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產地: | 原產於非洲及東南亞,為含高量蛋白質的熱帶作物,其莢果有四稜羽狀的突起,似飛翔之翅膀,故名翼豆,另因形態又似羊角或龍鬚,故又稱羊角豆(Goa bean),龍鬚豆(Asparagus pea),或四角豆(Four-angled bean),在台灣亦有因其羽狀突起似楊桃果辦,又稱之為楊桃豆;而台灣根據記載是早自1910年即引進。 |
|
|
|
|
|
用途: | 翼豆全株蛋白質含量豐富,其嫩莢、嫩葉均可做為蔬菜食用,可生吃或水煮,另亦有利用葉及花瓣做為沙拉或沾粉油炸來食用。種子蛋白質含量高,食用方式似大豆可磨成豆漿,或種子直接煮爛食用,惟其相當硬實,需長時間的烹煮;另有發酵加工做成乾酪狀食品。油分含量亦發現達20%,可朝榨油方式生產。有些品種具有塊莖,在播種後4~8個月即可採收塊莖,其為根莖作物中惟一富含高蛋白質,食用方式如甘藷。 |
|
生長 形態: | 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Posphocarpus屬,常攀緣他物,或覆蓋地面, 根具根瘤,固氮效果佳。 |
|
|
莖幹: | 地下莖大多數呈塊莖狀,富含蛋白質,在地上部開花結果枯萎後,其地下部可越冬再發新的嫩芽。 |
|
葉的 形態: | 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呈卵形、菱狀卵形或長橢圓卵形。 |
|
花的 形態: | 花腋生,呈總狀花序,台灣現有的種原花色均為淡藍紫色,花萼筒狀,雄蕊十枚二體。 |
|
果實: | 莢果長約7~20cm,具四條羽翼狀之突起,種子5~20粒不等。 |
|
種子: | 種子形態似大豆,有球形、橢圓形,臍突起且明顯,顏色有白色、黑色、棕色、黃色或斑點,百粒重15~25公克。 |
|
|
|
栽培: | 除積水或排水不良的土壤外,翼豆對土塊的條件並不苛求,具廣泛適應性,且因根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在含氮量少之土壤中生長。在3~4月梅雨季時播種,播種後約55~90天才開花,品種之間差異極大,晚於6月播種時,營養生長期延至120天左右。因幼苗期生長緩慢,需注意雜草之控制,營養生長後期因溫度高,造成生長非常快速、旺盛。 翼豆若為食用,通常採用枝柱支撐,類似豌豆、四季豆等之搭架生產方式,而以收穫塊莖為目的時,行株距需10~20cm,並進行剪枝及疏花可使塊莖增大;而若為飼料用、綠肥用或輪作、間作,則可直接播於田間,有時亦被種植田埂上。 |
|
其他 記事: | 對台灣的消費者而言,翼豆算是蔬菜家族中陌生的蔬菜,可是全世界己有七十多個國家正在大力栽培。翼豆為一高蛋白質含量的作物,整個植株蛋白質含量約為22~34%,果莢含量為25~30%,種子為32~42%,塊莖為16~19%,種子之蛋白質含量37%,乾葉中含26.1%,塊莖16.4%,而100公克新鮮種子中離胺酸(Lysine)含量為3.0g,油分是14.1%,(其中87%為不飽合脂肪酸,利於做為食用油),種實中並富含維生素D及E,故翼豆之營養價值極高,且整棵植株除了地上部莖外,全株皆可食用,另外亦可做為綠肥,牲畜類飼料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