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部心經註解__分段看_想:真的會改變心境啊!=備用續寫
2009/11/15 21:30:25瀏覽1837|回應1|推薦9
 











心經__心得與淺說(全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更生 草註 2009 /10/15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是心經全文)

建議我的好友們,你們分段看,看後想‧尤其是當心情煩憂時,低潮時,挑解憂段文來看來想,你真的會卸下千斤萬重的心擔‧人之所以煩惱不盡,是自己妄想的,思想太鑽牛角尖‧奇美董事長許文龍老先生,他的財產不傳子孫,不想把"遺慘"給子孫的原因是,會害子孫‧給的是空,得的也是空啊‧百年前那一位富豪不空?他拉琴_畫畫_釣魚,真的是這樣過人生啊‧我研究七年__受益良多,希望你慢慢看,用心決心的思維,必然能解脫煩惱‧

 「心經」前言

佛說大部「般若經」六百卷裡的精華奧妙道理,觀自在菩薩以二百六十字詮釋得很清楚很明白,心經對現在工商社會錯綜複雜競逐緊張的人際關係,根本不知道「煩惱什麼」的「煩惱人」,的確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是佛教經典,很多人不一定是佛教徒,可是我們讀這本心經,不要拘泥其是宗教的經典,而應深入咀嚼其「離苦得樂」的精髓,從中得到諸佛菩薩「拔苦與樂」(慈悲)的安慰和鼓勵。

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1380年前)派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沿途經過許多虎蛇關、險隘峻嶺關、冰天雪地關…一位和尚口傳他這本「心經」,玄奘法師一路虔誠的唸誦,果然平平安安經過十八國,到達舍衛國(印度)。所以觀世音菩薩怕眾生不信,在心經後段特別強調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無數次困擾、憂心忡忡的時候,只要心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馬上心無罣礙,輕鬆下來。古往今來,都以空終結萬物,本來無一物,何事惹塵埃?色身幾十寒暑,「色即是空」,事實真的是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咒」,是說由此岸(生生死死受苦受難的東方世界)到彼岸(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享受快樂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般若(正智慧)經,(說種種佛法、教眾生如何用智慧渡過生死的大苦海方法)。

人還活著,如何能「了脫生死」?如何擺脫「流轉」在這生、老、病、死苦海?「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度一切苦厄」。單從「色身」說,我們已離世的祖先,有那一位不是空了?那一位還有生老病死苦?那一位還有榮華富貴顛倒夢想?或愛恨恩怨?不過這種因「死了死了」的所謂「了脫一切苦」,不是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本意。這種因死得「了脫」之前,已在生死過程中,因看不透一切空,在塵世心難清淨,得之也懼,失之也悲,患得患失無以寧日,心靈碎裂,及至面臨病魔折磨,心力交瘁的恐怖,含恨依依不捨分段死,只是「有漏」脫一切苦,雖然色身滅了,空了,但未盡「究竟圓融」。

觀自在菩薩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麼「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這個色身蘊(人)啊,是非常自私(自私到自屁不但不臭,還吸臭自享,沒聽過有人嫌惡自臭的)、非常自利、非常貪婪、非常不知足、非常爭權奪利、蘊藏著原始獸慾的不理性……,看人這樣罣礙、煩惱、恐怖、顛倒夢想、痛苦煎熬。觀自在菩薩才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空掉這些妄念,恢復清淨本性,苦厄自然也空了。同時告訴我們,我們絕對會像我們的祖先一樣離開塵世,但我們色身還「活著」(妙有不真)的時候,深悟先人「空來空回」一無所得事實,對任何境界,「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身在塵世心卻出世,自心歸依自性,直至「究竟涅槃」。

佛家常提出「自性」,自性到底是什麼,還是看六祖說自性: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能生萬法。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自性覺即是佛。
自性迷即是眾生。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貪毒、瞋毒、癡毒,毒害善根之三煩惱)
自性: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性: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善念能除去你如印度恆河之沙那 麼多的罪惡)。
自性: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解脫知見。
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觀世音菩薩行深究竟心經時,燭照色空(色空即諸法皆空),能離苦得樂,心經一百三十四字(無智亦無得)以前講「修因」(度一切苦厄法);後半段(以無所得故…)講「證果」(非得道成佛,反而是把得道成佛之念、無明、世間智、五蘊、老死、苦、集、滅、道…清除得清清淨淨,現出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洗浴你受塵世垢染得面目全非的色身,層層去污,現出你具有的清淨心,雖在此岸,等同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修行由此岸(煩惱不盡的東方娑婆世界),到彼岸(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享受的西方極樂世界)深奧妙智慧時,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無」,一切苦難、煩惱、具縛隨之「空掉」,好自由自在、受用得不得了(自利),把這樣好的法寶來「覺有情」(這個「覺」是動詞,意思是度化。菩提(覺)薩埵(有情眾生),簡稱菩薩)。「修行」即是修掉被愚癡無明遮住的塵世障,使本來具有的妙真如性,恢復過來,能徹悟到諸法皆空,除一切苦的境界,度化眾生,脫離生死煩惱不斷的此岸(利他)。
 【心得】

很多眾生,只知燒香拜佛,不究佛知見,心中「眾生」作祟,不知五蘊裡色蘊(心外「現象」、心內「印象、見解」)、世間諸法都是空,及至色身「臨終」時忘了「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知以「自心歸依自性佛」,慶幸色身終於解脫,能到彼岸與諸佛菩薩同享「無老死乃至不生不滅」西方世界、不再煩惱生死流轉的快樂。註者侄兒文真,本來全家燒香禮佛,他臨終一個月前,在台大醫院病床,受基督教教徒照顧、安撫感化而信主,後來「蒙主寵召」。尊照遺言,告別式先由教會「追思禮拜」,唱聖歌恭送「天國」。後半段眾僧尼誦經唸佛,恭送「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吾侄如此,各大醫院不少「臨終」病患,為什麼都臨時起意「信主」?因為此刻的「臨終」病患,大都無奈無助、垂死掙扎、恐怖不已,不知死後「何去何從」時,突然出現比親人更關心你的人,在床側陪伴你安撫你,告訴你一條「死後的前景」:「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給世人,叫信主的人,必得永生、並赦免他的罪…」,有什麼比愛、永生、罪被赦免更吸引臨終者心靈的?此時「棄舊投新」也是「臨終者之常情」。

這時的解脫,安慰,是瞬間的,等同「安樂死」。觀自在菩薩告訴眾生的是怎麼過幾十年「活」的快樂人生,不是臨終「安樂殘生」,不是幾個月心無恐怖的「待死人生」。遇著苦難時,想一想「五蘊皆空」,苦難真的會減輕很多;遇到所愛的親人死亡時,想一想「五蘊皆空」,「存歿」真的都會減輕很多痛苦;二十幾年前,台北市博愛路植物園口,燒毀十幾間木造房,剛娶兒媳婦的林校長,不但房子、古董字畫、媳婦的嫁妝都燒了。他的兒子要衝進火場搶搬東西,被校長攔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在此時可解釋謂「孩子!身外之物,隨緣罷。」如僧尼、信眾見面時說「阿彌陀佛」,意思是「您好。」告別時說「阿彌陀佛」意思是「再見」。接受人家的禮物、幫助時說「阿彌陀佛」意思是「謝謝」…。「南無」是救我、度我、歸命、歸禮…)。許多鄰居除了「家徒四壁」,只燒毀違建屋殼的苦主,本來哭哭啼啼,聽林校長慈祥地對他們說:「阿彌陀佛(此時,意思是不幸中大幸),人沒燒傷就好…」反而覺得不好意思。林校長幫他們慕款重建家園,新房子比燒前更漂亮。二十幾年後的今天,這些哭哭啼啼的老者,無一在世,對那時悲哭傷心已不在世的「他們」,無得亦無失,實在一切「皆空」啊。

說到空,會使一般人,認為既然一切空,就起消極念頭,故六祖說:「若全執空,即長無明,若全著相(有),即長邪見」。觀自在菩薩怕眾生誤解而生「斷滅空」,什麼事都不作為,故又補充說:「空不異色」,空與色沒什麼不一樣,空中妙有(非色、非非色),空是「體」,如見不到的電(卻無所不在),相是「用」(即色身…),如燈泡、電扇、電視…,所以空、色契合融通,如諸法皆空的電燈(妙有)會發光、電扇(妙有)會轉動、電視(妙有)會現出彩畫聲響…不是「斷滅空」,不執空不執有,兩相不取,中道第一義諦,「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等於印度恆河沙那麼多的罪惡,因一念善都滅掉了;也如同耶穌說:「赦免你的罪」一樣),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不要被世上虛妄相垢染迷惑,自性常住邪念,顛倒夢想,以至慾火焚身,浮沈苦海,永難超生了死(受「生不如死」的折磨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薩告訴舍利子(是佛的弟子,智慧最是第一)說:色相是空的,雖看得見,似乎非空,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終究都是空的,皆由眾生虛妄心看到的虛妄相,實在色同空沒有什麼不一樣,色相是虛妄不實的,是空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空雖然是空,因為和色沒有什麼不一樣,有虛妄的現象(色身等等虛妄相雖空,但它明明呈現出「鏡中物」的「現象」,有其作用。鏡、光亮、移動方向、鏡碎,即影響物像的現、滅,故不是永恆實相,只是虛妄相而已),所以說空即是色(妙有)。

為五蘊之首的「色蘊」(軀體、一切印象、見解、境界、事情、都叫色,叫法,叫色法)是緣起緣滅,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是無性,無法恆久存在的,色相只是因緣來才「顯相於外」,因緣去,「相」也就滅了。不生不滅,有生必有滅。無(空)的現象就是有(假相),故有生於無(空),有相即虛妄(空),色身明明是有「現象」,但這現象是父母(因)結合(緣)所生,是緣生無性,終究是緣起緣滅。本來無你(色空),因緣湊合才有你(有生於無,當然是空),故彰顯的「相」是虛妄不實。故色身空一切空,自然受、想、行、識四蘊也是空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真空妙有」),五蘊裡連主導的「色蘊」都是空了,當然受、想、行、識,同樣是空。為什麼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色身的「我」故,這個我會生化出種種妄念。這個我的妄念牽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受色、想色、行色、識色。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本來清淨真實心不見了,貪、瞋、癡妄念叢生,煩惱、苦難都來了。觀自在菩薩覺悟出五蘊都是空的,「空」自然不會有苦厄。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見眾生以假(空)當真(有),陷在名利生死苦海流轉,才說連你的色身都是空的,你所執著的「一切」都是空的。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可住色生色心、住受生受心,住財生貪財心…,「思古之人,無一在世,何貴不空?」這娑婆世界萬象皆空,什麼都不是你的,放下我執妄念,恢復本來具有的清淨心靈究竟法界,雖仍在生死此岸,因悟「諸法皆空」,去掉人我執、法我執,看透看開了,活得自在受用,苦難的此岸等同極樂世界的彼岸,這是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的本意,不是「臨終」才悟「得著生命必失去生命」的「遲到早退」安樂死。

空(無)即是色(有),色(有)即是空(無)。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說什麼呀?一般眾生初聽佛法,都一時很難瞭解。故六祖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於空離空,於相離相,內外不迷」,不著空,不著相,即不迷,「迷者眾生,悟者佛」,不迷空,不迷有,自心常起正見,不染塵勞,即見性成佛。你如成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你怎麼會有苦厄呢?,觀自在菩薩只能提醒你如何度苦厄的法門而已,能否度一切苦厄要靠你自己修心悟性。

金剛經首分,佛陀具體的做給人看:「…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著衣乞食,如同凡夫,佛不住佛相,示佛之「無我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塵」,非相即「背塵合覺」,不住相即破二執:性體不生不滅,不生非有,不滅非空,破「空、有」,兩邊不著,即不住兩邊的相。不說一字「法」,示佛之「無我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啊!五蘊、六根、六塵等諸法,都是空的,所以一切相(色相、法)都是出於空,相「根」是空,故能名、能見、能聞到的,都是虛妄不實的,這些「空」中法所幻現的相,不能叫做生,所以叫「不生」,沒生出來東西,怎麼能滅那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呢?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所以叫「不滅」。同樣道理,空它怎麼會染垢?沒有染垢,自然是清淨得囉,所以叫不垢不淨。同樣道理,見不到的真空實相(即無相,如有相即虛妄),無從增加,無從減少。



【心得】

諸法空相,由佛之「三空相」知佛行不言之教,徹底全彰:「著衣乞食,奔走塵勞,如同凡夫,不顯佛相,反顯佛乃【無我相】,即空相一也;既不現示佛之【我相】,以行代言,以身作教,不說一字法,故【無法相】,空相之二也;不說一字法,卻教人【無我法】之法,看出佛之【無非法相】,空相之三也。」

學佛修行即是學「以行為代語言關懷人」,世人官大越求(空啊),財多越謀(還是空啊),不知都是「鏡花水月」,閃電泡漚,還仍然「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缺美嬌妻。七品五品嫌官小,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再想萬世無死期,終身貪求無止境,一棺長蓋抱恨歸」。執五蘊皆有(非空),揹一身苦厄啊。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空」中沒有「色身相」,也沒有受、想、行、識「心法相」。觀自在菩薩說到這裡,再強調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道理。眾生執空為有,苦難煩惱不斷,都是眾生的真如自性(本來具有的清淨空明本性)被無明遮蔽起來,所以虛妄心才會彰顯虛妄的五蘊法同諸法。現在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空」中的有,都是虛妄妙有,究竟是空。一切苦厄又如何著「空」發難?覺照諸法皆空,就能度脫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所說諸法,都在自性西方中(六祖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自性清淨即是佛國淨土),如天常青,如月常明,雖為浮雲覆蓋,自性仍然上清下明;塵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覆蓋日月,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無所執空所空之空即正,有所執空所空之空即邪),本無生滅去來(台北縣土城承天禪寺住持、廣欽和尚圓寂前對悲慟的信徒說句千古名言:「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有來必有去,色身本空,大和尚究竟法性本無生滅去來,臨別還不忘給信徒開示佛法,示以「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受、想、行、識亦因色身空而空;但色身仍在塵世時,能悟五蘊皆空,於相不取不捨,雖活塵世卻不異西方淨土,自由自在,這正是菩薩說法度苦的本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入、內六色),所攝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入、外六色),都是依附五蘊,當然也是空的,沒有的了。沒有眼,怎麼去攝入色?沒有耳,怎麼去攝入聲音?沒有鼻,怎麼去攝入香?沒有舌,怎麼去攝入滋味?沒有身(色身),什麼東西會去觸那空的色身?沒有意識,那裡有我「法」去分別順境逆境?分別善惡?愛恨…?

六祖說:「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又說:「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性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無量)」。除惡思善才對,為什麼要除善?不思善?蓋所謂善惡、是非、愛恨、親疏…眾生皆執我見故,每每因我執而生「善其善、惡其惡、親其親、恨其恨、…」都是我之妄念心起分別對待,故自性難以清淨,「若是修道人不見人間過」,人間豈無過?只是如耶教對「眼見」說:「退去!」蓋修道人不敢把自己所見的過當過,擔心「過錯人」,而對眼見的一切是非、對過、善惡、…視而不見,不被外境迷轉,常保自性清淨,即是歸依自性佛。

無眼界(凡稱界的、也可稱法、稱識,以下同。眼界只限眼觸色塵所感的)、乃至無意識界(即耳、鼻、舌、身、意的界、法、識也是沒有的),因為五蘊、諸法皆空,當然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八法、十八識),也都是空,沒有的了。

色受想行識的「色蘊」,與因緣生、因緣滅的「風、土、火、水」色法而成的色身(又名「四大皆空」:風即呼吸、土即骨骼、火即體溫、水即血液汗尿),雖然都是空,但色蘊的空,是指心法性理,等佛知見,色身相是真空妙有(能用),教眾生悟諸法皆空,才不會色身陷入得失、生死、顛倒夢想苦難深淵,也才能夠度脫一切苦厄。換句話說,教眾生活得自由自在、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以至究竟涅槃…。色身的話,會因緣散而滅,是斷滅空,死了死了,什麼都了了的空,這種空當然一切苦厄都沒有了,不用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境、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自性皆因被虛妄境界迷失,本來具有清淨自性不見了,才有這十二因緣的。自性不迷失的話,就沒有無明…老死盡,不用靠修行來終結了、來解脫(去掉)了。

   本性不隨虛妄境界轉的話,本來空寂不生不滅,那有老、死妄念罣礙?那有虛妄「生」相,那有老、死「臨身」需要解脫(終盡)?觀自在菩薩告訴專修這十二因緣的「緣覺」們(也叫「獨覺」,他們專修緣覺時,因為佛陀已經涅槃,沒有佛陀教導,很多都躲在深山單獨修「十二因緣」成「緣覺」果位,故又名獨覺),說這些都是沒有的,空的。

  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要告訴緣覺們,你們所修的「十二因緣」也是空的,虛妄的?主要是說,只要觀照五蘊諸法皆空,徹悟十二因緣也是空的,當下證得,不必拐彎抹角,在「空」中修那不存在的十二因緣,一樣能得緣覺果位。



    無 苦、集、滅、道。


觀自在菩薩說,如果透悟諸法皆空道理,就沒有生死「苦」感覺可除;沒有貪愛、憎恨、…「集」根需要斷;沒有圓融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沒有「超生了死」解脫之「道」可修。修那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中道第一義諦,就不是佛法了。

「聲聞」是修「四諦法」修成的果位。(「聲聞」有四果:「一果『入流』、二果『一來』、三果『不來』、四果『阿羅漢』,是聲聞的最高果位」,又叫殺賊、應供、不生)。

二乘知道流轉三界生死苦(欲界、色界、無色界),故修四諦法,滅貪、瞋、癡,滅生死煩惱,專修「苦、集、滅、道」,藉以跳出「三界外」,「了脫生死」道。其實心求「了脫生死」已經是著相了,著了法我執,即非「中道第一義諦」,已偏離佛法了,觀自在菩薩對聲聞說,苦集滅道也是空無的,只要徹悟「諸法皆空」,那有生死苦海需要了脫的,更不必要修這空無的四諦法。

觀自在菩薩告訴「緣覺」、「聲聞」修行者,十二因緣、四諦法都是「筏喻」,這個筏(般若智)是渡你過河用的,到岸就要棄掉筏(空掉法),不要把筏也揹著(執法)上岸或到處行腳,著了法我執,不但不能解脫,反被法縛,不自由自在,恐怖不安,流轉生死此岸,難以解脫。

無智亦無得(此段以前講「修因」)



人人具有般若(妙智慧)佛性,眾生之所以愚癡,因受無明迷惑遮蔽,如雲遮月(看似失月),成了愚癡眾生,修掉無明,雲散月現(看似得月),因本來具有,只是恢復,不是修「得」,故「無失、無得」,所以沒有智慧可得,連成佛亦無佛法可得。

金剛經說,「不應取法(不執著經上「言說章句」),不應取非法(於法不應「執有」、「執無」)。取法則滯於法,但性中本無法;取非法則泥於空(心執偏空,即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錯誤「斷見」),又不能不假法以悟性(知我說法,如筏喻者,藉此法離相見性,使脫生死苦海)。「渡河須用茷(法),到岸不須船」,(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藉法悟性而已的意思)」」,「修行」反而是修掉塵障、無明、…才恢復佛性(六祖壇經亦說「人人具有佛性」)。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此段以後講「證果」)



因為無所得緣故,才能成為菩薩。「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人身難得今已得」,趁色身在世間,覺悟其無常,其空,虛妄,利用色身學佛之知見(自性出世),內外明徹,在處不異西方,「了脫生死」,超越生死觀,了決生死之累。出世心是佛知見,當然無生死累了,解脫了。(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究竟是什麼?眾生說「得道高僧」(尼)圓寂了才能成佛,我們凡夫俗子怎能成佛?看看六祖壇經怎麼說「佛」:

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佛: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佛: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佛:離一切相即佛。

佛:若悟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之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佛知見是正心、常生智、觀照自心,止惡行善也。

佛: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世間。

佛:無常者即佛性也。「經」說佛性是常,和尚(指六祖)卻言無常?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佛: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佛:邪見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以上大家看了,更明白什麼是佛了,更知道佛教並不迷信,確實不離世間「修心養性」待人接物的道理啊。

說到「佛」,就不能不瞭解一下「西方」,還是看六祖怎麼說法:

西方: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心中十惡八邪,便 是說遠(邪惡的人離西方很遠)。

西方人,心不淨亦有過。

西方: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西方: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西方: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咫尺西天」,清淨、慈悲如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論里數再八寸即到西方,謂之近;惡邪者,只差八寸卻是「咫尺天涯」,「行百里半九十」,永遠只到半途,即是謂之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依照這個妙智慧佛法,徹悟五蘊皆空,一切苦厄當下解脫掉,生老病死塵世之常情,榮辱得失心修掉,心如明鏡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如日處虛空,在處自在受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心」還有什麼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畏)大患若(臨)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五蘊皆空,色身、寵辱得失亦空,有何罣礙?沒有了生老病死、得失榮辱之罣礙,對境(空)何恐懼之礙?心也是虛妄「空無」,當然不會妄覺受害而生畏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離得遠遠的,心不隨虛妄境界轉,「落花雖頻意自閒,流水任急境常靜」,清淨心靈明到「萬叢花下過,片葉不沾身」,不但省悟身外之物是空,連自己的色身也是空妄不實,無貴不空,就能滅「貪生畏死妄念心」,得大滅度,證到究竟涅槃(最高無上不生不滅境界)的快樂。(徹悟色身「成、住、壞、滅」定律,視死如歸,怎麼會不快樂?)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神力的咒(咒是總持、全部拿住、靈驗神效的意思。咒又名「真言密法」,不能解釋其意,只供行者持念)!是大光明的咒!是沒有比其更上等、高過這咒的咒!無法論等的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觀自在菩薩最後再把「般若波羅蜜多經」開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強調一次,說這是真的,一點不虛,能除一切苦難。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所以說這般若波羅蜜多經(咒),只要持誦(堅持不失,須臾不離)這四句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就包括整體「般若波羅蜜多經」神效,持誦時萬萬勿起思量,心與咒融合,一心至誠念咒,有不可思議的奇妙靈驗,有願必應,望行者應如是念,如是離苦得樂,念佛成佛,即心即佛,真實不虛。 




心經__心得與淺說(全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更生 草註 2009 /10/15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
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
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前言
佛說大部「般若經」六百卷裡的精華奧妙道理,觀自在菩薩以二百六十字詮釋得很清楚很明白,心經對現在工商社會錯綜複雜競逐緊張的人際關係,根本不知道「煩
惱什麼」的「煩惱人」,的確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是佛教經典,很多人不一定是佛教徒,可是我們讀這本心經,不要拘泥其是宗教的經典,而應深入咀嚼其「離苦得
樂」的精髓,從中得到諸佛菩薩「拔苦與樂」(慈悲)的安慰和鼓勵。
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1380年前)派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沿途經過許多虎蛇關、險隘峻嶺關、冰天雪地關…一位和尚口傳他這本「心經」,玄奘法師一路虔誠
的唸誦,果然平平安安經過十八國,到達舍衛國(印度)。所以觀世音菩薩怕眾生不信,在心經後段特別強調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無數次困擾、憂心
忡忡的時候,只要心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馬上心無罣礙,輕鬆下來。古往今來,都以空終結萬物,本來無一
物,何事惹塵埃?色身幾十寒暑,「色即是空」,事實真的是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咒」,是說由此岸(生生死死受苦受難的東方世界)到彼岸(阿彌
陀佛、諸佛菩薩享受快樂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般若(正智慧)經,(說種種佛法、教眾生如何用智慧渡過生死的大苦海方法)。
人還活著,如何能「了脫生死」?如何擺脫「流轉」在這生、老、病、死苦海?「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度
一切苦厄」。單從「色身」說,我們已離世的祖先,有那一位不是空了?那一位還有生老病死苦?那一位還有榮華富貴顛倒夢想?或愛恨恩怨?不過這種因「死了死
了」的所謂「了脫一切苦」,不是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本意。這種因死得「了脫」之前,已在生死過程中,因看不透一切空,在塵世心難清
淨,得之也懼,失之也悲,患得患失無以寧日,心靈碎裂,及至面臨病魔折磨,心力交瘁的恐怖,含恨依依不捨分段死,只是「有漏」脫一切苦,雖然色身滅了,空
了,但未盡「究竟圓融」。
觀自在菩薩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麼「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這個色身蘊(人)啊,是非常自私(自私到自屁不但不臭,還吸臭自享,沒聽過有人嫌惡
自臭的)、非常自利、非常貪婪、非常不知足、非常爭權奪利、蘊藏著原始獸慾的不理性……,看人這樣罣礙、煩惱、恐怖、顛倒夢想、痛苦煎熬。觀自在菩薩才說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空掉這些妄念,恢復清淨本性,苦厄自然也空了。同時告訴我們,我們絕對會像我們的祖先一樣離開塵世,但我們色身還「活著」(妙
有不真)的時候,深悟先人「空來空回」一無所得事實,對任何境界,「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身在塵世心卻出世,自心歸依自性,直
至「究竟涅槃」。
佛家常提出「自性」,自性到底是什麼,還是看六祖說自性: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能生萬法。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自性覺即是佛。
自性迷即是眾生。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貪毒、瞋毒、癡毒,毒害善根之三煩惱)
自性: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性: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善念能除去你如印度恆河之沙那 麼多的罪惡)。
自性: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解脫知見。
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觀世音菩薩行深究竟心經時,燭照色空(色空即諸法皆空),能離苦得樂,心經一百三十四字(無智亦無得)以前講「修因」(度一切苦厄法);後半段(以無所得
故…)講「證果」(非得道成佛,反而是把得道成佛之念、無明、世間智、五蘊、老死、苦、集、滅、道…清除得清清淨淨,現出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以般若
波羅密多心經,洗浴你受塵世垢染得面目全非的色身,層層去污,現出你具有的清淨心,雖在此岸,等同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修行由此岸(煩惱不盡的東方娑婆世界),到彼岸(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享受的西方極樂世界)深奧妙智慧時,觀照五蘊
(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無」,一切苦難、煩惱、具縛隨之「空掉」,好自由自在、受用得不得了(自利),把這樣好的法寶來「覺有情」(這個「覺」是
動詞,意思是度化。菩提(覺)薩埵(有情眾生),簡稱菩薩)。「修行」即是修掉被愚癡無明遮住的塵世障,使本來具有的妙真如性,恢復過來,能徹悟到諸法皆
空,除一切苦的境界,度化眾生,脫離生死煩惱不斷的此岸(利他)。
【心得】
很多眾生,只知燒香拜佛,不究佛知見,心中「眾生」作祟,不知五蘊裡色蘊(心外「現象」、心內「印象、見解」)、世間諸法都是空,及至色身「臨終」時忘了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知以「自心歸依自性佛」,慶幸色身終於解脫,能到彼岸與諸佛菩薩同享「無老死乃至不生不滅」西方世界、不再煩惱生死流轉的快
樂。註者侄兒文真,本來全家燒香禮佛,他臨終一個月前,在台大醫院病床,受基督教教徒照顧、安撫感化而信主,後來「蒙主寵召」。尊照遺言,告別式先由教會
「追思禮拜」,唱聖歌恭送「天國」。後半段眾僧尼誦經唸佛,恭送「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吾侄如此,各大醫院不少「臨終」病患,為什麼都臨時起意「信主」?
因為此刻的「臨終」病患,大都無奈無助、垂死掙扎、恐怖不已,不知死後「何去何從」時,突然出現比親人更關心你的人,在床側陪伴你安撫你,告訴你一條「死
後的前景」:「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給世人,叫信主的人,必得永生、並赦免他的罪…」,有什麼比愛、永生、罪被赦免更吸引臨終者心靈的?此時「棄舊
投新」也是「臨終者之常情」。
這時的解脫,安慰,是瞬間的,等同「安樂死」。觀自在菩薩告訴眾生的是怎麼過幾十年「活」的快樂人生,不是臨終「安樂殘生」,不是幾個月心無恐怖的「待死
人生」。遇著苦難時,想一想「五蘊皆空」,苦難真的會減輕很多;遇到所愛的親人死亡時,想一想「五蘊皆空」,「存歿」真的都會減輕很多痛苦;二十幾年前,
台北市博愛路植物園口,燒毀十幾間木造房,剛娶兒媳婦的林校長,不但房子、古董字畫、媳婦的嫁妝都燒了。他的兒子要衝進火場搶搬東西,被校長攔阻:「阿彌
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在此時可解釋謂「孩子!身外之物,隨緣罷。」如僧尼、信眾見面時說「阿彌陀佛」,意思是「您好。」告別時說
「阿彌陀佛」意思是「再見」。接受人家的禮物、幫助時說「阿彌陀佛」意思是「謝謝」…。「南無」是救我、度我、歸命、歸禮…)。許多鄰居除了「家徒四
壁」,只燒毀違建屋殼的苦主,本來哭哭啼啼,聽林校長慈祥地對他們說:「阿彌陀佛(此時,意思是不幸中大幸),人沒燒傷就好…」反而覺得不好意思。林校長
幫他們慕款重建家園,新房子比燒前更漂亮。二十幾年後的今天,這些哭哭啼啼的老者,無一在世,對那時悲哭傷心已不在世的「他們」,無得亦無失,實在一切
「皆空」啊。
說到空,會使一般人,認為既然一切空,就起消極念頭,故六祖說:「若全執空,即長無明,若全著相(有),即長邪見」。觀自在菩薩怕眾生誤解而生「斷滅
空」,什麼事都不作為,故又補充說:「空不異色」,空與色沒什麼不一樣,空中妙有(非色、非非色),空是「體」,如見不到的電(卻無所不在),相是
「用」(即色身…),如燈泡、電扇、電視…,所以空、色契合融通,如諸法皆空的電燈(妙有)會發光、電扇(妙有)會轉動、電視(妙有)會現出彩畫聲響…不
是「斷滅空」,不執空不執有,兩相不取,中道第一義諦,「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等於印度恆河沙那麼多的罪惡,因一念善都滅掉了;也如同耶穌說:
「赦免你的罪」一樣),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不要被世上虛妄相垢染迷惑,自性常住邪念,顛倒夢想,以至慾火焚身,浮沈苦海,永難超
生了死(受「生不如死」的折磨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薩告訴舍利子(是佛的弟子,智慧最是第一)說:色相是空的,雖看得見,似乎非空,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終究都是空的,皆由眾生虛妄
心看到的虛妄相,實在色同空沒有什麼不一樣,色相是虛妄不實的,是空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空雖然是空,因為和色沒有什麼不一樣,有虛妄的現象
(色身等等虛妄相雖空,但它明明呈現出「鏡中物」的「現象」,有其作用。鏡、光亮、移動方向、鏡碎,即影響物像的現、滅,故不是永恆實相,只是虛妄相而
已),所以說空即是色(妙有)。
為五蘊之首的「色蘊」(軀體、一切印象、見解、境界、事情、都叫色,叫法,叫色法)是緣起緣滅,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是無性,無法恆久存在的,色相只
是因緣來才「顯相於外」,因緣去,「相」也就滅了。不生不滅,有生必有滅。無(空)的現象就是有(假相),故有生於無(空),有相即虛妄(空),色身明明
是有「現象」,但這現象是父母(因)結合(緣)所生,是緣生無性,終究是緣起緣滅。本來無你(色空),因緣湊合才有你(有生於無,當然是空),故彰顯的
「相」是虛妄不實。故色身空一切空,自然受、想、行、識
四蘊也是空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真空妙有」),五蘊裡連主導的「色蘊」都是空了,當
然受、想、行、識,同樣是空。為什麼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色身的「我」故,這個我會生化出種種妄念。這個我的妄念牽引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對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受色、想色、行色、識色。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本來清淨真實心不見了,貪、瞋、癡妄念叢生,煩惱、苦
難都來了。觀自在菩薩覺悟出五蘊都是空的,「空」自然不會有苦厄。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見眾生以假(空)當真(有),陷在名利生死苦海流轉,才說連你的色身都
是空的,你所執著的「一切」都是空的。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可住色生色心、住受生受心,住財生貪財心…,「思古之人,無一在世,何貴不
空?」這娑婆世界萬象皆空,什麼都不是你的,放下我執妄念,恢復本來具有的清淨心靈究竟法界,雖仍在生死此岸,因悟「諸法皆空」,去掉人我執、法我執,看
透看開了,活得自在受用,苦難的此岸等同極樂世界的彼岸,這是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的本意,不是「臨終」才悟「得著生命必失去生命」的
「遲到早退」安樂死。
空(無)即是色(有),色(有)即是空(無)。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說什麼呀?一般眾生初聽佛法,都一時很難瞭解。故六祖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
空,若於空離空,於相離相,內外不迷」,不著空,不著相,即不迷,「迷者眾生,悟者佛」,不迷空,不迷有,自心常起正見,不染塵勞,即見性成佛。你如成
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你怎麼會有苦厄呢?,觀自在菩薩只能提醒你如何度苦厄的法門而已,能否度一切苦厄要靠你自己修心悟性。
金剛經首分,佛陀具體的做給人看:「…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著衣乞
食,如同凡夫,佛不住佛相,示佛之「無我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塵」,非相即「背塵合覺」,不住相即破二執:性體不生不滅,不生非有,不滅
非空,破「空、有」,兩邊不著,即不住兩邊的相。不說一字「法」,示佛之「無我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啊!五蘊、六根、六塵等諸法,都是空的,所以一切相(色相、法)都是出於空,相「根」是空,故能名、能見、能聞到的,都是虛妄不實的,這些「空」中
法所幻現的相,不能叫做生,所以叫「不生」,沒生出來東西,怎麼能滅那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呢?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所以叫「不滅」。同樣道理,空它怎麼會染
垢?沒有染垢,自然是清淨得囉,所以叫不垢不淨。同樣道理,見不到的真空實相(即無相,如有相即虛妄),無從增加,無從減少。 【心得】
諸法空相,由佛之「三空相」知佛行不言之教,徹底全彰:「著衣乞食,奔走塵勞,如同凡夫,不顯佛相,反顯佛乃【無我相】,即空相一也;既不現示佛之【我
相】,以行代言,以身作教,不說一字法,故【無法相】,空相之二也;不說一字法,卻教人【無我法】之法,看出佛之【無非法相】,空相之三也。」
學佛修行即是學「以行為代語言關懷人」,世人官大越求(空啊),財多越謀(還是空啊),不知都是「鏡花水月」,閃電泡漚,還仍然「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
來又思衣,衣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缺美嬌妻。七品五品嫌官小,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再想萬世無死期,終身貪求無止境,一棺長
蓋抱恨歸」。執五蘊皆有(非空),揹一身苦厄啊。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空」中沒有「色身相」,也沒有受、想、行、識「心法相」。觀自在菩薩說到這裡,再強調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眾生執空為有,苦難煩惱不斷,都是眾生的真如自性(本來具有的清淨空明本性)被無明遮蔽起來,所以虛妄心才會彰顯虛妄的五蘊法同諸法。現在觀自在菩薩說
「五蘊皆空」,「空」中的有,都是虛妄妙有,究竟是空。一切苦厄又如何著「空」發難?覺照諸法皆空,就能度脫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所說諸法,都在自性西方中(六祖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自性清淨即是佛國淨土),如天常青,如月常明,雖為浮雲覆蓋,自性仍然上清下
明;塵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覆蓋日月,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無所執空所空之空即正,有所執空所空之空即邪),本無生滅去來(台北縣土城承天禪寺住
持、廣欽和尚圓寂前對悲慟的信徒說句千古名言:「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有來必有去,色身本空,大和尚究竟法性本無生滅去來,臨別還不忘給信徒開示佛法,
示以「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受、想、行、識亦因色身空而空;但色身仍在塵世時,能悟五蘊皆空,於相不取不捨,雖活塵世卻不異西方淨土,自由自在,這
正是菩薩說法度苦的本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入、內六色),所攝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入、外六色),都是依附五蘊,當然也是空的,沒有
的了。沒有眼,怎麼去攝入色?沒有耳,怎麼去攝入聲音?沒有鼻,怎麼去攝入香?沒有舌,怎麼去攝入滋味?沒有身(色身),什麼東西會去觸那空的色身?沒有
意識,那裡有我「法」去分別順境逆境?分別善惡?愛恨…?
六祖說:「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又說:「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性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無量)」。除惡思善才對,為什麼要除善?不思善?
蓋所謂善惡、是非、愛恨、親疏…眾生皆執我見故,每每因我執而生「善其善、惡其惡、親其親、恨其恨、…」都是我之妄念心起分別對待,故自性難以清淨,「若
是修道人不見人間過」,人間豈無過?只是如耶教對「眼見」說:「退去!」蓋修道人不敢把自己所見的過當過,擔心「過錯人」,而對眼見的一切是非、對過、善
惡、…視而不見,不被外境迷轉,常保自性清淨,即是歸依自性佛。
無眼界(凡稱界的、也可稱法、稱識,以下同。眼界只限眼觸色塵所感的)、乃至無意識界(即耳、鼻、舌、身、意的界、法、識也是沒有的),因為五蘊、諸法皆
空,當然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八法、十八識),也都是空,沒有的了。
色受想行識的「色蘊」,與因緣生、因緣滅的「風、土、火、水」色法而成的色身(又名「四大皆空」:風即呼吸、土即骨骼、火即體溫、水即血液汗尿),雖然都
是空,但色蘊的空,是指心法性理,等佛知見,色身相是真空妙有(能用),教眾生悟諸法皆空,才不會色身陷入得失、生死、顛倒夢想苦難深淵,也才能夠度脫一
切苦厄。換句話說,教眾生活得自由自在、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以至究竟涅槃…。色身的話,會因緣散而滅,是斷滅空,死了死了,什麼都了了的
空,這種空當然一切苦厄都沒有了,不用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境、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自性皆因被虛妄境界迷失,本來具有清淨自性不見了,才有這十二因
緣的。自性不迷失的話,就沒有無明…老死盡,不用靠修行來終結了、來解脫(去掉)了。
   本性不隨虛妄境界轉的話,本來空寂不生不滅,那有老、死妄念罣礙?那有虛妄「生」相,那有老、死「臨身」需要解脫(終盡)?觀自在菩薩告訴專修這十
二因緣的「緣覺」們(也叫「獨覺」,他們專修緣覺時,因為佛陀已經涅槃,沒有佛陀教導,很多都躲在深山單獨修「十二因緣」成「緣覺」果位,故又名獨覺),
說這些都是沒有的,空的。
  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要告訴緣覺們,你們所修的「十二因緣」也是空的,虛妄的?主要是說,只要觀照五蘊諸法皆空,徹悟十二因緣也是空的,當下證得,不必拐
彎抹角,在「空」中修那不存在的十二因緣,一樣能得緣覺果位。     無 苦、集、滅、道。
觀自在菩薩說,如果透悟諸法皆空道理,就沒有生死「苦」感覺可除;沒有貪愛、憎恨、…「集」根需要斷;沒有圓融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沒有「超生了死」解
脫之「道」可修。修那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中道第一義諦,就不是佛法了。
「聲聞」是修「四諦法」修成的果位。(「聲聞」有四果:「一果『入流』、二果『一來』、三果『不來』、四果『阿羅漢』,是聲聞的最高果位」,又叫殺賊、應
供、不生)。
二乘知道流轉三界生死苦(欲界、色界、無色界),故修四諦法,滅貪、瞋、癡,滅生死煩惱,專修「苦、集、滅、道」,藉以跳出「三界外」,「了脫生死」道。
其實心求「了脫生死」已經是著相了,著了法我執,即非「中道第一義諦」,已偏離佛法了,觀自在菩薩對聲聞說,苦集滅道也是空無的,只要徹悟「諸法皆空」,
那有生死苦海需要了脫的,更不必要修這空無的四諦法。
觀自在菩薩告訴「緣覺」、「聲聞」修行者,十二因緣、四諦法都是「筏喻」,這個筏(般若智)是渡你過河用的,到岸就要棄掉筏(空掉法),不要把筏也揹著
(執法)上岸或到處行腳,著了法我執,不但不能解脫,反被法縛,不自由自在,恐怖不安,流轉生死此岸,難以解脫。 無智亦無得(此段以前講「修因」)
人人具有般若(妙智慧)佛性,眾生之所以愚癡,因受無明迷惑遮蔽,如雲遮月(看似失月),成了愚癡眾生,修掉無明,雲散月現(看似得月),因本來具有,只
是恢復,不是修「得」,故「無失、無得」,所以沒有智慧可得,連成佛亦無佛法可得。
金剛經說,「不應取法(不執著經上「言說章句」),不應取非法(於法不應「執有」、「執無」)。取法則滯於法,但性中本無法;取非法則泥於空(心執偏空,
即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錯誤「斷見」),又不能不假法以悟性(知我說法,如筏喻者,藉此法離相見性,使脫生死苦海)。「渡河須用茷(法),到
岸不須船」,(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藉法悟性而已的意思)」」,「修行」反而是修掉塵障、無明、…才恢復佛性(六祖壇經亦說「人人具有佛性」)。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此段以後講「證果」)
因為無所得緣故,才能成為菩薩。「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人身難得今已得」,趁色身在世間,覺悟其
無常,其空,虛妄,利用色身學佛之知見(自性出世),內外明徹,在處不異西方,「了脫生死」,超越生死觀,了決生死之累。出世心是佛知見,當然無生死累
了,解脫了。(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究竟是什麼?眾生說「得道高僧」(尼)圓寂了才能成佛,我們凡夫俗子怎能成佛?看看六祖壇經怎麼說「佛」:
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佛: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佛: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佛:離一切相即佛。
佛:若悟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之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佛知見是正心、常生智、觀照自心,止惡行善也。
佛: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世間。
佛:無常者即佛性也。「經」說佛性是常,和尚(指六祖)卻言無常?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佛: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佛:邪見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以上大家看了,更明白什麼是佛了,更知道佛教並不迷信,確實不離世間「修心養性」待人接物的道理啊。
說到「佛」,就不能不瞭解一下「西方」,還是看六祖怎麼說法:
西方: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心中十惡八邪,便 是說遠(邪惡的人離西方很遠)。
西方人,心不淨亦有過。
西方: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西方: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西方: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咫尺西天」,清淨、慈悲如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論里數再八寸即到西方,謂之近;惡邪者,只差八寸卻是「咫尺天涯」,「行百里半九十」,永遠只到半
途,即是謂之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依照這個妙智慧佛法,徹悟五蘊皆空,一切苦厄當下解脫掉,生老病死塵世之常情,榮辱得失心修掉,心如明鏡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量廣
大,遍周法界,如日處虛空,在處自在受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心」還有什麼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畏)大患若(臨)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五蘊皆空,色身、寵辱得失亦空,有何罣礙?沒有了生老
病死、得失榮辱之罣礙,對境(空)何恐懼之礙?心也是虛妄「空無」,當然不會妄覺受害而生畏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離得遠遠的,心不隨虛妄境界轉,「落花雖頻意自閒,流水任急境常靜」,清淨心靈明到「萬叢花下過,片葉不沾身」,不但省悟身外之物是空,連自己的
色身也是空妄不實,無貴不空,就能滅「貪生畏死妄念心」,得大滅度,證到究竟涅槃(最高無上不生不滅境界)的快樂。(徹悟色身「成、住、壞、滅」定律,視
死如歸,怎麼會不快樂?)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神力的咒(咒是總持、全部拿
住、靈驗神效的意思。咒又名「真言密法」,不能解釋其意,只供行者持念)!是大光明的咒!是沒有比其更上等、高過這咒的咒!無法論等的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觀自在菩薩最後再把「般若波羅蜜多經」開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強調一次,說這是真的,一點不虛,能除一切苦難。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所以說這般若波羅蜜多經(咒),只要持誦(堅持不失,須臾不離)這四句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就包括整體「般若波羅蜜多
經」神效,持誦時萬萬勿起思量,心與咒融合,一心至誠念咒,有不可思議的奇妙靈驗,有願必應,望行者應如是念,如是離苦得樂,念佛成佛,即心即佛,真實不
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