看書,發現的是自己的不足,知不足而后上進。 因為疫情,大一下學期都是在家里度過,有時候不免心煩意亂,不知所措。在家會懷念在學校里的生活,可是開學又會想念家人,或許疫情的特殊讓我能在家的日子是這么多年也是以后最久的一次。于是想到“天下沒有最好吃的食物,饑餓的時候,什么食物都好吃。天下也沒有最好的處境,好心情的時候,日日是好日,處處開蓮花!天下沒有最能開啟覺悟的情與境,有清凈心,平等看待生命的每一步。”不拿地域來埋汰生活,就發現了生活的美麗。在家有家人,有熟悉的伙食和老朋友,有志同道合的兄弟伙計,有天天陪伴我的狗狗,在學校有新朋友去結交,新奇事物去發現,新的活動去參與,新的知識去求知。 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期,會常常通過微博,微信等各種途徑去關注國際事務和疫情情況,常常連夢都和新聞有關。那段時間有的是焦慮,也是一些緊張。和朋友討論的話題也嘗嘗和這些內容有關,于是會忍不住“圍著世界轉”,時時刻刻刷新。反觀清玄的一句話“好像除了隨著世界轉動,我自己就沒什么好說,好想,好反省的東西了。 現在想起來,過去隨著世界轉動的生活真像一場噩夢,仿佛旋轉的陀螺,因為轉的太快,竟看不出那陀螺的顏色與形狀。”當時整體提心吊膽關心疫情的走向,未知迷茫與焦慮,整體拘束在家中,但是在國家與人民,在無數英雄人物的努力下,疫情得到好轉,而我也習慣了別樣的生活,上網課、每天打球、每天遛狗、讀讀書等等去消磨也是享受我的生活我的時光。如今,疫情已經淡然多了,在國內是安全的,管控不缺,安全有保障。假期的焦慮成了過去的云煙,如今的我也不再活在迷霧中。 “在不思慮過去和未來的時候,就快樂地活在當下,讓每一個當下有情有義,發光發熱,如詩如歌。”在思慮未來的如今,常讀書,陶冶情操,從中吸取可用的知識,雖不能減少要經歷的路,卻能讓路平坦一些,讓心思端正一些。“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憑借一二的甜,勇敢跨過八九的坎,如此覺悟足矣。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