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25 11:06:54瀏覽379|回應1|推薦25 | |
高孔廉
看到報載陳總統批評蕭萬長先生的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一中市場,心裡真有感觸,選舉有必要弄到這樣是非不分、過分簡化的愚民喊話嗎?面對世界各國經濟整合的潮流,我們再不整合,就會被邊緣化了,這樣的鎖國是我們要的嗎?本文擬就共同市場意義、阿扁的批評及泛綠人士的誤導分別討論。
首先,共同市場是經濟整合的一個形式。經濟整合的目的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人民的生活福祉。學理上,經濟整合的形式依層次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等。自由貿易區是會員國互免關稅,關稅同盟是會員國對外採相同關稅稅率,共同市場則涉及生產因素如資金、勞力、技術等的自由流通,經濟聯盟則更進一步使用相同貨幣(如歐元)。但各經濟整合的組織並不是這麼嚴格的使用這些名稱,而是混合使用,整體而言,只是邁向經濟整合的目標。
以歐盟為例,目前已擴張涵蓋二十幾個歐洲國家,但事實上,部分新加入的國家,不僅未使用歐元,甚至也沒達到共同市場的境界,勞工並不能自由活動。此外,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國,雖早已組成「南錐共同市場」,但事實上直到上世紀末才達到關稅同盟的標準,更無論勞工的自由流動。共同市場的目標絕非「一蹴可及」或「一步到位」,都必須從降低關稅等貿易障礙著手,按步就班,循序漸進。
台灣未來經濟該如何走,其實朝野各界的學者專家,對於兩岸經濟議題早在2001年的經發會已有共識:「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其中包括開放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開放境外資本市場,解除貿易及投資的管制等,都可說是為兩岸自由貿易區或共同市場創造條件。當時陳總統也信誓旦旦,要認真付諸實行,但六年多過去了,幾乎原地踏步。在野黨參與經發會的背書,替執政黨撐腰,如果當時政府能勇敢付之實施,今天台灣的經濟不會是這樣的局面。
其次,阿扁的批評看不出其邏輯,阿扁批評兩岸共同市場是「偏離對等和平」,我不知道有何依據,事實上,兩岸還沒開始談,哪來的對等與否的問題,何況目前國民黨不是執政黨,無權去談實質的內容,民進黨似乎認定去談就是賣台,過去也指責國民黨執政時所談的「九二共識」是賣台,但九二迄今十幾年過去了,台灣還存在,而且民進黨及陳總統還執政了將近八年,可見賣台根本不是事實。
阿扁又說,請蕭萬長先生擔任總統府經濟顧問是「請鬼拿藥單」,也實在令人錯愕,阿扁就職一年時是有史以來台灣經濟最差的一刻。蕭先生有勇氣願意跳火坑,阿扁卻無雅量接受其建議,只是拿蕭作為擋箭牌,而且不要忘了,蕭的共同市場基金會是在2001年成立的,阿扁還曾出席成立典禮致詞,2003年更聘為顧問,這不是表示他那時也贊成此一概念的?如今翻臉不認人,一個人可以反覆如此,過河拆橋,大概也只有阿扁做得到吧!
第三,部分泛綠人士又誤導台灣民眾,指出共同市場將會使大陸農產品長驅直入,因而陷農民於困境,甚至也說大陸人士將可自由來台,因而造成嚴重的失業。凡此均非事實,其實要如何開放及開放的時程就是要談判協商的課題,如果沒有協議,大陸農產品及大陸人士根本不可能任意出入台灣,否則我們還要境管局和海關做什麼?
甚至也有泛綠學者說,由經濟學的「要素價格均等法則」,認為共同市場後,兩岸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因而兩岸的工資會趨於相等,也就是台灣的工資會大幅下降,但這是基於一個不存在的假設──人員可以自由出入。不要說現階段兩岸不可能如此,歐盟的國家也非如此。即使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且大陸與香港有CEPA(類似自由貿易區),大陸人民也不可以隨意前往香港工作,香港的每人所得也遠高於大陸。再極端一點來說,一個國家內部人民可自由遷徙,但國內各地的工資也未必相同,美國如此,台灣也如此,這種任憑想像、似是而非的說法,根本是在愚民。
總之,我們不能自外於經濟整合,該努力的也絕不是兩岸共同市場而已,為了台灣經濟長遠的發展,我們更應該尋求與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如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進行某種程度的經濟整合,而這個任務只有在緩和的兩岸關係環境下,才有可能達成,明知不可行,無謂的喊話挑釁,只會破壞氛圍,自我陷入困境。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