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282 | |
觀洛夫《一朵午荷》的感評 |
創作|文學賞析 2012/05/29 07:17:52 |
洛夫的詩帶有魔力,散文亦不遑多讓。運用文字的魅力,讓詩溶化成散文的形式。如他在〈一朵午荷〉中所表現 在重重疊疊的荷葉掩蓋中,終於找到了一朵將謝而為謝,卻已冷寂無聲的紅蓮,我驚喜得手足無措起來,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靜,最最溫柔的一朵嗎? 在這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洛夫運用字句的魅力,由散文中看到詩的意境。句子並非只是單純用詩句巧弄成散文,洛夫對於散文也有自己的看法,散文本身就是一種沒有特殊形式與獨立個性的東西,即指散文如水,流入不同容器,便形成那種容器的形態。洛夫對於散文家也有自己的認定 他必須要能建立一種獨特的風格,包括思想的風格和語言的風格。其形式無須如詩一樣刻意追求語句、意象、韻律的建構,亦無須像小說追求劇情與人物的刻畫,內容上要有深度,但情感不用刻意去渲染,此即是一位不錯的散文家。 從這段文字中,確實看到洛夫對於散文與散文家的認知,有自己的看法。 其書全本有二十三篇,除生活趣事之外,亦有對文化的看法。在〈日本文化與豬〉中,帶著嘲諷的口語 在參觀市內最大的一座金龍寺時,我就親眼看到一位西裝革履的日本紳士,光天化日之下當眾拉開褲子在牆角小便,這不正是他們「包裝文化」最好的註解嗎? 日本人在享用帝王大餐之前,廚師既沒有透露每道菜的原始材料,而這批食客也未加檢察及遽爾大嚼,吃完後各抒所感時,有的說象鼻味同牛肉,有的認為熊掌吃起來像布丁,結論是:還是豬肉好吃 等幽默諷刺的語調。當然,洛夫在那個時代,對於日本文化有某種仇視心態有其因素,但那是屬於那個時代背景的因素,筆者在此不多做討論。只是想問各位在看這段文字時,是否可以在腦海中想像這種場景。又洛夫對時間與生命的感嘆如〈時間的震撼〉中所說 人一到了中年,對時間特別敏感,日影西斜,一天又過去了。每天早晨最怕的有兩件事,一是照鏡子,一是翻日曆,手一接觸那疊日漸消瘦的日曆,便會發抖。 藉由靜子來反射照映肉體的衰老形象和觸摸日曆感受無形時間的流逝,來表達對於生死的敬畏,是必須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才能寫出如此聳動的文字。還有洛夫對於詩人這個身分與熱愛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在他的文字中亦有時在不經意間流洩出來 但不論我做的事,對自己或對他人具有那麼大的價值,只要沒有詩,我的生活便沒有意義。如果一旦詩的火苗在我心中熄滅,那就是我宣布自己死亡的時候。 血不夠熱的人,不配稱為詩人 等語句,表達自己對於身為詩人的認同,令筆者在閱讀時,感受到滾動如洪水的血脈文字,產生心有戚戚焉的認同。由此可以知道,洛夫對於文字的運用,的確達到他本身的要求,著魔。 最後,筆者對於散文也有一點點淺薄的認知,想與大家分享。如果,散文只有流水的內容與形式,是不能打動讀者。沒有對生命或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是無法寫出看似無味且平淡無奇的散文內容,裡面充滿酸甜苦辣及五味雜陳的情感。洛夫給了我一個感受,能純粹生活並忠實自己的人,才能寫出一篇真實且深刻的散文。若是對生命或事物沒有深刻感受的人,想寫出真實貼切生命脈動的文章,令讀者在閱讀時能受感動,那真是荒謬而有趣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