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7 17:58:08瀏覽1080|回應0|推薦0 | |
*
* 一九九八年第三屆「海峽兩岸攝影文化交流研討會」紀要-以交流促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攝影藝術
陳宗嶽 紀錄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的傍晚,來台訪問已八天的「大陸攝影家訪問團」,在「中國攝影學會」和「台灣攝影家園」別出心裁的安排之下,不僅享用了一席豐盛、且具有家園風味的自助餐,尤其餐席設在四周環列著一九五0年代前後台灣攝影家肖像作品的展覽場之中,更有著古今同歡的撲朔迷離感。七點剛過,在周鑫泉先生的督促之下,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兩岸攝影家座談會」之後的「海峽兩岸攝影文化交流研討會」,就在七點一刻正式開議。
首先由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周至剛先生闡明,早在十年前香港攝影學會成立五十週年邀請兩岸攝影家到香港共襄盛舉之時,兩岸攝影界即有接觸,這次來訪的一些大陸攝影界老朋友,就是在那個時後認識的。一九八八年,中國攝影學會成了第一個踏上大陸的攝影團體,但是,與大陸中國攝影家協會交流,一同舉辦海峽兩岸攝影家聯展卻一直晚到一九九三年,因此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兩岸攝影家座談會」之後,這應該是第三次兩岸攝影界的正式交流。
兩岸華人攝影市場應交流合一***接著,代表「台灣攝影家園」表達熱情歡迎的林淑卿小姐,除了致送每位大陸攝影家一本歷時兩年、加上接連加夜班趕工裝訂才臨時趕出來的「台灣攝影年鑑綜覽」之外,並且特別為大陸攝影家展示了「全球華人攝影網際網路」的最新電腦科技成果,也期望今後兩岸攝影家的名片上都能註記有自己的網址,方便大家直接透過網路來連絡。
同樣是「台灣攝影家園」一份子的莊明景先生則表示:如果依照香港廣角鏡雜誌的說法,他應該是海峽兩岸攝影界交流的第一人,因為他早在一九八一年就到中國大陸去取景、獵影了,以過來人的身分,他期望兩岸在攝影文化、藝術上多交流,只有兩岸的市場能合一,才能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也因此產生良性的、互惠的好循環。
來自大陸各地的訪問團成員***擔任此次大陸攝影訪問團團長的才起先生,也是現任黑龍江省文聯主席,除了代表全體團員對台灣攝影界熱情接待的深情厚意表達誠摯的感謝之外,對台灣攝影界的攝影技巧、敬業精神、和共同參與態度,咸表足資大陸攝影界效法;對從郎(靜山)老到如今的三次兩岸攝影文化的交流,除了希望能繼續延續之外,更希望能在作品交流、刊物交流、互訪講學、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面,加強合作;對於台灣攝影禮服公司的運作管理,經過在台北市與高雄市的實際參訪,更肯定台灣的攝影禮服界在攝影、管理、技術等方面,全方位的領先大陸,因此在這方面尤須要向台灣多學習。
接著,介紹了來自大陸各地其他的訪問團團員:
副團長梁偉忠,70歲,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副秘書長。
團員豐碩,30歲,「中國人像攝影雜誌」副主編。
團員孫燕聰,43歲,中國攝影家協會國際部副主任。
團員高琴,39歲,「大眾攝影雜誌」主編。
團員周樹范,47歲,「遼寧日報」攝影部主任。
團員梁福權,46歲,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圖片社經理。
團員劉復漢,59歲,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畫報」社副編審。
團員劉俊成,55歲,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陝西寶雞市華寶快美彩色沖印有限公司經理。
團員呂立春,61歲,浙江省新昌縣文化館。
團員張柏英,37歲,浙江省新昌縣攝影協會駐會幹部。
團員鄭雲峰,55歲,江蘇省徐州市委宣傳部攝影幹部。
代表技藝成就的「中國人像攝影學會」
隨後,訪問團副團長梁傳忠先生,特別以「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副秘書長的身分,對「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做個簡介。他說:學會創立於一九八四年,是一個跨地區與行業的全國性組織,會員中,一般個人會員二千多個,團體會員三百多個,在超過十萬戶的攝影相關行業中,或是二十三萬名的攝影師中,所佔的比率是相當低的,因為入會有一個門檻,必須是一級以上的攝影師,攝影作品必須曾經在全國性的攝影展,或是全國性的刊物上展出過,因此,能參加的人數有限。
目前,正從事「人像攝影理論的研究」、「人像攝影技術、藝術的提昇」、「配合支援政府部門的影像工作」等三個工作,除了在十九個省市成立學會,還在北京、西安、瀋陽、上海...等六個城市成立人像攝影函授學校。過去,總認為影樓的人像攝影作品匠氣十足,稱不上藝術,但是,經過最近的研討之後,有這樣的共識:顧客既然出了錢,所以作品不可能完全隨攝影者的意向所左右;但是,仍然屬於「既有藝術,又有商業性」的作品。因此,在三年一次的「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特別配合發行會刊,希望能有助於境界提昇。
另外,在第九屆攝影展之中,台灣的攝影作品也有很好的表現,在一萬五千餘張經過各縣市選拔出來的參賽攝影作品中,再選出了三百多張,其中台灣攝影家就入選了六張,足見殊榮。
探究攝影技藝應有中心點
台灣著名建築攝影大師張敬德先生,早年來自上海,開放後也多次到過大陸參訪,對大陸無可避免的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懷,但是,談到回大陸辦影展,卻有著相當的怨懟,因為,以他身為世界僅有的八十多位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會員之一,在世界各地已經展出了三十六次攝影展,想回大陸去辦次展覽,卻仍然要收他一萬五千元人民幣的場租,比較世界各地,顯然太貴了,尤其台灣都是個體戶,不屬於國家所有,因此,他就決定不去了。
對於大陸的攝影刊物,由於張敬德先生是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世界攝影、攝影報等大陸攝影刊物的訂戶,因此,他以一個讀者的身分建議:大陸攝影家在技術上雖然能寫、能講,卻找不到中心點,應共謀策進。雖然張敬德先生自行出版、且作為淡江大學建築系教課書的建築攝影,每本售價高達一百六十元美金,但是,大陸每個月還是透過香港訂購個二、三本,足見消費水平的強勁。
海峽兩岸應從合作記載三峽水壩開始
腰上配著塊古玉,留著齊肩長髮,曾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拍攝,且被推崇為台灣第一個純粹的攝影工作者-董敏先生,緊接著表示,他十二歲從大陸來,對大陸山河也深懷情感,雖然到大陸旅遊的張曉風先生,因為反對興建長江三峽水壩,特別從大陸來電希望董敏也能鼎力相助,但是,董敏卻說:「從小他就夢想能在長江三峽上面建個水壩,只是,面對即將淹沒的三峽景象,應該要用科學、團隊的方法,將三峽的一切盡可能的記錄下來。」
在貴州出生、到重慶讀小學的莊靈先生,接著對董敏先生的建議,做了如下的補充:
實際上,海峽兩岸合作為長江三峽做生態、文化記錄的工作,早在去年十一月長江截流之日就已經開始,因為兩岸各有五位攝影家參與,所以分成十多個組分區拍攝。今年四月,我找到一些援助,又去了趟,只是今年抱懷者感性的心情,一站一站的親自走過。
事實上,到西元二00七年以前,長江水位是逐年上升,仍然可以從事影像的記錄,只是,該要做包含自然、歷史、物產、生活、古蹟等全面性的影像記錄,即使花了上億元的經費,也難以週全,仍只能算是略盡一份心力而已。因此,今年的這次拍攝,也只是從感性的角度、人文的眼光,做一番記錄。
在座的吳紹同先生,退休以後,卻誓志捕捉全世界鶴的生態影像,在全世界十五種野鶴的品類中,大陸就有其中的八種,並且分佈在黑龍江、雲南等邊陲地區。吳紹周先生花了八年的時間,完成大陸所有八種品類的拍攝,目前正著手拍攝其他地區的鶴類,他的努力,不僅令人感佩,更是全世界研究鳥類生態環境的最佳鮮活資料。
來自江蘇省徐州市的鄭雲峰先生,也有所感觸的回應。從一九八八年開始,他五度上黃河的源頭,二度上長江的源頭,從黃河的源頭到盡頭,不知拍了多少底片,光是長江三峽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象,就已經拍了超過一萬張的幻燈片,因此,兩岸確實應該緊握雙手,共同為中華攝影文化開創新局。
在中國攝影學會擔任國際關係副主委的趙春田先生,則乘著言辭間隙表示:大陸出版的一些優質攝影書刊,可以配合台灣一年一度的國際圖書展覽來台拓展市場,同時,兩岸的攝影團體也應該相互開放,讓雙方的會員可以相互參加對方的攝影社團和攝影活動。
身為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的周至剛先生則立即表示:在中國攝影學會這部份,早就已經開放讓大陸會員得以自由參加。
紅遍大陸半邊天的「紀實攝影」
擔任「大眾攝影」雜誌主編的高琴女士,則對大陸攝影現況做了一個概略性的說明。首先談到電腦網路,大陸目前有「人民攝影報」和「大眾攝影」兩個攝影刊物上了網路,其中,「大眾攝影」有自己的專有網站,先不管藝術性如何,至少已經跟上科技的腳步。
「大眾攝影」今年七月二十二日才慶祝創刊四十週年,其中包括文革時停刊的十九年,但是也忙了半個月天天加班才趕出一本年鑑,因此,對台灣攝影家園這本剛出爐的「台灣攝影年鑑綜覽」,更是感同身受-「很好,卻很不容易。」
至於張敬德先生所關心的紀實攝影,就我的觀察,以前攝影是為了「為政治服務」,改革開放之後,社會有了覺醒,改為「為社會大眾服務」。尤其在唯美之風吹進大陸並且盛極一時之後,有人覺得攝影也應該負起社會的責任,因而開始吹起「寫實風」,並且標榜「為時代寫真,為歷史作狀」,紀實攝影就在這個時候興起,也極力希望在攝影理論上有所貢獻。其所拍攝的景物,概括成「留住身邊的一些東西」,目前與唯美的畫意派並駕齊驅,在拍攝上雖沒有太多的限制,但卻也有一窩蜂的模仿問題,因此,大陸目前的攝影界正處在一種逐步認識的過程裡。
百聞不如一見的台灣攝影界景況
在北京「中國人像攝影雜誌」擔任副主編,屬大陸團員中年紀最青、且標緻的可以自己兼任模特兒的豐碩小姐,則謙虛的說:九0年代,台灣攝影禮服界開始進軍大陸市場,因此她們雜誌不斷的介紹台灣去的攝影師作品,此次跟團來訪,收穫甚大,回去後會盡快把台灣攝影界的現況介紹給大陸讀者。
來自西安,在陝西畫報社擔任副編審的劉复漢先生接著表示:來台灣一行之後,才根本推翻過去大陸媒體報導「台灣民眾現實、向錢看」的不實說法。此次實際參訪過台北、台中、鹿港等地,發現許多私人成立的展覽場所,都是為了教育下一代與維繫家史,而不是為了金錢的利益。尤其是大家出錢出力為攝影藝術盡心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著實的感佩萬分。
同為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的劉俊成先生並補充說:藝術本就是百花齊放,各走各的路;但是,希望在塑造中華攝影文化的驕傲上,能分區、分專題的作對口交流。同時,記錄兩岸影像展示給海峽兩岸的民眾欣賞,應當是兩岸攝影者的共同責任;而上電腦網路,應該是有利的促成管道,應當廣為宣傳。
最後,在才起團長允諾「多舉辦攝影學術的研討,下次一定帶作品來參訪,願意協調解決展覽場地問題,尤其到黑龍江美術館一定免費」的諸多承諾下,以及周至剛理事長呼籲「這只是兩岸交流的開始,謝謝大家的參與」,和林淑卿小姐期望「能盡快看到一本記載大陸攝影界演化的大陸攝影年鑑」聲中,圓滿的結束了這場歷時三個小時的「海峽兩岸攝影文化交流研討會」。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