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第一個週末,一早由北京世紀城出發,搭公車到北京站和蘇珊會合,結伴乘十點的火車去河北省張家口市。
河北省是中國古老的文明發源地,黃帝曾在涿鹿大戰蚩尤;春秋戰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臨漳縣一帶的漳河是魏國西門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為「河伯娶婦」的故事而出名。
兩漢時在河北設立幽州和冀州,曹魏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銅雀台」,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銅雀台賦》。北晉時屬冀州,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西燕、北燕、南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統治。隋朝時屬冀州。 唐代為河北道,安祿山就是從這裡起兵反唐。
清代仍為中央直轄的直隸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中華民國時被分為察哈爾、熱河、河北三省,解放後,原察哈爾、熱河省的一部分併入河北省,省會設在保定。1958年,省會遷往天津,1966年天津重新升格為直轄市,省會遷回保定,1968年遷到現在的石家莊市。。
張家口市,舊名張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三省(京、冀、晉)、一壩(蒙古草原)四區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張家口自古以來就是「屏翰神京」的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俗稱京都的「北大門」。
↑ 出了北京城,望著窗外綠色漸漸遁去,出現碧綠色的「官廳水庫」
官廳水庫位於北京市西北約80公里的永定河官廳山峽入口處,跨河北省懷來和北京延慶兩縣,曾經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 80年代後期,庫區水受到嚴重污染,90年代水質繼續惡化,1997年水庫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飲用水體系。
1909年,清朝政府修建中國第一條京張鐵路~是北京通往張家口的鐵路,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 籌資、勘測、設計、施工 的鐵路,全長200多公里,其路段多處於崇山峻嶺之中,而居庸關、八達嶺一段更是懸崖峭壁。
總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他克服地形與展線的困難,設計了“人”字形路線,使沿途線路坡變不超過3.3%,又避免過多地開挖隧道,成為世界鐵路史中一大創舉,被世界各國鐵路採用。
↑ 整片黃土高原及大山,間雜著稀稀落落的植物
↑ 淺淺的溪水,沿山腳蜿蜒而下~內陸季節性河川,一般流程短、河床寬、河槽淺,由南向北注入內陸湖泊
京張鐵路建於崇山峻嶺中,火車沿途穿過不少隧道.....
↑ 兩個半小時不到,正午時分抵達張家口火車南站
↑ 一出站,迎面即感覺到風沙的威力
↑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銅像,矗立在站前
↑ 張家口火車南站
張家口,2008年總人口459萬人,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交往、貿易流通、長期融會的重要之地。少數民族人口共計7萬餘人,其中人數超過萬人的有回族和滿族。全市現共有2個民族鄉,91民族村。
↑ 張家口人民法院
張家口市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冀西北山間盆地,北靠壩上高原,南為洋河谷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大馬群山分水嶺為界,分北部壩上、南部壩下兩個自然地理區域。
張家口市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夏季涼爽。年均降水量406毫米,年均溫10.3 ℃
↑↓ 清水河上彩虹橋
主城區地處清水河兩岸,東、西、北三面環山,只有南面是小面積平原,長城從北面山上蜿蜒而過,平均海拔725米。
壩上多數為內陸季節性河川,一般流程短、河床寬、河槽淺,由南向北注入內陸湖泊,較大的內陸河有安固里河、大青河、五台河。壩下河流屬永定河水系主要有洋河、清水河、桑乾河。
↑↓ 整治好的清水河
由於氣候原因,城區四周的山上曾經很少有綠色植物覆蓋,經過市民多年的齊心努力,現已建立了數個森林公園及眾多的景點,風景怡人。
↑↓ 張家口三年大變樣~720億元決戰2010年,強化「現代城市」發展理念,加快打造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特色城市」
↑↓ 主城區東、西、北三面環山
↑↓ 張家口市堪稱標語城市,從出火站起,路邊處處是宣傳交通安全的標語
↑↓ 樓與樓之間,以空中走廊銜接,可以夏避烈日、東防風雪
↑ 居高臨下,遠眺群山圍繞之城區,長城從北面山上蜿蜒而過
↑ 說張家口為山城,亦不為過
↑ 加油站購買汽油預付卡,一萬元優惠4%,五千元優惠3%,二千元優惠2%
↑ 鐵工直接在路旁施工~焊接鐵窗
↑ 傳統市場裡,年輕的師傅表演刀削麵特技
張家口有著名的三寶:山藥(「藥」讀音ye)、莜麵、大皮襖。「山藥」是張家口人對土豆的慣稱,「莜麵」指的是莜麥(裸燕麥)粉,是張家口人喜歡的主要食品之一;張家口地區由於海拔較高,冬季氣候寒冷,所以出產的皮衣很有名,張家口是中國著名的「皮都」之一。
↑ 母與子
↑ 髮型,酷!
《張家口三寶》 杜浙泉 September 08, 2012
各地多有「三大寶」之說,如「東北三大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張家口的三大寶叫起來雖不順口、也不押韻,但名氣頗大,其為:
口蘑、宣化葡萄、柴溝堡熏肉。
口 蘑:河北省北部張家口市所轄沽源、康保、尚義、張北等縣及內蒙古南部草原(歷史上均曾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首府,一九五一年撤省)一帶,因受土質、氣候、 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而盛產名貴的蘑菇;過去,由於當地缺乏鮮蘑菇加工業,須到距離最近的張家口去加工,因得「口蘑」之名。
張家口自明朝加工蘑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歷代地方官吏每年挑選佳品進貢,本地及外地商人也競相販運;一九○九年京張鐵路通車後,銷路與日俱增。
傳說以前有個商人運帶若干上等口蘑由天津乘船南行,蘑菇遇海風受潮,香味四溢,饞的魚、蝦成群結隊隨船游逐,旅客皆駭,船主不明緣故,生怕船翻,急急許諾,若有人能驅散魚蝦者,願以重謝。
蘑菇商當即將少許口蘑撒入海中,魚蝦聞香爭相奔蘑菇而去;商人藉機大加渲染,口蘑當場銷出不少,其名氣由此略見一斑。
改革開放以後,口蘑生產加工獲大力發展,近年暢銷國內外的有白蘑、青腿片蘑、茸子蘑等十多個品種,其中尤以珍珠蘑為著稱,其因形、色、大小似珍珠而得名,
珍珠蘑的美味易於溶於水中,故此食前洗淨甚有「學問」:冷水速過一遍,除去浮物後泡發,用一根筷子(器皿用具勿沾油)以同圓周方向攪動,撈至另盆,兩盆輪番以沉澱後的原水攪洗到無泥沙,餘水用來勾芡或做湯,其鮮美不勝收。
宣化葡萄:明、清朝代稱宣化府,現為張家口市所轄區及縣,皆位於京西三百多里處,因盛產十餘個品種的葡萄而聞名。
其中馬奶子葡萄居首,其形呈橢圓,大小宛如馬之乳頭,色似翡翠,晶瑩垂珠,惹人喜愛。而吃起來,皮薄肉厚,略帶酸頭兒,甜度適中,味道甘美;尤其剝皮取肉或刀切成片,居然不流「奶汁」,可謂風味俱佳。
相傳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引回上好葡萄品種,起初在漢宮花園栽種;元朝時移於京西宣化,並重金雇用當地果農培植繁育;到了清朝,宣化葡萄已成為貢品珍果,二十世紀初還在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獲大獎。
五○年代起,馬奶子葡萄每年出口,我置身美國在中秋佳節吃到它,更生思國懷鄉之情。
柴溝堡熏肉:柴溝堡(當地說「堡」發「普」字音)是張家口市所屬懷安縣的一個鎮,火車過了此站,即進入山西省地界。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這裡有個叫郭璽的人開了一家熏肉店,逐漸小有名氣。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逃,行至該鎮用膳,品嘗此肉大加讚賞,返京後特地欽點為貢品,柴溝堡熏肉由此名聲大振。如今,郭璽熏肉店從選料、配方到操作、調製,均由其後人掌管。
此肉以「皮爛肉美、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為著稱,尤有兩絕:瘦肉橫斷纖維切成薄片,表面光滑,筷子夾著不碎,吃到嘴裡卻有「化了」之感。
再者,以前沒有電冰箱時,將肉放在菜板上,上蓋毛宣紙,竟六、七天不變質,(當時並無「防腐劑」之說,或許秘方中有某種防腐作用的調料);且因柏木所薰製,不招蠅蟲。
我從七○年代中期得親戚相助以此肉佐酒(當時須憑票買),從不到兩元一斤直吃到如今每斤三十六元。今年早春回青島,透過網購和速遞,買來真空包裝品,我邀鄰居及同學品味,眾人莫不稱道,更有當時上網購者。
當時我曾想帶點熏肉到美國(久聞出口美國,但在住地附近超市一直未見),又怕被查是違禁品挨罰,只得忍「痛」割愛。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張家口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