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6 17:35:14瀏覽4094|回應0|推薦7 | |
* 與「東和禪寺鐘樓」的10年的邂逅 圖文:陳宗嶽 這張「東和禪寺鐘樓」,拍攝在1994年前後,因為自1991年至1996年之間,工作的地點距這「東和禪寺鐘樓」只有一街之隔,幾乎每天都要經過這「東和禪寺鐘樓」,但是始終過門不入。直到有天抽空,帶著相機專程去拍了一些照片,這是其中的一張。當時「東和禪寺鐘樓」附近住著一些弱勢的違建戶,從照片裡懸掛的衣物,可以清楚看到當地居民與「東和禪寺鐘樓」混居一體的景況。 到1998年底,工作地點又搬到只是一街之隔的附近,後來因為看到台北市政府在整修「東和禪寺鐘樓」,2003年5月30日,特地抽空去拍了幾張施工中的「東和禪寺鐘樓」。 到2004年6月27日,再抽空去拍了幾張「東和禪寺鐘樓」剛整修落成後的照片。 一年後,我的工作地點也搬遷到別處,算是結束了我跟這「東和禪寺鐘樓」將近10年的邂逅。 沒想到2009年12月8日,一位玩收藏的朋友找我,因為他收到一張署名:(民國)四十六年五月廿七日、”克言”畫的「東和禪寺鐘樓」,目前仍不知作者為何?但是,總可以見證56年前「東和禪寺鐘樓」附近的社會景象,算是續貂一下吧! ※「東和禪寺鐘樓」的歷史 東和禪寺位於台北市東門外,屬於日本曹洞宗,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1907年5月,由曹洞宗第四代布教監督(在台最高負責人)山田組學倡議,1908年由曹洞宗與台灣佛教界共同籌資興建,日人入江善太郎設計,建成於1913年,是當年台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 1916年「曹洞宗大本山別院」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信眾的子弟就讀,校名「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林」,並收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1922年收併「私立國學院」,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型為一般學校,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 1920年,禪寺本堂動工重建,1923年完工。當時日本人所建佛寺,多為日式風格,禪寺本堂亦然。由於本寺當時僅供日籍人士參拜,為了吸引本地信徒,遂由台籍禪師在正殿之右,興建一個閩式佛殿─觀音禪堂,與圓山西麓的臨濟護國禪寺風格相仿。1930年,再進行改建,並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戰後,觀音禪寺改名為東和禪寺。 1945年台灣光復,東和禪寺改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1950年代,禪寺部份建物包括大殿,因來台軍隊進駐與貧困民眾長期佔住而受到毀損,週遭也被違章建築所包圍,需走過數條小巷才能進入禪寺,規模也較原本來得縮小許多。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並拆除部份的違章建築,受損的東和禪寺大部分遭拆除,僅存鐘樓與觀音禪堂。 鐘樓建築深具特色,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一樓為有如城門的粗石面拱門,二樓懸吊一口大銅鐘,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 剩下僅存的觀音禪堂,即今日的禪寺,座東向西,面向泰北中學,後為市立東和幼稚園;鐘樓成為禪寺的南入口,穿越鐘樓後,沿青少年育樂中心與泰北中學之間的小徑,即達東和禪寺。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