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溫馨傳真
2008/07/04 20:02:59瀏覽327|回應0|推薦8

  現代人無可避免地在「生存」與「生活」兩種心境中拉扯,求「生存」重視的是能力、成就,而「生活」著重的是關係與感受。對於家人,自己重視的是能力?還是關係的和諧?兩者可以兼顧嗎?

  心理諮商師李宗燁在本會「真愛人生」講座主講「家庭關係的減壓與滋養」時,提到有位媽媽在孩子幼稚園時送他去學鋼琴,一段時日後,孩子開始拖拖拉拉或藉口肚子痛不想練琴,媽媽不忍心,便把課停掉了。

  待孩子上了高年級,看到同學上台演奏一副自信、陶醉模樣,心裡很羨慕,就問媽媽:「當初你為什麼不逼我?如果你堅持,現在我也能跟他們一樣厲害了!」如果你是那位媽媽,你會怎麼回應呢?

面對不同意見,需靠心平氣和化解

  重視能力面的,會認為當初該堅持要孩子繼續學琴;重視關係面的害怕引起衝突。其實提出這個問題,不在要不要堅持學琴,而是想提醒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父母如果身心狀態平衡,情緒穩定,就能耐著性子,不會馬上不耐煩或動怒,而影響了親子關係的和諧。

  李老師說,容易引起人際緊張的行為有:比較、批判、否定。常見到個性很急的媽媽,不斷地照顧、督促孩子,自己感到很累,孩子還不感恩。要從這個惡性循環中跳出來,首先媽媽要覺察到,「很急」這個表相背後是擔心、焦慮或是有其他的壓力?往往自己的想法並不就是事實。

  你可以做一個小遊戲來了解自己:當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或左手的手槍射向右手的小熊,手勢交替互換,動作越來越快時,你是遊刃有餘,還是感到左支右絀呢?

  此時內心出現什麼聲音?為什麼會緊張?會不會批判自己?有沒有和人比較的聲音?覺察內心狀態,才能把心照顧好。

簡單敲打動作,讓壓力情緒獲釋放

  李老師並教大家透過簡單的敲打動作,讓悲傷、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得到紓解。此外,現代人應多練習擁抱自己的家人,只要輕柔撫觸對方背部,讓人感受到善意、支持及鼓勵,所傳遞的情感與關心勝過言語。因為人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關心別人。

  釋放壓力的技巧如下:

  1.用指尖依序輕叩眉頭、魚尾紋處、眼珠正下方、人中、下巴、鎖骨、腋下、小指與無名指中間、小指指甲緣外側、食指靠拇指側、後腦髮際的天柱穴。

  2.敲打時也可配合眼球動作:閉眼、張眼、看右下方、左下方,眼球順時針方向轉一圈、逆時針方向轉一圈、從地板看到天花板。因為眼睛是大腦的延伸,一邊敲一邊用意念放鬆右腦。

  敲打時,可以從一數到五,慢慢數,也可以哼唱小曲,直到打嗝、放屁、吐氣或不自覺流淚,如此有紓壓及排毒的作用,是簡易的紓解情緒方法。

分享生命故事,體會堅持到底力量

  與小朋友談心的活動,則是巡迴了中部七所學校,包括台中縣太平市的宜欣國小,彰化縣的田中、新民、內安、東和、靜修國小以及北斗國小等,主題是「給自己力量」。我們常聽到第一線的教師感嘆:現代的孩子,所謂的草莓族,挫折忍耐力不足,因為吃不了苦,面對困難,很容易放棄。

  為了激發孩子的堅毅力,增強抗壓性,讓孩子學到堅持到底的重要,泰山文化基金會再度邀請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和學童講述他的故事。

  謝坤山先生因意外,失去了兩隻手臂、一隻腿和一隻眼睛,卻不向逆境低頭,是許多青少年心目中「生命鬥士」的典範,他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將自己與困難搏鬥的親身經歷說出來,「叔叔我呀,雖然沒有手,想要做的事卻沒有任何一樣辦不到喔!」

  看到失去雙手,但臉上仍然充滿笑容的謝叔叔,小朋友們不斷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疑惑:「叔叔,你怎麼刷牙?」「怎麼吃飯?」「怎麼上廁所?」

隨時保持笑臉,再大困難也不害怕

  「很簡單的,雖然沒有手,只要有心,任何事都可以解決!」謝坤山以許多生活上的故事讓小朋友自己體悟「只要想方法,不要找藉口!」他也展示了以口代手的繪畫技巧,當他以嘴銜著筆,在白板上,完成了一朵令人驚豔的向日葵時,現場讚嘆聲四起。

  演講過程中,此起彼落的笑聲從未停歇,小朋友的專注眼神從未離開過講師身上,耳朵沒有停止聆聽,心,也沒有停止感受。

  「我希望以後每一天都能像謝叔叔一樣笑得這麼開心!」一位小二女生在活動結尾,拿起麥克風大聲這樣說。每一位小朋友都學到了不該輕言放棄,面對困難,就要想辦法去解決;也感受到現在的自己是多麼幸福,更該惜福。

  北斗國小,正好是本會董事長詹仁道先生小學母校,「各位小朋友好,我是你們的阿公學長!」詹董事長幽默的開場,讓現場油然升起一股濃濃的親密感。「你們要好好用功,以後要回饋社會喔!」老學長這樣勉勵小朋友。

  看到老學長的典範,小朋友們在活動感言中這麼說著:「我希望長大賺錢以後,也要像阿公學長一樣來幫助地方。」這樣的自我期許,讓我們知道,老學長已經將希望的棒子,傳到小朋友們手上。我們要傳達的,他們也都確實聽進去了,也感受到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0594885&aid=20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