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降低挑釁和敵對,交流仍將是趨勢
2011/06/10 11:10:40瀏覽247|回應0|推薦0

降低挑釁和敵對,交流仍將是趨勢

王志鵬

本文精簡摘要刊登於蘋果日報2011610日,版A27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449471/IssueID/20110610

第一時間獲知中國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少將羅援在兩岸退役將領的聯誼活動上,引述一名台灣退役高級將領的話說:「今後不要再分什麼國軍、共軍,我們都是中國軍隊。」個人分析隨即告知詢問的朋友與記者,原意很可能是「基於九二共識,中國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同源黃埔,彼此不要再敵對了」的概念。很特別的是台灣方面消息係由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發出,而不是自由時報,經過一天的爭吵紛擾,兩造當事人已經都否認此一說詞。

兩軍認知存在深度差異

中國無論官方或民間對台灣的問題上何處不「統戰」?「ECFA讓利說」難到不含統戰?但因為對方隱涵統戰,就要自我封閉劃地自限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台灣有自己的軟實力,何必如此沒有自信。

以個人為例,就曾於廈門的研討會上,公開質疑解放軍吹捧以黃埔進行兩岸軍事交流的「有效性」「代表性」並且將兩岸分治現況視為過去國共兩黨「內戰」的延續是不對的因為台灣的軍隊經過兩次政黨輪替,以及嚴守中立禁止任何政黨活動,至今確實已有相當成效。因此自2008年起,歷史的國共內戰已經形同結束共產黨的解放軍要面對國民黨執政的軍隊,同樣也要面對民進黨執政的軍隊。此外,個人進一步指出,兩岸軍事組織氛圍相當不同,台灣的退役軍人可以公開批評總統與高階將領,只要你說的對有道理,就不會被捕獲罪,但是解放軍能夠接受嗎?此言一出,在場軍裝參與的解放軍將校,臉色多所錯愕。從未正式交流的解放軍與國軍,對彼此的分析多停留在紙上情報(特別是台灣方面),彼此的認知實際是存在相當的差異性(因此,雙方現役軍方交流有其必要)

交流有利彼此瞭解,台灣官方過於被動

即使是集霸權行走全球的美國,當面對亞洲快速崛起的中國,在極力調整戰略與軍事部署(圍堵)之下,國防亦和外交結合,儘可能發展彼此的「擴大交往」。誠如李貴發將軍所指出,關鍵在於解放軍無論是退役或現役將領都有官方組織性的策略支持;台灣的缺點,就在於這些退將團隊無官方的支持和整體一致的戰略組織性。就相對層次和制高點,這些現行衍生的問題,要怪執政者的決策不定和國防部被動無積極性的態度。

馬英九總統在未查明真象就公開表示嚴重關切,並且將召見國防部長高華柱和總政戰局代局長王明我,要求徹底檢討現行法規,盡速擬出因應辦法;試問過去擔任政府要職的文官(如副總統、行政院長、國安會秘書長等)是否也要一併看待,難到這些人知道的機密不夠多,難到他們沒有繼續領取終身俸或優惠存款。

黃埔精神已本土化,為台灣生存而戰

近年來,個人經過長期的觀察,過去國民黨所說的黃埔精神已經完全歷史化,而台灣的黃埔精神則開始出現本土化現象,內心認為對於「國軍使命」的定位有些許的改變,台灣的軍隊應該為「台灣的生存」而戰,而不是統獨之爭而戰。台灣潛在的威脅並不一定是唯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端視自身的生存利益),未來也有可能因為全球化的問題而多元化,如南沙太平島和釣魚台利益遭實際威脅,那對方還是友邦嗎?將來誰要威脅台灣的生存利益,就是國軍的敵人。

台灣統獨發展的問題,應交由台灣人民決定,目前超過七成的多數人民是認同和平穩定維持現況。但基於降低挑釁和敵對傳統的概念,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都應該正視,雙方軍事進一步交流仍然是未來必要不可逆的趨勢,政府高層(行政院、國安會、國防部)不如提早籌劃積極面對,而不是被動反應,並透明逐步由智庫邁向官方化。

此次事件,一位解放軍鷹派將領的傳言,以下駟對上駟的策略,就引發台灣內部的動盪,朝野軍民紛爭不斷,台灣人何必如此看不起自己民主自由的軟實力。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twjp7&aid=530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