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31 11:26:07瀏覽455|回應0|推薦5 | |
新媒體科技的崛起、國人閱讀風氣普遍下降,連帶種種原因造成台灣出版業每下愈況,加上大陸港澳地區競逐華文出版市場,台灣出版業可謂岌岌可危而有邊緣化之危機。對此,許多憂心台灣出版未來的學者與文藝界人士,紛紛對此提出警訊與建言,深恐具有創意根源與文化傳承意義的出版業凋零、缺席於商業競爭的文化場域。然而,近年來台灣出版業所積累之的重重問題,涵蓋面擴及出版業者、書店、讀者以及整體社會文化氛圍,若就各層面癥結對症下藥,也需長久時間、人力與金錢配合。 本文試圖援引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 (Schumpeter) 在20世紀上半期提出「破壞性創新」(destructive innovation) 的觀念,認為帶動經濟進步的主要動力來自於一種能將現狀破壞的創新力量。就此觀念結合時代潮流趨勢,以若干顛覆傳統的革新策略應用至台灣出版業,期待為低迷許久的出版業界注入一股新興活力。 就台灣出版業整體其內部環境所涉及環節包括出版業者、中盤商、書店、讀者,並受到法令與政府政策管制;而外部環境則涉及大陸、港澳、新加坡…等華文出版競爭者,隨著WTO開放市場,又要面臨世界出版集團進駐台灣。對此,台灣出版業處於內憂外患、飽受威脅。本段策略應用則是針對各環節提出重點分析,並就此劣勢提出建言。 一、 出版業者1. 新書系的開發 發以《魔戒》、《哈利波特》為首的『奇幻』風潮。爾後的《達文西密碼》將古老西方宗教與藝術串連驚聳推理,亦成功推動多種書系的開發。而商周在2003-2005年間推出以標榜情色議題為主的《鋼琴教師》、《索多瑪120天》以及大辣出版社的情色漫畫,在以文學為首的出版市場,逆向操作禁忌議題獲得媒體宣傳與迴響,是未來出版社開發新書系可參考的重要指標。 而新書系的選擇除具有聳動、話題性,如性、犯罪、地下、邊緣…等次文化議題,也可多開發『雜誌書』(mook),藉由與廣告主的策略結盟,減少新書系開發的風險;圖文書的廣泛應用可適應圖像文化的崛起。而出版業者也需培養前瞻性視野,針對未來少子化,開發新興童書、繪本;而老人化人口時代來臨,有關健康醫療等相關書籍開發,並因應未來讀者習慣的改變,字體放大與排版簡潔的書籍都是出版業者不可忽視的焦點。 2. 絕版書的再版 台灣出版業界普遍以中小型出版社居多,過去文人創社、經營理念完善的中小型出版社,在面對不景氣與大型出版集團的威脅,紛紛倒閉或是任由大型出版集團收購,而許多經典好書與珍貴手稿也在這波風潮下消失湮滅。對此,出版業者稟持出版好書的精神,需將值得閱讀的好書再版與傳承。資本主義掛帥可淘汰不合乎市場所需的出版社,然經典好書卻不容於此法則的商業運作,絕版書的再版,是危機也是轉機。 3. 個人化服務時代來臨 依照傳統出版生產作業模式,大量印刷與發行,才能有效減低生產成本與風險,但是隨著個人化時代的來臨,消費者的喜好改變,過去的一窩風趕潮流轉變專屬、限量的個人服務。對此,出版商可提供限量書的發行、作者簽名書、個人專屬贈品與編號,強調『獨一無二』(unique)的價值所在,無可避免的在於提高製作成本,但在讀者(消費者)的眼光,透過個人化書籍的購買,滿足特別服務與夢想,對於出版業者也是另一種『品牌價值』(brand value)的再創造。 4. 高價位的品牌行銷 台灣圖書價格普遍位於200-350元之間不等,相較於報紙的大份量與低廉,購買書籍屬於『中高價位』的消費,造成購書與閱讀風氣的不盛。然2003年誠品書店所推出的《誠品報告2003》採取高價位的行銷策略,一本書高達2500元,卻在低迷的出版市場締造了高購買率。 其行銷策略的成功藉由『誠品書店』打造的品牌價值,配合高消費、精品化時代來臨,許多位於金字塔頂端的高社經地位人士,藉由購買書籍、閱讀行為提升其『文化資本』的積累。高價位的書籍等同於LV精品,此策略的成功操作需建立在具有一定形象與口碑的出版商,然而高價位所能帶來的高利潤,是未來出版商可加強經營的一環。 二、 中盤商1. 渠道轉型與整合 過去中盤商介於出版商與書店之間議價或旋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網路書店與大型連鎖書店的崛起,為了節省高昂成本,均自行開發物流,省卻中盤商剝削利潤。中盤商(經銷商)的存廢對於出版是弔詭的難題,長銷書本不需中盤商輾轉配送,透過現在熱門的預購制度,更可創造出另一波商機。然小型出版社與非主流書籍,卻往往需要中盤商以大型配銷制度發送;而發行密集的雜誌、週刊亦是需透過中盤商與經銷商的配送至各大小據點。 在強調e-commerce(電子商務),精簡B to B的作業流程中,當台灣最大的零售據點7-11成為博客來書店的物流中心後,中盤商的未來是將是中小型書店自行成立物流中心、或是與大型書店合併,都是頗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 書店1. 書店不只是書店 當誠品書店成功打造書香、都會、布爾喬亞的另一種新書店風格,書店再也不只是書店。在寬敞明亮的書店中,讀者可自由閱讀、選購書籍,書店裡所販賣的是一種品味、享受與愉悅。然而這種複合式形態書店也嚴重打壓傳統書的存在,以台北市中心為例,除重慶南路維持老出版社自行經營書店、大學附近的特色專門書店、老舊社區的傳統書店,捷運據點與百貨公司多被大型連鎖書店所掌控。 依照現代人講求生活品味至上,此連鎖書店趨勢勢必蔓延。未來台灣出版業是要隨著連鎖書店的擴大,以環境空間氛圍培養全民閱讀風氣,成為全台『誠品化』現象,但也容易造成書店托拉斯(trust)現象,對於出版商、中盤商有更多利潤控制權。而專門化書店的存活過去也是滿足特定需求讀者的共同記憶,若是全台書店都雷同、大同小異,大型連鎖書店易成為『一言堂』。破壞式創新固然可使大型連鎖書店迅速站穩市場龍頭,但也會造成小型書店、特色書店的難以生存。破壞力大小之間的取捨,仍需有再三思考的空間。 2. 交通樞紐 廣設複合型書店 最近朝野公防戰所爭論不休的高鐵弊案,原預計今年完工的高鐵勢必延後。對於出版業,交通基礎建設的興建,除可降低書籍運送成本,另一種商機則是對於來往頻繁乘客如何在乘車時消磨時間。過去日本曾針對地鐵的盛行,發行了文庫本,以輕薄短小的書籍供乘客閱讀。而目前台鐵的月台商店以被7-11承包下,礙於店內狹小,店內呈設多以書報、雜誌與簡便餐食為主。其實乘客在等待火車常是無聊、無所事事的,若是在各大火車站能販賣各種旅遊書籍、雜誌書、輕便小說,若是書店能結合咖啡館複合型態經營,給等待火車的旅客另一種不同的『體驗享受』。 四、 讀者1. 讀者/作家身份轉移 在傳統觀念裡,過去作家所呈現是高不可攀、具有高度文學素養與巧思的文人。然隨著現代價值觀的改變,後現代虛無、拼貼、無普世價值當道,作家的文學性反倒並不特別彰顯,甚至諾貝爾文學獎也越來越強調作家是否能反映當代現實、關懷社會為主要考量。雖說出版仍以文學為最大宗,但工具書、生活書、旅遊書….等等也豐富了出版的多元面向。 依照台灣目前出版書籍中,專職作家所撰寫書籍有普遍下降趨勢,反倒是學者、藝人書籍有後勢看長的趨勢。其中藝人身份所撰寫的書籍除了以標榜明星身份、大量的照片與圖片,提供歌迷(讀者)另一種收藏。就純文學性而論,此類書背離傳統『文以載道』精神,但較特別的是近年來大陸遴選教科書籍時,將台灣藝人羅大佑、周杰倫所撰寫的歌詞放入其中,其所認定標準在於『歌詞』反應時代精神(Zeitgeist),其對仗、押韻運用傳統詩歌修辭手法,亦可視為現代『樂府』。 當審核標準嚴密的教科書都承認藝人的文學性時,藝人創作也可視為『新文體』的呈現,具有高度感染力與話題性,藉以打破舊有出版的侷限邏輯。同樣的,在部落格(Blog)盛行,人人都有自行暢所欲言的發聲管道,也是發掘新作家的另一種管道。如日本當紅話題『電車男』,就是從網路留言板延伸,來自全國各方的讀者留言整理,改編成小說、延伸電影、電視、舞台劇,造成所謂的『電車男文化研究』。 對於作家我們不應該用過去傳統印象去定義,相反的,讀者有自行詮釋、解讀,並藉由新媒介科技具有自我傳送的能力。讀者/作者的身份移轉、彼此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一個作家背後需要眾多的讀者所支持;一個讀者也是藉由閱讀經典啟發創造的原動力。或許,創造性的破壞作家神聖性地位,對於古老先哲有所不尊,但也藉由這個機會整飭出版的侷限性,開啟更多的可能與機會! 五、 政府1. 確立正體字正統地位 彼岸的巨龍崛起,撼動了世界經濟形態的移轉。當「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時,握有龐大人口也等同於無限的商機。於是,我們看到了各大企業進駐中國、全世界瀰漫著一股華語熱的興起。然而,華語熱潮的主流卻是1949年台灣所不願承認的『簡體字』當道,而傳承中國五千年的『正體字』(繁體字)卻僅只有台灣使用。對於出版,使用正體字付梓、印刷,雖承載高度文化意義,但對於行銷、發行卻是極大的不便。因而有政府官員異想天開亟欲想要將正體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如果真可行,屆時世界出版以正體字發行僅有台灣,這是我們的優勢。更何況正體字的優美是簡體字所難望其項背,書法的韻律與線條結合了藝術與文字之美。雖不知此策略是好是壞,但就捍衛正體字的決心仍是值得可取的。 2. 放任市場自由競爭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曾經說過,人類各種的經濟活動其實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驅動,這驅使人類追求個人利益的極大化,只要在自由市場架構下,無須任何外力干擾,自然可以達到一種近乎完美的供需平衡境界。對照於政府對於台灣出版業的不聞不問,的確是遵照『市場經濟』法則的徹底實踐。然而不管制、不輔導也是有其好處的,相較於台灣電影高額輔導金設置,使得了台灣藝術電影在海外大放異彩,卻無法得到本地觀眾的認同。成就了藝術的不朽與商業的死亡。 放任出版市場自由競爭也就罷了,然而政府政策常常淪於口水戰的爭伐,對於大陸出版品與出版業者進軍大陸卻是一再受到『意識型態』的打壓。或許將來在WTO自由貿易下,台灣業者也能走出台灣,不在受困於政府無意義政策下的『輔助』,也是另一條『康莊之道』。 3. 極力推廣認證制度 自從全民英檢制度實行後,升職、升學無不以此為依歸,全民風英檢除了帶動英語補習班的勃興,也使得英語書籍的長銷熱賣。由此可見,政府政策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教改制度隨著李遠哲道歉宣告失敗時,滿街的大學生使得文憑不再值錢,證照制度的崛起也備受重視。對此,若政府能大力實施證照制度的推行,如:漢語認證、專業執照認證…等等。教科書市場、專業證照書籍都是未來台灣出版業的無限商機。 六、 世界出版市場1. 智慧財產權的重新界定 放觀世界出版市場而言,其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於新科技日新月異,讀者習慣的改變與盜版的猖獗。就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出版業者可朝多角化發展(電子媒體、資訊);但對於盜版的盛行已造成全球唱片業的極度萎縮,出版業不可不盛。當Google決定於2006年增設『線上圖書館』,將已過保護期限的經典圖書以免費數位出版方式呈現,引起多家出版集團抗議。數位出版已是不可逆行之時代潮流,目前世界出版所能因應的在於就科技發展,提出防制盜版的『殺手極應用』(killer application),私有財/公共財的重新界定,保障作家、出版社的智慧財產權不被輕易盜取。 法國知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曾在其著名小說《鐘樓怪人》撰寫到『這個會毀了那個,這書會殺死建構物。』(書籍將殺死教堂)雨果所想表示對於印刷這種新傳播工具的一種警覺心態,古騰堡的印刷將徹底擊垮口語與書寫的語言。然而經過了漫長的五百年之久,雨果的偉大作品卻是藉由印刷、發行才成就了屬於雨果式偉大傳奇的不朽。 新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對於傳統都是致命的『挑戰』,對於雨果而言,印刷挑戰了建築。爾後的攝影挑戰了繪畫;電影挑戰了攝影;電視挑戰電影;而來勢洶洶的網路則是一舉挑戰了所有。追根究底『科技』的確是傳統的致命殺手,以迅速不及掩耳的速度衝擊舊有的習慣與思維。但是回歸問題癥結,改變的是『人』、使用科技的也是『人』,發明科技的也是『人』。這是『人』的問題,而不是『科技』的問題。 回歸問題核心的『出版業』,科技的衝擊的確是引爆所有問題的關鍵,但是當我們面對科技所做的措施、防範與因應卻是不夠努力的。出版業者僅憑著理想、理念的創社精神是無法單負起永續經營、企業責任;讀者(消費者)缺乏對於自身文化瞭解與認識的是可恥的;而政府是出版環節中最值得檢討的,任由朝野意識型態的對立、無意義的政策、浪費公帑,於是眼看著過去我們睥睨的韓國、大陸一一崛起,當所有的優勢、機會點都已消逝時,我們還剩下了什麼?不是科技挑戰了什麼,而是不知不覺中,我們殺死了我們的文化。 照理說對於台灣的出版業,身為本地人我應該是樂觀審視。但近年來,耳目所見卻是外國勢力的你消我漲、和台灣所充斥的負面新聞、淺碟文化相對應,個人卻是悲觀的。原試想以較為戲謔的手法書寫台灣出版業的對應之道,從『破壞式創新』主軸出發,以逆向思考台灣出版業的未來。但寫到最後,個人覺得這還是一個『人』的問題,策略是可以構思、可以天馬行空的,但是真正的規劃、執行才是致勝的關鍵,才是能突破台灣出版不景氣的核心。或許對於台灣出版業,個人抱持悲觀的態度,但是基於對於書的喜愛、出版的熱情,不願看到自身文化的源頭在我們這一代隕落。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從台灣出版而論,這不也是另一次重生的機會!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