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情緒壓力影響癌細胞 乳癌早發現存活率高
2013/10/22 09:51:35瀏覽70|回應0|推薦0
▇主治醫師怎麼說 (署立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
乳癌患者越來越多,由於高油脂飲食習慣、勞累和情緒等因素,預計乳癌的患者會再增加,目前一年約8000人。 曾盈慈診斷出來的時候是23歲,我看過最年輕的病患是22歲,這些年輕的乳癌患者都是自己檢查出來的。以往傳統女性不敢看醫師,都等到腫瘤很大了才就醫,為時已晚。國外婦女檢查比較積極,希望台灣女性也能踴躍參與乳癌篩檢。

年輕女性,沒有家族史,為何會得病?很多癌症不能用一般規則解釋,但國外統計,「情緒壓力沒有出口、復發轉移機會高」可以參考,建議病友用自己的經驗來鼓勵其他病患,幫忙紓解情緒壓力。

患者也不用過度憂慮,現在醫療技術進步,近來標靶藥物也有健保給付,按時接受治療,再配合生活規律、飲食正常,避免油炸物,不用特別吃安素,「飲食天然均衡就可以了。」乳癌存活率很高,可以說它像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定期拿藥、追蹤治療即可

民眾常問乳房全切除跟保留手術哪個好?其實乳房全切除手術效果等於保留手術加電療,以往電療擔心會傷到其他器官,但現在技術很進步,較無此疑慮,而且效果越來越好,現在接受保留手術的婦女也越來越多。


抗癌鬥士小檔案
曾盈慈 職業:陶藝教師 罹癌時間:4年多 期別:乳癌2期

一雙水汪汪大眼的曾盈慈,在最青春的23歲時確診乳癌。當時覺得明天不知在哪裡,看不見未來,以為從此都不能出國旅遊。但四年多了,她現在是人見人愛的志工,帶更多病患走出陰霾。

乳房有硬塊 自我檢查發現 四年前一次洗澡,曾盈慈發現左鎖骨下方乳房出現硬塊,當時還沒警覺,第一反應是先上網找資料,邊找邊觀察,但心中總是放不下,越告訴自己不要煩心就越煩心,一周後才和最親近的媽媽說。 媽媽馬上要她請假看病,曾盈慈心中還掛念著「全勤獎金」,但還是硬著頭皮去了。後來很快就安排開刀,切片確定是乳癌,媽媽和醫師說好,不要說出真相。直到開刀完,爸爸覺得女兒遲早要知道,才告訴曾盈慈。


無不良習慣 為何癌找上我
由於沒有家族史,本身飲食也很清淡,也不喜歡吃肉,曾盈慈說,實在是不可思議,當下覺得自己成為八點檔的女主角,旁邊人說話聲音好小好小,就連面孔都很模糊,全世界剩下自己站在舞台中央,除了頭上的聚燈光外,沒有其他的燈光。
她決定先睡覺,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夢醒一切又都美好。沒想到一覺醒來,一切都沒變,只有自己的人生變了,開始要接受這不是噩夢,而是現實。


坦然面對化療 不再追求完美
手術後接著是化療和放射治療,還記得第一次打完化療藥「小紅莓」時,抱著垃圾桶嘔吐,胃口很差,連媽媽蒜頭爆香的青菜都覺得惡心反胃,只想吃酸水果。 「小紅莓」打完接著打「紫杉醇」,然後標靶藥物,每天請半天假回診,曾盈慈說,就當成每天去和美麗護士抬槓。領完一張張的「結業證書」,身體也慢慢恢復了。 曾盈慈坦言,生病後心情有很大的轉變,以前什麼事都力求完美,不斷給自己壓力,也很討厭自己,覺得腰不夠細、臉不夠小,現在覺得人生因為不完美而完美,不再鑽牛角尖。 

分享抗癌故事 幫助更多癌友
開刀、化療、放療,媽媽總是在身邊;「生病後,有媽媽的陪伴真的很幸福。」曾盈慈說。 生命雖然因為罹癌而轉彎,但曾盈慈卻認為,未來人生不見得更不好,生病也有好處,因為參與公益,有機會和第一名模林志玲拍紀錄片,生命更有意義。
一路走來,曾盈慈深知陪伴的重要,現在則到處分享抗癌故事,與其他病友打氣,並擔任桃園醫院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的志工,要讓更多癌友生命更燦爛。


From:2013/10/22【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swig73&aid=91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