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6 14:33:11瀏覽422|回應0|推薦3 | |
面對美中競合,台灣國防應有前瞻有效思維! 王志鵬 (中華經略國防知道協會副研究員) 未來中國海權持續崛起於西太平洋,即使仍為世界超級霸權的美國,也已開始調整部署,並著手發展「空海一體作戰」(AirSea Battle)以為因應。台灣雖然不必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隨之起舞,但至少也應該思考突破困境戰略作為,避免遭受「邊緣化」的命運。 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政黨輪替已逐漸形成正常化,因此台灣未來的國防政策發展,不能再像過去一般隨政黨變化而搖擺動盪,而應提出「公開透明、跳脫藍綠、前瞻有效」的規劃藍圖,以獲得大多數民意的支持和認同,才有利長期的國防發展與穩定。 維繫台海安全在於「台灣的民主與軍事科技」,不過依據美國與中國目前彼此相互競爭、合作和依賴的態勢,美國對台灣軍售顯現相當謹慎保守與被動的態度,因為這已跳脫單純的軍事層次,往往涉及美-中-台三邊關係政治、經濟等結構性的層面。過去20年台灣的國防過度依賴直接軍售,因此形成建軍備戰上路線的「偏差與波動」,甚至可能產生戰力上的「戰略空隙」與「戰略斷層」。未來台灣國防的建購,如何思考將有限資源投資在有效的武器上,應當是最關鍵的問題,台灣應該跳脫困境有自己的看法與作法。 未來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可能的途徑,對台灣的因應作為概可區分為「準軍事衝突階段」、「序戰決勝階段」、「快速登島階段」與「持久作戰」四個階段。未來國軍兵力結構應朝『不對稱』能力發展,且採取『戰略守勢,多重嚇阻』的作為,此核心能力之思維,即是設法打破各階段執行進程之關係結點,甚至只要打亂此進程,就能獲得較長的緩衝時間,給予外援介入或後續持久作戰之動員整備。而未來發展「不對稱戰力」的軍事投資選項,必須儘可能符合五個條件:(一)儘可能於敵對雙方發生衝突之前,即能機動部署發生嚇阻效益。(二)「存活力高」能夠貫穿作戰全程。(三)能夠銜接高層次作戰之結束,儘可能延長時間,使地面作戰無法結束。(四)在有限國防資源分配下,能夠獲得最大效益者。(五)能夠結合國內工業能力,核心能量掌握在台灣自己手中(不受美國與中國、國內政黨輪替等因素影響)。 即使是曾經交戰仍潛在敵對的國家,或者是潛在極具威脅的競爭對手,雙方仍然有進行軍事實質交流的必要性(如冷戰時期美蘇對峙與目前美中競合)。兩岸軍事互動就「軍事接觸」可由現有的二軌(民間),逐漸向一軌半(半官方或軍民混合)推動,以增進彼此相互瞭解。 此外,台灣國防應主動結合外交,採取「兩手策略」對外推動軟實力,『必須與中國交往,同時也要嚇阻』。台灣最大的優勢是精彩的社會,可讓中國慢慢質變。至於嚇阻的力量,需結合科技、提升軍人的文化水準,採多元競爭管道著手。」。兩手策略,其一手續與中國進行雙邊交流,另則一手以多邊策略加強與美國、日本以及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的交往;而這兩手之間無分先後,端視環境限制與機會因勢利導,彼此交互運用相輔相成。 最後,誠如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教授2011年8月之分析評論,縱觀歷史裡任何不同民族國家整合,會發現:「用軍事整合最快,但最不持久;用政治整合次之;用經濟、社會整合最慢,也叫『同化』,但最持久。」因此,中國對於兩岸未來統合的操作,應該尊重逐漸高度民主自由的台灣文化,相信台灣人民所具有的獨特民意,以充分善意與耐性對待,否則將會後患無窮。兩岸統合關鍵在於「兩岸人民」,非武力所能解決,中國應主動宣佈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 ※本文詳細的分析可參考作者《不分藍綠,為台灣永續生存而奮鬥!》(Over the Blue / Green Affinity, Struggle for the sustained existence of Taiwan!)一書。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