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1 10:49:34瀏覽329|回應0|推薦1 | |
兩岸軍事互信從人道救援做起 刊登於2010年11月1日,旺報,版C8。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4x112010110100137,00.html 一個未登陸的梅姬颱風環流卻帶給台灣驚人的災難,顯見全球持續擴大的「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 Security),如極端氣候變化、疫疾、水資源、糧食等威脅,已越來越重要。這樣威脅來自不同的空間與層次,不論是對台灣政府或是國軍,都形成相當大挑戰。 國軍裝備不全適合救災 救難原本就不是國軍的主要任務,2008年《國防報告書》中清楚闡述:「風災、水災、震災、疫病等,國軍也高度關注與重視,惟列為重點進行支援能力整備。」前參謀總長湯曜明曾在參謀本部內部會議中指示:「除非真有必要,救災工作宜交由政府」。因此,國軍過去所發展的兵力結構與能力,並不完全適合救災,因為針對威脅與思維層次考量的著眼不同,推動的方向與手段、資源的建置與分配,就迥然不同。 個人曾經強烈反對採購過多的「阿帕契」與「黑鷹」直升機,建議改購針對搜索與救援的專業機種,如HH-60G係專用於戰場搜索和救援、HH-60J係美國海岸巡防隊救難專用版、HH-60L除有外掛的救援吊艙,還內建醫療裝備和完整的病人監護系統、HH-60M則為專業醫療任務版。 2009年莫拉克風災帶來慘痛的教訓後,國防部也認真正面思考,同年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就將「非傳統安全」列為因應的議題,《國防報告書》更將「災害防救」列為國軍中心任務之一,自此國軍積極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 此次東部災難,國軍第一時間空降投入特戰部隊,動員大量地面部隊支援,海軍亦派遣獵雷艦與濟陽級艦,持續協助進行水下與水面的搜尋。近日國防部長高華柱在立法院表示,今年在凡那比颱風已耗用2億餘萬元的國防預算,此次梅姬颱風派遣兵力投入蘇花公路等地區的人道救援與搜索,至今也已花了1000餘萬元預算。不過,這樣的努力仍遭受不少媒體與名嘴的批評,原因就在於裝備的能力與訓練並非針對救難所設計,例如此次海軍投入的獵雷艦,其裝備與性能在此惡劣海象與斷層水深,就難以發揮。 思考將國防與外交結合 未來國軍持續進行精簡後,面對頻繁災難的挑戰將更為嚴峻,國軍除必須針對不同時空與層次,著手建立平時戰時完全可以轉換的專業裝備與能力,增加相關救難訓練外,亦應積極思考將國防與外交結合,從「人道救援」與「多邊關係」的概念切入,發展多方多國快速相互協助的模式。 2009莫拉克風災,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派遣陸戰隊C-130J運輸機載運防水膠布飛抵台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兩棲登陸運輸艦「丹佛」號,亦裝載兩架MH-53E海龍直升機與兩架MH-60S騎士鷹直升機由日本佐世保出發支援。對於中國提出協助救難,台灣政府與軍方不應該拒絕,如此次後續搜尋落海的大陸旅客,中國海軍是具備能力偵測與打撈;此並不涉及台灣國防機密與軍事安全,反能強化對彼此的認知與相互學習。 近期,中國官方多次強調兩岸可洽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政府不妨先由「人道救援」開始做起。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