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跨世紀的纏足女人-首屆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生活方式專題一等獎」
2008/01/11 17:47:59瀏覽3953|回應0|推薦2

*

 

-首屆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生活方式專題一等獎」

文 陳宗嶽

圖 黃丁盛 翻攝

  一九九九年三月間,和國內以民俗攝影著稱的黃丁盛相約-就一九九八年七月底截止收件的「首屆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作一番探討,由於黃丁盛是本屆年賽九位評委之一,而且是三位華人評委中唯一代表台灣觀點的評委,因此,從他的眼中,自可以體察到「台灣攝影界對中國大陸首次舉辦『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的一些看法。」

  依據黃丁盛的觀察,此次攝影年賽有六項特點:

  第一、沒有門戶之見。九位評審中,有七位來自國外,且都具有攝影的專長,不僅公平與客觀性受到絕對的肯定,評審過程更是大陸絕不曾有過的嚴謹。

  第二、最高額的獎金。除特獎的『人類貢獻獎』獎金高達六萬六千元人民幣,九項分類專題賽中,一等獎獎金一萬六千六百元,二等獎獎金八千六百元,三等獎獎金六千六百元,總計每項專題發出的獎金達三萬一千八百元,另外加上六名頒給民俗文化工作者的「人類記憶獎」,總計此次年賽發出的獎金高達人民幣三十八萬八千二百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四萬元,放眼世界都是罕有的大手筆。

  第三、新的攝影主題。攝影界在此之前,從沒有以「民俗攝影」為主題的國際性大賽,由於主題與分類明確,給予從事人類學研究和民俗攝影者最好的發揮空間。

  第四、不設限的真實作品。只要是沒有經過合成、拼貼的真實照片,不論攝影者是否健在,也不論作品在此之前是否出版或得過獎,除了評審委員之外,任何人只要有四到十二張成組的真實照片,都可以公平參賽。

  第五、廣泛的宣傳。在長達七個月的徵稿期間,透過各種宣傳管道向世界各地一再宣揚,所採取的作業標準,也已經比照荷蘭WPP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國際標準。

  第六、縝密的策劃。從長達七個月的徵稿,到評審二千二百多組、總數達一萬六千餘幅的參賽照片,以及配合發表民俗攝影論文,出版專刊,出版CD光碟,最後巡迴世界展覽,都需要細緻與縝密的事前規劃,由此可見主辦單位「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的用心。

  然而,在馬拉松式的四天評審過程中,黃丁盛也有如下的感觸:

  第一、攝影類別分類過細。九大類的專題分類,雖然有定位清楚的好處,但是,參賽者多是攝影者,非民俗文化工作者,常不知該投那一類才名實相符,尤其,節日文化與宗教、人生禮儀、民間禮儀多有相互重疊之處,硬行區隔,也易生爭執。

  第二、攝影觀點超越民俗觀點。九位評審中,具有民俗背景的只有四位,因而自然形成偏重攝影觀點、輕忽民俗觀點的評選結果。

  第三、熱門專題掄元率遠低於冷門專題。由於熱門專題參賽爆炸,競爭者多,自然淘汰率也高;反而是愈冷僻的專題,參賽者愈少,愈容易奪魁,也因此形成不公平,未來可考慮簡化成:民間建築、人物服飾、生活方式、宗教節慶、綜合類等五類。

  第四、連作張數寧多勿少。一幅作品決勝負的比賽容易受到運氣所左右,多幅連作就絕無僥倖,因此,表述一項大型民俗活動的攝影作品,最好有八至十二張,而且是寧多勿少。

  第五、參賽者90﹪具有攝影專業素養。由於這是華人主辦的第一次民俗攝影大賽,除了必須是「真實影像」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限制,因此,吸引了許多已經出版的作品參加,就民俗文化這個主題而言,稱得上是一場夠水準的競賽。

  但是,不管如何,這是一場值得觀摩的攝影盛會,尤其在拜讀這本八開、二百六十頁、收錄圖片達四百五十幅、三萬餘字的「人類的記憶」作品集時,個人主觀上卻有如下的感受:

  將年賽大獎,也是年賽的最高獎項頒給了「俺爹俺娘」,似乎有些高估了,因為這組「俺爹俺娘」只是紀錄攝影者結褵七十載雙親近二十年的生活照,在文化價值上,可能只具有「傳」的珍貴性。

  我個人反而比較受「生活方式專題一等獎」的「跨世紀的纏足女人」(李楠攝影)所感動,因而特別從全組十二張照片中摘錄其中七張分享同好。另外,另行配上二張蒐集來的圖片,相信可以增加觀者對「纏足」這項前朝遺俗的了解,這也正是民俗攝影的目的。

    纏足村傳奇

  中國大陸山東省濱州市娘娘廟的韓村,相傳由漢朝韓信所建,二千多年來,民風古樸,可能始於漢唐的纏足風俗,也沿襲下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上描述:「臨淄女子,彈弦,跕纏」。其中跕纏,即可能指纏足。唐朝白居易詩中的「小頭鞋履窄衣裳」,杜牧的「細尺裁量約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都是刻畫婦女纏足的情況。五代南唐李後主的宮嬪窅娘纏足,屈上作新月狀,創意造奇,才再漸增形式之美,蘇子瞻《菩薩蠻詠足詞》更是專門為詠纏足而作:

  塗香莫惜連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

  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跌困;

  纖妙說應難,需從掌上看。

  宋代纏足婦女仍是少數,以紅伶與妓女為主,因為纏腳之後,行路不穩,如風吹擺柳,媚態橫生,風情萬千,比較能夠吸引男性的注意。但是,女子從小用布帛緊扎雙腳、使腳骨變形成為尖筍狀的纏小腳風俗,也帶給中國婦女千年之痛,一直要到辛亥革命以後,才逐漸根絕。

一九九四年,時年百歲的人瑞趙吉英老太太,就是那麼一位身處在新舊時代交替的纏足老太太,她的存在,代表纏足歷史餘俗的見證;她的過世,似乎也結束了那個困擾中國婦女達千年之久的纏足惡夢。

  圖一,趙吉英全五十五人五代同堂的全。

  圖二,相隔四代的曾孫輩陪伴在旁。

  圖三,同村二十多位同時代的纏足婦女,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

  圖四,七歲就纏足的年邁女兒,牽著母親一樣步履蹣跚。

  圖五,女兒幫母親清潔小腳。

  圖六,變形的小腳。

  圖七,臉上滿是歲月刻痕的趙吉英老太太和曾孫女的臉龐對比。

  圖八,人為趙吉英老太太歡度一百零一歲生日,這也是她最後一個生日,隔年大年初一的上午,趙吉英老太太無病而逝,享年一百零二歲。

  圖九,一張像館裡的中國仕女照片,不分長幼都纏足,時間約在一九一零年左右;照片蒐自一九九八年上海城隍廟旁的跳蚤市場。

  圖十:腳骨變形成為尖筍狀。

    圖十一至十五.三寸金蓮繡花鞋

*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5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