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九守篇>: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混而為一,
寂然清澄 ,重濁為地,精微為天;
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 ,
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
精神本乎天,骨骸根於地 ;
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
天地混沌初開,輕者上升 ,為天;
濁者下降,為地。
人死後,
精神返歸於天,骨骸返歸於地 ,
然後再重新組合成其他萬物。
魂魄之說在中國起源很早,
<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說文解字.九篇上>:「魂,陽氣也;鬼云聲。魄,从鬼白聲。」這是「鬼」及 「魂」、「魄」等字面上的字義。
<墨子.明鬼篇>雖然將之區分為天神、地祇、人鬼及大自然一切存在的鬼神及 人死後所成的鬼神。
至於人死後所成的鬼神,是由「魂」、「魄 」而來的。
先秦典籍中說法大抵認為魂盛者死升為神 ,魄盛者死後沈滯為鬼,
<禮記.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
這是關於魂魄較明確的說法。
歷朝歷代對魂魄之說,各有不同的釋義。
魂魄是由陰陽之氣所成 ,
先秦開始將精、神、魂、魄、志五者,
以五行生剋相配之理而語 ,
魂為肝,為木,為東;
魄為肺,為金,為西。
<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言九宮方位,其數與方位之搭配為東三,西七
<洛書>,
於是三魂七魄之說隱然成形。
到了晋朝魏華存所授道書
<靈書紫文>等上清經中才真正談到三魂七魄。
後世有關三魂七魄之說,
皆沿承魏華所授道書<靈書紫文>之說而來 。
台灣民間黃萬居編纂的<道教三清道源>說:
「人死後 ,則魂氣歸天,形魄歸於地。
三魂各去處:
一魂附於神主牌 ,一魂留於墓中,一魂羈押於陰間;
魄則附於枯骨上 ,故而有客死他鄉或意外死亡者的亡魂,就必須舉行招魂儀式 ,引領亡魂回歸故里,以免流落在外,成為孤魂野鬼。」
註釋:
文子:楚國人,姓辛氏,名妍,字文子。
漢志,出自西漢中山懷王劉脩 之墓中竹簡中,有些文章已不見於世。
爾雅:十三經,漢初儒者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為中國最古訓詁名物 的書。
墨子:先秦諸子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匯。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 品。
黃帝內經:實乃后人托名黃帝之作,這樣命名,只是為了「崇本溯源 」,並借以昭明中醫藥文化的淵源之早。有史家推斷「黃帝內經 」一書應是在漢朝由劉向劉歆父子搜集以往醫書編纂而成
洛書:在易經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因此河圖洛書可以 說是中國術數的根源。洛書相傳夏禹治水時,洛水出現神龜 ,背上有圖點,是為洛書。
靈書紫文: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簡稱《靈書紫文》。撰人不詳 ,約出於東晉。係早期上清派重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