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古董相機收藏風潮
2007/08/10 09:56:35瀏覽5565|回應1|推薦0

台灣的古董相機收藏風潮

陳宗嶽

  一九九0年七月二十九日,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世界華人地區的第一次「相機趕集」,在台北市的「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由「中華攝影報」的前身-「中華攝影周刊」的曹榮增社長出面邀集,當天共有十六位收藏家參展,展出將近四百台的各類古董相機,在僅有的一天展期中,參觀民眾逾三千人。由於許多民眾是在隔天消息見報之後,或是當晚看到電視新聞報導的隔天,才再趕到展出場地,欲一睹古董相機的風采,只是,限於一天的展期,當然都只有向隅了,但是,台灣玩賞古董相機的風潮,卻是從此躍升台面,並開始受到一般民眾的矚目。

晉升為「古董」前的「中古」二手相機市場

  在一九七0年以前,照相機在台灣還是一項奢侈品,一台售價高達中產受薪階級二個月以上薪水的相機,在物資條件還不寬裕的那個年代,實在和一般中產階級還有段距離;一直到一九七一年,柯尼卡(Konica)推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Konica相機的促銷活動,當時可以自動調整光圈的最現代調距式35釐米相機,才開始在台灣社會蔚為流行,當然,柯尼卡相機也成了這股風潮的最大受惠者。

  到了一九八0年代,台灣的經濟已經在起飛,在科技飛躍和民生物資豐裕的雙重支撐下,一股「舊的未去,新的已來」新趨勢已然形成,為了處理一些已然退流行的舊東西,中古市場應運而生,除了汽車、家具、鋼琴、電器之外,中古二手相機市場在一九八四年也已經存在了十多年左右。

  當時,台北市最著名的中古相機市場有三處,其中,最具規模,經常在攝影雜誌刊登廣告,也在忠孝東路精華路段擁有正式店面的,就是目前依然存在、卻搬到天母西路營業的「金鑫相機」。其餘,在萬華龍山寺對面的龍山商場(現在已拆除)裡,有七、八家專營相機買賣的小店面,貨色也還齊全;另外,在老松國小正對面的舊貨市場裡,也有七、八家兼售相機的小店面。銷售方式,金鑫的最後售價,任你再費口舌,頂多比第一次開價少個二、三百元,只是,她有項保障,不滿意可以退貨,三個月內八折回收。而其餘兩處,在售價上較有彈性,有時甚至可以殺個二、三千元,因而,那是屬於具備專業知識的行家樂園。

  對當時的景況,那時在萬華龍山商場經營二手相機買賣達七年歷史的黃興進先生表示:「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使得一九八二和一九八三兩年的交易量大受影響,但是,目前每天仍然有一台以上的出售率,平均利潤在一成左右,雖然還能維持,但是比兩年前差多了。」那時,最好銷售的是尼康(Nikon),折舊率最低,售價高,甚至像Nikonmat,七、八年前的全新價格和當時的二手相機價格相差無幾,足見品牌之佳,和受歡迎的程度;其次,賓得士(Pentax)也很受歡迎,但是,美樂達(Minoltax)卻很難銷,與她的性能大相背離,檢討起來,當時美樂達缺乏廣告促銷,使她的知名度不彰,當是根本原因。

  二手相機當時的銷售行情,以一台九成新的相機為例,店家買進的價格大約是台灣代理商轉給同行批發價的六成,賣出大概在八、九成之間,當然,如果是尼康和佳能(Canon),則進價會更高;如果貨色較舊,損耗太大,進出價格當然依比率遞減;但是,舊式機械快門的折舊,遠低於當時新式電子快門相機,則是共同的趨勢。當時,一台自動調焦(AF)的二手相機,價格在三千到四千元之間;而在香港,一台全新的AF相機售價,最便宜的只折合新台幣三千六百元;影響之下,使得一些老式的框景式中古相機,更是低廉到只有一千元左右的身價。但是,一些少見的經典品牌,像是徠卡(LEICA)M4,僅機身就要一萬四千元;哈蘇(Hasselbland)500CM的機身更高達三萬六千元;其餘,雙眼的羅來(Rolleiflex)售八千元,賓得士6乘7售一萬二千元,萬美達(MAMIRA)6乘6售一萬六千元,德製超袖珍型美樂時(Minox)售價四千元。

玩賞「古董相機」風潮的湧起

  在台灣,早期因為沒有古董相機的市場,自然也就沒有介紹古董相機的相關資訊,一九七四年四月,由華聯出版社編譯的一本三十二開、八十頁的「照相機的演進」薄冊,算是所能發現的第一本介紹古董相機的書刊;一九八一年的十月十日,由台中市攝影學會所屬的「台中攝影雜誌社」編印的「老爺相機專集」,算是台灣第一本正式介紹古董相機的書籍,書中登錄了一百零五台的老爺相機,在此同時,台中市攝影學會為了慶祝創會二十五週年,也從全台灣各地蒐集到一百多台相機,舉行了一場堪稱全台灣第一次的「老爺相機展覽」。

  一九八八年正逢柯達(Kodak)公司生產相機一百週年紀念,特別在台北市的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舉辦了一場「柯達百年相機大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參觀者。

  一九九0年的一月十五日,中華攝影周刊連續三個星期刊登由陳宗嶽所撰寫的「古董相機入門」,文中從「古董相機的界定」以及「如何挑選古董相機?」,到「給新入門者的三項建議」,正式開啟了一九九0年代台灣玩賞古董相機的風潮。

  一九九0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民生報」以半版的篇幅,登載了一篇由陳宗嶽、何慧洸、中華攝影周刊提供資料,記者虞煥榮整理的「骨董相機入門有道」,以及陳宗嶽撰稿的「買骨董相機市況舉例」,開啟了攝影專業刊物以外的報刊媒體開始正式報導「古董相機」相關訊息的新頁。

  一九九0年的七月二十九日,華人地區的第一次「相機趕集」在台北市的「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拉開序幕;兩個多月後的十月一日,中華攝影周刊再在原址舉辦了第二場「相機趕集」,展出當天,還配合出版了一期「古董相機專輯」,專輯中收錄了陳宗嶽所撰的「古董相機入門」與「古董暨中古相機市場探微」兩篇文章之外,還有曾望旭先生所蒐集、提供的「懷古攝影術的延續.以及顯微縮影術的應用」、「Naylor攝影博物館收藏總覽」、「古董暨中古相機收藏家圖書指南」、「世界各國攝影收藏家組織一覽表」、以及「古典相機相關圖書目錄」等收藏重要資訊。只是,在這次展覽之後,相關的相機收藏訊息因而獲得充份的傳播,古董相機的相關資訊與國際市場價格不再是深不可測,一個理性、而成熟的古董相機暨中古相機市場因而日臻完備。

  基於此,中華攝影周刊除了在所屬的中華攝影藝廊利用每月第四周的周日辦理古董相機展售之外,就不曾再舉辦第三次的「相機趕集」。事實上,從參與第一次「相機趕集」的收藏家和業者的名錄來看,目前仍活躍在古董相機收藏市場裡的業者與收藏家,當時絕大多數都曾共襄盛舉,因此,對這台灣第一次的「相機趕集」實有必要在以下再加詳述。

  再者,如果現在想了解台灣當前的一些古董暨中古相機的經營者,一些經常還在「中華攝影報」上刊登廣告者,包括台北市的「金鑫相機」、「佳鑫相機雜貨鋪」、「宏鑫相機」、「王孚相機行」等,在新竹的「古董蔡」,以及在台中市的「藝康相機廣場」等,即已佔了絕大部分;除此之外,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在台北市博愛路十六號,由早年曾經當過小學老師的黃俊榮先生以一己之力成立的「古董照相機博物館」,除了陳列有七百多台相機和二百多樣相機配件之外,重要的是這些相機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台灣本土收集到的,因而更將此一收藏古董相機的風潮推到了最高潮。

台灣史上的第一次「相機趕集」盛會

  一九九0年的七月二十九日,在先前只是透過同好之間的耳語,說是要比照以前農村趕集的市場活動,舉辦一場「相機趕集」的活動,並且在毫無條約限制的自然情況之下,當天上午七時許,即由曹榮增社長和陳宗嶽在現場張羅、安排,不旋踵,即有下列收藏家和業者抱著心愛的古董相機來參與這場盛會:陳松田(三台)、黃淮泗(二十台)、朱煥清(五十台)、蘇燦培(六台)、黃懋燊(二台)、李進華(二套)、廖宇鵬(一百五十台)、杜預(傳真機一台)、杜宗尚(二十台)、邱隆聰(二十台)、謝震乾(六十台)、顏菲(二十台)、張順發(五台)、王燕群(二十台)、曾昭旭(空照相機)、李宗翰(二十台)等十六位收藏家和業者參加這場盛會。其中:

  收藏相機已有三十年歷史,當時仍在台電新莊處醫務所服務的朱煥清醫師,先前光是向「宏鑫」一家就買了價值超過二百萬以上的相機,再知悉這次「相機趕集」活動之後,也是第一個報名參加的。當時共選出五十台相機參展,由於志在觀摩,所以只以三千元的價格割愛了一台Canon Ftb。另外,由於所展出的相機都建有完整的機身編號、顏色等書面資料,因而當鄰座業者遺失同型相機時,因為手上握有詳細資料而平息了一場可能引發的紛爭。

  曾隻身遠赴港、英、俄、美、加等地蒐集古董相機的廖宇鵬,雖然自謙不懂相機,全憑感覺,卻擁有五百台的古董相機,以當時年方二十五歲的年青,卻擁有一個引領風騷的「個人氣象台」的西洋古董藝品店。當時共帶了一百五十台的古董相機參展,其中,尤以一九三0年代前後的蛇腹式伸縮相機,也稱做火車頭式的古董相機為大宗。

  已經辦過三次個展,一九九0年七月初才在爵士藝廊舉辦完個展的三十二歲新銳攝影家李宗翰,這次是在中午時分才趕至會場參加展出,本次將其在美國專攻攝影所使用過的、和所蒐集到的二十多台相機公諸於同好,由於機型優異,價格公允,以致於在他離開之時,全身僅剩下二台相機,其中一台還是他當時仍在使用的,真可稱得上「落得一身輕」。

  為了參展這次「相機趕集」,當時特地由美國專程趕回來的收藏家謝震乾先生,雖然被陪伴在一旁、如今已是古董錶大盤商的兒子謝宗翰先生直言:「我爸最不會做生意」,但是,所展出的相機,卻一直是會場中人群圍觀最多的地方,所攜來的六十台相機,也僅剩下二十多台,其中,二十多台古董蛇腹式伸縮相機,年代雖然久遠,卻由於售價只有鄰座的一半價格,平均都只在一千到三千元之間,因此,不到二個小時,立即被搶購一空;即使是高價位的徠卡和康泰斯(Contax),由於謝震乾先生堅持「美國人賣給我便宜,我也不能賣給自己中國人貴。」因而,頂多也只是按購入價格加個10%就出讓了,因此,即使是動輒萬元以上的高價位相機,也僅剩下不足一半,是當時會場售出金額最高的一個黃金攤位。因而在結束前,謝震乾先生一再向主辦的曹榮增社長表示感謝,並希望以後一定要酌收展出攤位費,同時建議參觀的觀眾也應該酌收門票,只要參觀者能買到便宜的相機也就值回票價了,事實上,這也是目前美國類似「相機趕集」市集的慣例與定規。

  光旭公司的負責人曾望旭先生,為了展現不一樣的展示空間,除了陳列了豐富的古董相機收藏資訊之外,也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機種和海報在現場展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重達數十公斤的航空用空照相機,不僅是罕見的珍品,價格也高達四十多萬元,令當時的參觀者都大乎「開了眼界」。

  具有徠卡相機經銷權的王燕群先生,雖然只展出二十餘台徠卡級高檔相機,但是,有關徠卡相機生產資料的書刊,卻有相當詳盡的提供,其中,一本徠卡相機價格指南年鑑的藍皮書(Blue Book),售價只要六百元。另外,由其自行編列的徠卡全系列產品報價單,不僅詳盡,而且公開自由取閱,確實給予有意收藏者一份有力的參考依據。

  收藏家黃淮泗先生是當時唯一不營利的純展示者,其特地將曾經使用過、且捨不得割捨的相機都拍成照片做專題展示之用,只為興趣,別無所求,也是一絕。

  科技工作者杜預(JAMES TO)先生,當時特地帶了一台由美國攜回的一九五0到一九五二年之間生產的LISTED 401E型美國製傳真機,除了展示,也和對這台號稱是0世代傳真機有興趣的參觀者做意見溝通,也是當時「相機趕集」會場的一絕。

  由黃懋燊老先生所研究發明的木盒與飯盒式簡易照相機,因為是由最熟悉、也最簡單的物品所構成,同時還領有政府核發的合法專利權,因而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好奇的眼光。但是,由於當時台灣本身即是「一美元」簡易照相機的最大生產地,數以百萬計的簡易塑膠照相機尚縱橫全世界禮品市場,因此,這一發明雖然有創意,但是卻缺乏市場價值,殊為可惜。

  一九九0年中國大陸相機的年產量為九十二萬台,當時曾有部份經由香港引進到台灣來,在這次展覽中,也有展出120和135型兩款相機,其中,120型的復古式長城牌雙眼相機售價三千元;較先進的135型單眼相機配置有35到110釐米的ZOOM可變焦距鏡頭,是由大陸上海照相機廠和日本企業所合資生產的,售價六千五百元,價格雖然不高,但是,好奇者仍然佔了絕大部份。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148864

 回應文章

小米
有無人要收購骨董照相機
2012/03/14 17:15

您好:我有一台古董照相機要賣的nikon  fm10  手動,大概是民國88年買的,您要收購嗎?看有無照相機玩家要買的!

您可問中華民國攝影協會?

信箱:common4829@yahoo.com.tw

電話:04-2231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