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曾經學過所謂的「研究方法」
這個課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大學可以開整整4學分,在分為上下學期
而研究所時,更視為此堂課為研究之必須
是星期四早上的必修課(必休克)
也是前前後後 折騰了一年光陰
其重要性與否?
其實到了現在出社會後
我還是很懷疑的
然而這門課說穿了就是兩個重點
質化 VS.量化
量化可以被測量的,需要累積大量樣本
透過統計分析與計算
結果是較為客觀的
但學過了這門課
當看到所謂媒體所公布的統計數字
都會讓我思考背後運作的邏輯
而質化卻是相反的
透過文獻資料、訪談
從中歸納分析重點
較為客觀但是卻較為深入
昨天
進了「需要自行購買門票」的戲院
看了所謂 影評人、網友所公認的「好看電影」
即是諸如《壹週刊》80分以上
必須進電影院好好欣賞一番的 excellent film看著看著
緩慢流動的對白與劇情
成為入夢的催化劑
ZZZZZZZZZZZZZZZ..........
強忍的睡意
稍微看了四周 的觀影人
許多人也似乎和我一樣
即將進入周公所營造的美好夢境
於是..........
接下來的我在半夢半醒之間
遊蕩在幾又2/1的電影與夢境
隱約記得部分的劇情
完成的電影
在半完成的觀影經驗落幕
出了電影院後
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中
品嚐了美食
也喚醒了我的精神與注意力
突然有一種好玩的想法
什麼是「好看的電影」呢??
如果「研究方法」課程所教導的「量化」
好看電影似乎也有 量化的標準
1.眼皮垂下的次數
(好比前陣子許多交通專家利用司機眼睛疲勞紅外線測驗,探測司機的疲勞指數)
2.觀影人的自行離開
如果這是一部好電影
不會讓我困到睡著
不會讓我想離開
我想這就是一部好電影了
或許 這是一個很無聊的想法
但是就客觀上
我真的這麼認為
我不想管什麼藝術性、娛樂性
甚至什麼影響力
不受任何的制約
身體的自然反應
下次
看看有哪家電影院
來做個 紅外線測量+未到電影結束時間計算出口人數
來個所謂「好看電影」量化測驗
讓所有的影評人、電影製片家通通閉嘴
因為觀眾的眼和腳
都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