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8 14:56:55瀏覽395|回應0|推薦22 | |
自然給與,適度節制 糖果似乎代表著某種禁忌和渴望。 有些朋友教育孩子,將「吃糖」等同於有罪惡感的事,但「喜歡吃糖」,應是孩子自然的渴望,哪個孩子不著迷於包裝可愛、漂亮的糖果呢? 父母禁止孩子吃糖的理由,不外乎擔憂影響正餐食慾,畢竟對孩子而言,糖果較能滿足口腹之慾,吃飯則是一件乏味的事。另一個理由,是擔心孩子蛀牙,這點我有同感。米力小時候常含著糖果,沒刷牙就睡著了,牙齒果然都蛀光了,現在滿口假牙。 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認為應將糖果變成「罪惡的食物」。蛀牙是可以預防的,但享受美味帶來的快樂卻不能抹煞。 童話故事裏的糖果,總能帶給孩子許多繽紛綺麗的幻想。 如果剝奪了糖果帶給孩子的幻想,豈不是很乏味? 從小遭到禁止吃糖的孩子,大概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學會偷偷摸摸地吃,一旦有了零用錢,買了糖果就藏起來,背著父母偷偷享受,每次吃糖果,都有一種釋放禁忌的快感;另一種是也完全認同「吃糖是罪惡」,因飲食上的節制,忽略了很多食物的美味,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 我有一位朋友,從小父母就禁止她吃糖,同時也禁止喝酒,這兩種食物都被教育成非常邪惡的事。這樣的觀念一旦根深蒂固,就失去生命中許多品嘗美好味覺饗宴的機會,不但如此,就連社交也變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位朋友幾乎與美味食物無緣,僅敢吃從小允許吃的食物,沒嘗試過的,她也不敢嘗試。在外吃飯點餐,她僅吃速食;正常社交有時需小酌一番,而她完全無法碰酒,因就連應酬性地小嘗一口,心中都充滿罪惡感,處境非常尷尬。其實在社交場合碰到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的傢伙,真是有些麻煩。 說到糖果,有一部電影充滿寓意,就是《巧克力冒險工廠》,這部電影在童話般的氛圍中,突顯了許多教育的問題,貪婪、遭寵壞、心胸狹窄以及自以為是。 因環境貧寒而能深切體會美味的小孩,較能懂得珍惜。過與不及都是不恰當的。雖然吃太多巧克力有礙健康,但適度品嘗卻具有正面意義,可說是一體兩面的思維。 另一部電影則是《濃情巧克力》,同樣暗喻著:遭到壓抑的慾望並非不存在,而是因道德的壓力而隱藏。一旦慾望激發了,反而變成災難。 我對《濃情巧克力》感受較深,壓抑慾望就像學生時代的髮禁。當時的教育者認為,學生只需管理腦袋裏的東西,腦袋上的頭髮變了花樣,便是變壞的前兆,又是校規處分,又是言語責罵。但你我都經歷過那段歲月,每周的周會,遇到拿著尺量頭髮的教官,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蒙混。但大家都出了社會後,才體會出頭髮長短其實一點也不是問題,過分壓抑,反而助長了挑戰禁忌的人,這便是人性。 糖果也是。自然給與,適度節制,欣賞美好的設計,才能享受真正的美味。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