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4 16:01:30瀏覽784|回應0|推薦7 | |
這裡有一面牆,那裡有一面牆,牆和牆的中間有了一條路,那是我們閒晃的地方,卻不像流浪的狗兒四處留下記號,只是沿路看著、聽著,只是不斷路過。偶爾參與其間也僅限用我們那不到三分鐘的熱度燃燒所有,燒不盡的也就算了,反正還有其他可待發光發熱的,或是乾脆躲在陰影處用誘惑者的姿態跟蹤與偷窺。我們被教導跟從前的人們扯上關係,然後又想方設法擺脫這段關係,可又礙於眼前那早被築起的牆。我們學著別被後來的人們追趕而過,然後又悄悄後退幾步,想著是否乾脆往後爬過另一面牆。於是,我們學會在路上閒晃,或許什麼也不做,或許在兩面牆上都塗鴉簽名,在兩個世界的中間當名觀察者,致力維持均衡。
上個世代的風範與理想終究是遙遠的傳說故事如風吹去,也許起了陣陣漣漪,但終究是要碎的。當我們以為這世界已經煥然一新,另一世界卻已然成形,那些生而為之的電腦原住民們,一下子就瓦解了我們以為的新意。因此,我們不得不柔韌而頑強,展現出和平的誠意,遊走於兩個世界,並且賴以生存-以之為名或不以之為名。 起初只是用玩笑的口吻,戲問:「你是嗎?」 然後回以尋常的答案:「不,我不是。」或者,「是呀!怎麼了?」 結社集會不是我們的流行,也許有些志同道合的會群聚一堂談詩論藝,卻始終不是那樣嚴肅的存在,也與家國政治無關。每學期初都忐忑是否招得到新生的高中或大學詩社,卻也有三兩人加入延續那小小的社團命脈,奇蹟般的存活至今。我們不是從前的文人,所謂的大時代、大事件已漸入尾聲,我們的小生活、小情事才是關心的焦點,可又不像另一資訊世界的原住民,我們仍眷戀紙張的味道,喜看所有的恩怨情仇被印刷成一頁頁的文字,如此貪得小小的歡愉。 曾經追著影展如朝聖般感動莫名,或是深深被各項論述吸引而無法自拔,卻又發現沒什麼好胃口可以重複嘗試而不膩。現下最流行的各種議題,回頭看早在我們的那些年已經出現,一切沒什麼好驚訝,只是重複又重複。我們在循環之外觀察著這樣的循環,然後掉頭離開,又走回我們的道路上,閒晃。 也許,泡一壺茶再加一首詩或閒聊或爭論整個晚上,等到這些茶都發酵了,再也找不到當初的味道便知道該散了。或是,轉而為一杯又苦又酸又甜又香的咖啡,等待夕陽拉長了創作者的影。 後來那玩笑的問話,逐漸形成通關密語,「你是嗎?」 然後我們該怎麼回答? 欣然接受被畫分成某一世代的某一族群,在夾縫中向其中一邊靠攏,或是極力反抗不與之為伍?兩者皆是一張張的標籤貼在身上,搞得全身黏膩難以清爽。也許,有另一種可能。我們內心裡是我們的創作者、賞析者、議論者,可是我們卻以觀察者的姿態出現於大眾面前,狀似瀟灑地記錄兩個世界的善惡,偶爾參與其中尋找樂趣,直到世界末日的那一天。 我們的世界,唯有一直走下去的路。 (初刊於《文訊》雜誌,2013年3月)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