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9 11:14:20瀏覽856|回應1|推薦2 | |
美日是否過分渲染中國反航母導彈性能?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2010年9月9日A21版 近期美國官方與智庫頻繁警示中國所發展的反航母能力已有成效,如2009年8月美國海軍情報處(ONI)分析報告、2009年9月14日2049計畫研究所石明凱(Mark Stokes)長達131頁的專業分析、2009年10月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艾里克森(Andrew S. Erickson)與蘭德研究員楊大巍(David D. Yang)共同研究、美國防部2010年2月「四年期國防檢討報告」(QDR)與2010年8月美國最新提出的「中國軍力報告」等,其中特別凸顯中國已完成部署東風21D型導彈。這些分析報告引發各國專家與學者的討論,其中最戲劇化莫過於曾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戰略規劃與政策部主任顧問的詹姆斯‧克拉斯卡(James Kraska)在2010年2月於美國Orbis期刊撰文模擬巡弋中國東海的美國第七艦隊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忽然遭到中國導彈攻擊,隨即於20分鐘內沈沒的情景。這些情報分析是否過份誇大渲染,再次強調中國軍力崛起的威脅,以凝聚力東亞盟邦力量以及美國國會對軍費之支持? 就技術層面而言,美國之所以如此在意中國東風21D的發展,莫過於該型導彈重返大氣層到目標區的攻角與速度高,極難以防禦。但是東風21D是否能夠精準擊中移動的航空母艦,卻也引發質疑,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古源俊井(Toshi Yoshihara),其指出:「東風21D精準攻擊航空母艦,至少需要完成多個層次的監視系統,包括能確定水上目標的地平線雷達、對太平洋海域的空中監視和追蹤攻擊目標的太空衛星,問題是中國完成這樣的C4ISR體系?」不過對於此類的質疑,由其他的觀察亦可證明中國似乎已經完成這些多層次的監控系統。2006年10月26日,中國1艘宋級潛艦接近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5海浬位置,低速的柴電潛艦能夠不被發現接近航空母艦至魚雷發射的射程內,除潛艦的靜音與隱匿技術外,沒有完整的C4ISR監偵能力提供正確訊息是不可能辦到的。而2010年8月1日中共發射第5顆北斗通訊導航衛星,1周後8月9日再發射1枚遙感10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可以確信中國逐漸擁有獨立的精準導航定位系統。 部份專家過於在意導彈能否擊沉目標,其實反航母導彈只是中國發展「反介入」能力的項目之一,反介入戰略目的在於有效阻止、遲滯或干擾外力之進入,意即不一定要擊沉航空母艦,東風21D可攜帶的彈頭選項多元(高爆彈、穿甲延遲彈、子母彈、甚至電磁脈衝彈),任何方式擊傷航空母艦使其無法發揮戰力被迫退出亦即達成目的,且可掌控衝突繼續升高的風險。美軍前海軍指揮官、現戰略顧問保羅.吉亞拉(Paul Giarra)即曾指出:「美國海軍現有的神盾系統,是無法有效防禦從重要位置齊射的反艦彈道導彈。」此外,以反航母導彈搭配其他如反衛星飛彈、潛艦、陸基巡弋飛彈與反艦巡弋飛彈等,採取多軸線飽和攻擊所形成的整體反介入戰力,才是真正令美國海軍所憂心。 亞太地區中國與美國雙方除了在軍事上對峙較勁,亦意圖擴大對周遭國家的影響力,不過雙方投入東亞與南亞的戰略與方式各有不同,簡單的說美國於東亞正凝聚盟邦整體力量強化島鏈圍堵,對於南亞則積極投入試圖以巧實力對抗中國逐漸發揮的軟實力。最近美國一再表示將派遣航空母艦前往中國黃海執行軍演,中國亦經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CNR)的報導暗示可能發射反航空導彈,未來如何發展將是下一波亞太紛爭重要觀察的另一指標。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