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行健:藝術未死‧貴在創新
2010/04/21 22:15:34瀏覽789|回應1|推薦4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說,許多人說:小說已死! 繪畫已死! 他不
認同,他認為,只要能在藝術創作中,找到新的表現方法與理論,別
人用這種方法也可以作同樣的表現,就是創新。

高行健來台,行程滿滿,4月20日晚上,應邀在清華大學禮堂,與師
生談「創作美學」,吸引滿場觀眾,校長陳力俊準備精美禮物送給他

高行健理論與創作兼融並蓄,娓娓談來,周密嚴謹,在創作的領域
,確有過人之處,令人折服。

高行健說,他談的創作美學,與哲學家的美學不一樣,哲學家的美學
,研究的是已完成的作品,對藝術品做解說與詮釋,透過羅輯思考,
予定義或命名,這是一種「詮釋美學」,「藝術創作不是這樣」,藝
術家如果照哲學家的方式,恐怕創作不出來。

他說,藝術家的創作美學,是藝術作品如何生成的理論,而且有指導
性,提出藝術新的面向、新的表現形式,是從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而來
,它的審美眼光是感性的,不靠理性的美感與啟發。

高行健說,這種創作美學,可以重複,可以建立一種方法,別人用這
種方法,也可以作出這樣的表現,可透過創作來驗證,「藝術家既是
創作者,也是理論家」。

以小說為例,不可或缺的是「敘述」,古典小說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
,現代小說像喬伊斯創意識流;而敘述者可能是人物,如福克納以白
痴為主角、斯湯達爾以心理醫師角度看世界,他小說的敘述主語,則
是「你我他」,以得獎作品「靈山」來說,自己說話時成為「你」,
觀審人物時變成「他」,至於我,是在找人類文化根源的那個人。

「靈山以人稱代替人物」,開創小說創作蹊徑,「一個人的聖經」只
有你跟他,因為,文革時期,毛語錄是最高指導原則,「我」根本不
存在。

繪畫、電影、戲劇也都一樣,有許多可探尋的面向;他的繪畫,是不
斷在抽象與具象間,找到一種帶有「暗示、提示與啟發性」的表現形
式;電影的「三元觀」理論與手法也相當獨特。

高行健說,藝術不是否定前人或重新命名就行,「找出一個方向,並
給予理論的總結」,就是藝術。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lee89&aid=3964476

 回應文章

鐵米(阿花?阿珠)
大師的心,祗有大師懂
2010/04/22 16:54

藝術家的細膩內心,創作路途的孤單

祗有大師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