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0 10:22:31瀏覽4921|回應0|推薦0 | |
台灣攝影藝廊的更迭
~寫於1997年 一九九六年(民國八十五年) 壹、攝影藝術在台灣的發韌 從西元一八三九年(民國前七十三年)法國宣布大蓋爾銀版照相法研發成功,英國約翰.哈雪爾爵士同年首次提出攝影、底片、相片等攝影專業術語,攝影這樣藝術才正式在人間誕生。但是,在中國,一直要到五十三年之後的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第一 在台灣,因為戰亂,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才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團體-中國攝影學會,一直要到一九五三年(民國四十二年) 貳、攝影專業藝廊的濫觴-美而廉藝廊 一九五0年代的台北,因為要甄選一九五一年由聯合國文教處所籌辦「國際文物展」的照片展,以及一九五三年由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北新生報大樓所舉辦的「祖國河山攝影聯展」,使得當時沈寂許久的攝影界乘機活絡了起來;加上,當時的攝影器材行多聚集在衡陽路;以及,在中山堂仍被稱做台北公會堂的光復初期,二樓迴廊的三個藝廊就曾舉辦過張才、李鳴雕、陳蘆隱等的攝影個展,使得中山堂餐廳和附近的咖啡廳,自然而然的形成攝影界人士的聚會所。 當時,座落在博愛路114號上的「美而廉西餐廳」,因為緊鄰中山堂,負責人陳雁賓更是熱心兼好客,在經常招待攝影界人士喝咖啡的閒聊中,為了能使攝影界的同好有一個可以固定聚會的場所,而應允改裝西餐廳的三樓空間供大 事實上,從 除了每月定期展出的「台北攝影沙龍」之外,「自由影展」、「新攝影展」、「新穗」、「新潮」等早期的攝影團體,以及機關、學校所屬的攝影社團,都曾在「美而廉藝廊」展出過,只不過,當時敢於舉辦「個展」的,仍屬極少數,但是,平均三天一檔的展出形式,卻也相當程度的延續了攝影的熱潮。 一九五七年,「美而廉」再接手經營四開篇幅的「攝影新聞」,配合著新闢的「攝影走廊」專欄和每月一次的「台北攝影沙龍」,數年間,不僅大幅增加了攝影創作的刊出率,也讓「美而廉藝廊」成了兼具權威、與耀眼燈光的舞台,使得當時所有「知名」與「後起之秀」的攝影人士,都和「美而廉」產生了或多或少的關聯。一直到一九六0年代的後期,因為負責人 參、台灣攝影流行風潮的見證~爵士攝影藝廊 一九八二年(民國七十一年)的 一九八六年底,當時,從開展後的第八檔就接手藝廊展出業務的 一、仍止於純欣賞的斷層態度 當時要一般民眾花個四、五千元買一幅攝影作品來欣賞,或是收藏,仍然是相當不可能的事。但是,依然有一些特例,像是,莊靈每幅作品的售價高達一萬至二萬元,銷售依然很好;剛從文化大學畢業的江炳賢,在舉辦「荷花」專題展時,即使每幅標價在四千到一萬元之間,銷售依然鼎盛;在人像攝影界享有盛譽的「老麥」,在他第二次個人展之中,以七吋的照片配上十吋的鋁框,卻只標售三百元的創舉,掀起一陣搶購風潮,使他的每幅作品都銷售達一百多件。因此,作品的唯美性和售價的高低,是當時左右作品流通的最主要因素。 二、展覽中自然浮現的攝影趨勢 舉一九八三年而言,依序有吳嘉寶的「第一次個展」,謝明順的「美的代言」,加拿大籍尤瑟夫.卡斯(Yousuf Carsh)的「名人肖像展」,王信的「彩色攝影展」,董敏的「淵遠流長」,V-10視覺藝術群的「八三年台北」,麥燦文的「抬頭看女人」,劉振祥的個展,江炳賢的「荷花展」,關曉榮的「報導攝影展」,莊明勳的「師生展」,香港水禾田的「香港一九九七」,何藩的台北吾愛」,李登正的「美國報導」,莊靈的個展等,顯現出當時的攝影界一片繁榮蓬勃的現象。 但是,到了一九八四年,又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出現,那時從國外進修攝影回來開攝影個展的風氣相當興盛,尤其是留學日本的,像簡永彬、陳敏明、江鳳儀、林文彬等等都是。但是,這也不是說以前就沒有這種現象,像一九八三年的吳嘉寶、謝明順、王信就是留日的,另外像陳依得、張震嘉、蔡益彬則屬留美的,只是,一九八四年留日派回國開個展所造成的印象特別強烈一些。 然而,到了一九八五年卻又是另一番報導寫實的風潮,像是淡大第一屆大傳系學生的「台北的一天」,人間雜誌的「插照展」,梁正居的「攝影林淵」,張蒼松的「東京鴻爪」,周本驥的「另一個世界」,李啟華的「平視美國」(EYE LEVELUSA),王國光的「天地悠悠-澎湖」,王信的「肖像論」等等,展現了另一種風潮的轉折。 而今,為了編印「台灣攝影年鑑」,已經改名為「爵士影像」的「爵士彩色沖印公司」,不惜翻箱倒櫃的重新把「爵士攝影藝廊」從第一檔到目前才截止的所有展出資料彙整清楚,從其中,不僅可以清楚的釐清台灣攝影流行風潮的脈絡,當然,她更代表了台灣攝影藝術史的絕大部分,也相當程度的印證了當年范揚熹總經理的豪情,尤其,爵士攝影藝廊不僅已經走過了十六個年頭,更是,其中走得最穩健的一個。 肆、藝海沈寂的攝影專業藝廊 一、欲以工商攝影為主軸的-安麗攝影藝術中心 有鑑於攝影界時興舉辦攝影個展的風潮興起,一九八六年(民國七十五年)的 當時,開幕首展,還是攝影界泰斗 只是,相當的無奈,再完美的籌劃,似乎都抵不住人才的流失,隨著人員的異動,安麗攝影藝術中心的攝影藝廊,不過一年多,也不得不屈服在現實經濟利益之下,終而煙消雲散。
二、以業餘攝影為對象的-名人攝影藝廊 當時,從開幕第一檔的廣角會員攝影展,依序有姚文聰的「旅遊攝影」,黃士規的「九族人物」,以及後來配合剛從「櫻花」改名為「柯尼卡」軟片的諸項攝影活動與得獎作品展。只是,好景依然不長,不過二年多,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依然只好滿懷理想的結束了這個「建構一個業餘攝影者的窩」的夢想。 十二年後的今天,已經是台灣民俗廟會、以及原住民祭典的著名攝影 三、充滿國際攝影風情的-夏門攝影藝廊 一九八八年的十月,自日本學攝影歸來已經逾四年的簡永彬,自行籌開了台灣第四 而後,依序在一九八八年有:大陸王苗的「悲歡中國」,韓國金福萬的「回響 RECOLECTION」。 一九八九年有:侯聰慧、潘小俠、黃東昇、鄭德慶的「『私風景』影像四人展」,黃明川的「台灣思維」, 一九九0年有:夏門回顧展,台灣當代攝影 總計,在這兩年多的三十一檔攝影展之中,所感受到的是-帶者幾許學院氣息的廣闊視界。只是,「夏門」依舊對抗不了現實的洪流,還是像「安麗」和「名人」一樣,落入攝影人士的深沈回憶之中。 伍、攝影專業藝廊的展望 一、經營景況依然艱辛 回顧過往這些意氣風發的攝影藝廊,摒除一九五、六0年代開攝影藝廊濫觴的「美而廉藝廊」不談,到一九八二年重開攝影展覽風潮的爵士攝影藝廊,因為有爵士彩色沖印的資源挹注,而得以光耀至今,但是,後繼的「安麗」和「名人」,以及一九八八年十月繼之而起「夏門」,都是因為經濟因素而不得不淡出經營的攝影藝廊,可見經營攝影專業藝廊的艱辛。 如今,自「爵士」開始,歷經十七年歲月的淘汰,目前的攝影藝廊可概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附屬於沖印公司與攝影器材公司的,像是「爵士」、「恆昶」、「彩虹」等攝影藝廊;第二類,是由攝影 由於當前經營攝影專業藝廊的艱辛景況依然存在,甚至十多年如一日,因此,除了一些公營與官方的藝廊之外,一些有企業支撐的攝影藝廊,當然遠較一些純私人經營的攝影藝廊來的悠游自在。 二、影響攝影藝廊未來發展的因素 回顧近十年來的社會變遷,台灣地區的國民年平均所得逾一萬二千美元,早就超過國民從事藝術投資所需的七千美元門檻;版權觀念與智慧財產權的受到保護與尊重等,都是有利於攝影藝廊營運的有利因素。 但是,同樣的,電子攝影所帶來的高度複製能力;「宋七力事件」凸顯民眾對攝影作品真偽辨識能力不足,以及所顯現民眾在攝影藝術修養上的不足;傳統「玩相機的會傾 再者,建立攝影作品的價位層級;倡導名 陸、代結語-力圖拓展攝影版圖的原亦藝術空間 再多的探討,如果不能起而行,仍然只是書生論政般的咄咄空談。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展出,追根究底,還是為了開拓攝影作品的收藏空間,尤其相對於以往一張攝影名 然而,再追根究底,卻也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兩年前「原亦藝術空間」為了編撰「台灣攝影年鑑」所延伸出來的創新構想,只是,從構思到實踐,又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尤其,這樣的構想還是來自國外。透過限制一百套,除了作者自己保留的三十套(第一至十四,四十五至六十),前三十套(第十五至四十四)每套四萬九千元(每張三千五百元);售完後,後面的二十套(第六十一至八十)立即調價為七萬元(每張五千元);再售完,僅有的最後二十套再調升為九萬八千元(每張七千元),希透過這種不斷調升收藏價格的典藏制度,來鼓勵收藏者儘早入場。 從編撰一本「台灣攝影年鑑」,到成立「華人攝影網際網路」、「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攝影刊物資料庫」、「攝影專業藝廊」、「攝影作品經理、推廣」等,「原亦藝術空間」不僅逐漸在成長,更是逐漸擔負起仲介、催化的作用,而這些,也正是她逐步從理論邁向實踐、從「展出和觀賞的雙面向」拓展到「運用電子媒體的多面向經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並給予真誠的祝福。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