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0 15:36:13瀏覽253|回應0|推薦7 | |
一 荒山深處蘊愛心 一篇愛的故事:祖孫三代效法園丁。荒山作育下一代。百年樹人,施教化,春風吹開稚子心,一脈相承,教鞭成為傳家寶。 群峰環抱泰平國小留佳話。 肩挑重擔,矢志獻身辦學,粉筆生涯,樂在其中。 一個窮鄉僻壤的荒山,有一所「迷你型」的袖珍小學校,六十年的校史,像一本「愛的教育」。別的不說,光談每天步行三小時山路方能到達學校,就「嚇阻」了許多前往執教的老師。因此在校址附近有個小小山丘,被人喚作「辭職嶺」,每年派往該校的老師,千辛萬苦的走到了「辭職嶺」,大多真的「辭職」而回頭了。可是:就是有一家祖孫三代一脈相傳,越過「辭職嶺」固守在這所袖珍小學里,默默的作育下一代。學童們不能沒有他,他也捨不得離開孩子。「愛的教育」是本小說,「三代園丁」卻是現代愛的故事新篇。 四面環山,中有村落,一徑相通,就是泰平國小。然而泰平國小的「知名度」,似乎遠不及「辭職嶺」。許多年輕人剛出師範學校,由於受不了跋涉的艱辛,還沒有到泰平國小校門就在「辭職嶺」前打起「退堂鼓」。他們不願將自己的青春及前途奉獻在那樣一個荒涼的角落,縱使越過「辭職嶺」而勉強留在該校任教,最多也不會超過一年。盡管沒有人願意在泰平國小多停留一會,但是,方家祖孫三代卻留在這裡,目前已從祖到孫,他就是該校的教導主任方文章老師。 從雙溪到泰平國小,路程約十八公里,途中要翻越好幾座山嶺,泥濘的山路剛走完,前面又是一條崎嶇難行的碎石路,汽車、摩托車在此地是派不上一點用場,唯一的交通公具是兩條腿。 一趟山路走下來,最少需要三個鐘頭,因此,除了偶有健行隊的學生們路過之外,平常是難得有人上來,就是雙溪鄉的老百姓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泰平國小的正確位置。 初次前往泰平國小的老師,如果沒有熟人帶路,根本摸不到該校。因此,雙溪鄉的郵差,除了送信外,還偶爾兼嚮導,否則外地來的人,往往走到天黑,還繞不出這重重疊疊的山嶺。 一路上除了偶爾從林梢傳出來幾聲鳥叫之外,則不聞任何聲音,行人就更不易見了。這樣一個寂寞無聲的小嶺,一個人匹馬單槍去報到,是有點叫人打心理發寒。 泰小成立在民國七年四月一日,今年剛六十年(道是寫文的年月)當初泰平村約有五百戶人家,為了解決農民子弟求學問題,於是成立泰平國小,學生最多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有二百五十人。 隨著工業的繁榮,許多農民都遷到城市打天下,五百戶搬行剩下九十戶,目前學生只有一0九位,其中五年級最少只有十五位。 由於交通不便,請老師是個大問題,還在日據時代,就沒有人願意來這兒教書,不得已,方老師的祖父被地方人士請出來,先暫時客串一段時間。 好在當時學生數少,課程簡單,方老先生可以擔任幾個年級的課程,這一教就客串了二十二年。 泰平國小成立初,只有兩間草屋,有一年生學生燒開水,不小心草屋燒了起來,所有的東西,全部燒盡,有人說:泰小可能關門了,沒想到第二天,附近的老百姓,紛紛丟下田裡工作,大家同心協力又搭了兩間草屋,而且自掏腰包買了上課應用的東西,這樣泰小又爬了起來。 民國二十四年,學生增多,方老先生一個人照不過來,於是把他正在外地經商的大兒子,也就方文章的父親回來幫忙,父子二人同時為栽培下一代而賣力,一時傳為那裡佳話。 等到臺灣光復後,泰小才陸陸續續有人前去任教。 民國四十五年,教育部派了四位老師到泰小,四位老師連袂續前往,他們走了一山又一山,越過一嶺又一嶺,就不見學校的影子,肚子又餓,兩腿又酸,四人商量的結果,決定打道回府,辭職不幹了。就這樣,「辭職嶺」的名聲得了出來。 一直到民國五十年,還有人怕受不了爬山的辛苦,還沒有爬山,就自動辭職。有人說:能夠通過「辭職嶺」而往泰小任教的老師,一定具有最高的教書熱忱,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 「當時祖父要給我這個擔子的時候,要我盡全力把學樣辦好,我沒有多大才能,我只是對祖父的遺言,能夠多少盡點孝道。個性純僕的教導。」在談到這件事時,竟顯得十分木納。「要是祖父看到今天學校的教室,已經改成鋼筋水泥,也一定十分高興。」對目前學校的醫療欠缺,方教導覺得有些力不從心,有一次,一位四年級學生得了急性盲腸炎,他沒有一句話,立刻背著學生朝雙溪奔去,三個鐘頭的路途,那天他只費了一小時又四十分鐘,幸虧送到得早,否則就沒有救了。 談起這件事,他心還有餘悸:他希望經他教導出來的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做社會的優秀一份子。 任教三十三年的方教導,平時常和校裡的老師一塊种菜或下池捕魚,山路不便,除了一星期下山添買一些必需品外,其他的東西都是老師們辛勞自給。這種「自食其樂」,外人是無法體會出來。 被派到泰小服務的老師,大多是剛離學校的未婚男女。待在這荒涼的地方,內心十分寂寞,他體會老師們的心情,因此,他總是盡量替男女老師安排機會,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據說:他已經撮合十對美滿的婚緣。 「雖則年青人都不願來這麼偏遠的地方教書。但是,我既為人師,就應排斥一切困苦,況且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能為下一代的兒童略盡綿薄之力,不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嗎?」 「我也不知道何年退休,我想應該到我拿不動粉筆那年吧!當然,我更希望沒有人再叫這個地方做「辭職嶺」才對」。 細閱這篇故事,雖不像寫「愛的教育」小說那樣純的以兒童與老師直接關系為題材的描述,僅以一個事實故事來表示老師對孩子(學生)的愛心,以犧牲小我,奉獻出生命的全部力量,接長他人所不能承受的艱苦困難,這是罕見的事實,更是可貴的史績,不僅個人自始至終,且三代一脈相承,這種愛人的崇高美德,實在令人感佩。 我深信也只有在窮鄉僻境,荒山俊嶺之間,才會出生那樣純樸充滿人性愛的人士,我的構想,也是以往的印象,部份的師範學校不宜都設在大城市,物質享受豐足的地方,該在窮僻壤,荒山俊谷之間,使一般師生,培養起樸實耐苦的實際人生觀。到時不但能適應任何環境,而且造就克服艱難,進而能改造環境的堅毅精神,像方家「自食其樂」,或是「樂在其中」的新人生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