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的智慧—吳振芝教授
[前言:今年是我們大學畢業(成大交管系74級)卅週年,年底在臺灣將有聚會。為此聚會,我正在編本《榕憶•交管道憶/成大交管系74級卅週年重聚紀念集刊》,此文將列入其中]
大四班刊中,小草(筆名,不知是哪位同學)寫了一篇《長者的智慧》,整篇文章描述我們大四上學期中國現代史的老師吳振芝教授,寫得極棒。
六十餘歲的吳老師每回上課都是身穿清素的旗袍,綰着整齊的髮髻,說話慢條斯理,聲調低沉親和,舉手投足盡是風範與典雅,字字句句都是智慧與睿語,令我如沐春風(同學們應有相同的感受吧)。該課沒有強求,沒有點名,只要求每位學生期末時上台做報告,也要求學生們在台下要專心聽台上同學的報告。
哈,這門課輕鬆,我在學期初的時候就開始思索我的報告主題•••
課堂上,吳老師除專心授課、循循善誘外,也有不少弦外之音、題外之語,例如(根據小草的文章):
「以各個角度,看各類事物。」
「學歷史,不要隨便下結論,不要對與錯、是與非(二分法)就解決一切,要學會置身於歷史之中去感受。」
「看不見的、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才更重要。」
「人生要會取材、剪裁。」
「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小草文章中也提到,「一席長談,甚或一句話、一個字都可能改變我們的一生。」
吳老師的弦外之音沒有改變我的一生(那時的我慧根不足呀L),她的期末報告卻像是叮嚀督促,讓我反覆思索,在圖書館、在書店、在路上•••大三上學期的班刊上,我投稿的文章《淺談知識青年的形象》點出我大學時內心的探索,文章中我寫到「這一代的青年更是被評為對國事沒興趣、對政治冷感,而只知埋首於自己的學業、自己的前途•••除了課本上的學業外,知識青年應擴大其胸襟,增廣其見聞,應有充分的知識良心,及謙虛的學習態度,並多分出一份關懷,多想想自己所處的社會、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順此思維,我選了我的題目:「台灣的雜誌現況」、或「台灣的黨外雜誌」。為什麼會選了這麼一個大膽的題目?大概是初生之犢的天真無知兼好奇吧。那年是解嚴前三年,政論雜誌早已勃興、言論市場也已熱絡,北部蔚為風氣,南部多也受些風吹氣流吧?!我在書店翻閱了可以看到的黨外雜誌《前瞻》、《蓬萊島》、《新潮流》、《政治家》、《自由時代》等,其實可見到的也不多(我後來才知道,許多黨外雜誌都被查扣、沒收、停刊了);也在圖書館內翻看各式各樣的舊雜誌,囫囵吞棗的吸收,也沒有能力做深入的分析與推論,我卻對這些刊物此起彼落地爭取言論自由、前仆後繼地打破政治禁忌的勇氣十分激賞。
我的期末報告如何?是否有令同學們、吳老師激賞或是不安,我也忘了,我的中國現代史成績是87分,算是不錯吧!?更重要的是,吳老師以言教與身教,給了我們充分的學習自由。
幾個月前我才聽劉一麟學姐(交管1976級)提及吳老師,他們那時的中國現代史就是吳老師教的。她是成大歷史系創系系主任,還當過文學院院長,是成大前七十年的歷史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院長。在1982年畢聯會所編輯的刊物《鳳凰林》第10期中,有吳老師對畢業生細膩而溫馨地祝福:「學校是一片鳳凰林,畢業同學是一朵朵盛開的花•••每一朵花每一朵花卻又不一樣,色澤有明暗,姿態有橫斜,或依老幹,或偎林梢,各在適宜的位置,適宜地展露風華。」
吳老師於2001年6月蒙主寵召,並將大體捐贈給成大醫學院作為醫學教材使用。持穩澹泊的吳老師,身後也是典範,身後也有智慧。
[大四上學期的成績通知單,是成大第一次電腦化的成績通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