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5/22 15:45:23瀏覽775|回應0|推薦0 | |
(本文刊登於2010/05/17蘋果日報A15版) 二位長期研究中國海權學者吉原俊吉(Toshi Yoshihara),詹姆士•赫爾姆斯(James R. Holmes)共同撰寫「台灣海軍:能改變制海思維嗎?」(Taiwan’s Navy: Able To Deny Command of the Sea?)的研究,於2010年4月16日在美國知名智庫「詹姆斯城基金會」刊登,文中指出台灣海軍不應朝向大型發展,而應該採取較多數量的小型艦艇為主進行遊擊式的「海上拒止」(Sea-denial),再次引發國內專家與學者的爭論,如退役海軍中將蘭寧利與實踐大學助理教授閻亢宗亦在平面媒體發表不同的看法,不過個人認為若干關鍵因素並未清楚說明: 一、未來海軍戰略發展將依照兩岸的政治策略與利益延伸而改變,並不單純以軍事作戰目的所能完整詮釋。 二、依據海軍現行規劃未來戰時任務仍以「反封鎖」與「截擊」為主,不過「反封鎖」與「截擊」的時空環境及階段不同,海軍所建立的艦隊必須能夠「存在」,且有能力執行才有其建立的價值。 三、觀察目前美國與中國經濟以及軍事競合的情況下,軍售台灣將愈形敏感及困難,未來美國比較可能採取間接方式的給予台灣支持與協助。 四、隨著中國海權逐漸擴張崛起,台灣國防資源有限不可能與之建立「平衡艦隊」,因此必須有所取捨採取比較有效而且自己能夠掌握的發展。 五、過去二十年海軍長期過度依賴美國軍售,徒浪費龐大的軍事投資與後續維持費用,並未能發展自身可掌握有效的核心能力。 六、未來兩岸意外爆發軍事衝突或許可能,但形成大型戰爭的可能性低,海軍建軍如何因應「非傳統性安全問題」將愈來愈重要。 縱觀上述因素即可知道,台灣之海軍戰略存在「美國-中國-台灣」與「政治-財力-目的」國外內不同層次的問題,就未來美中互動發展與台灣所面臨的現實,吉、詹二位學者研究提出建議台灣朝向建立「不對稱的海上拒止戰略」其實不無道理,其並非基於美國單方利益的觀點。然是否為台灣海軍參考或接受而有所前瞻轉變則有待觀察。未來即使美國願意出售大型神盾級艦,面對飛彈與魚雷多層次飽和攻擊(saturation attacks)仍將是無用,台灣海軍未來建購方向應依據作戰(第一島鏈內淺水海域)特性,並秉持「戰略清晰、戰術隱匿、戰技超越對方」的方向,建立「快速毒蜂群戰術」的不對稱作戰能力,爭取時空以強化美國介入的正當性。 近期據聞海軍以「迅海計劃」為代號,著手開始設計研發900噸級以上的雙船體匿蹤型近岸導彈護衛艦,其實是相當務實值得給予掌聲與鼓勵的作法,只不過發展的速度與決心仍過於緩慢。中國海軍自上次台海導彈武嚇,美國航母介入之後,如今「十年鑄劍、今終一成」,兩岸海權發展的時空已經不在台灣這邊,唯有「戰略思維之正確,發展才能真正有效」。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