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關於倫敦打造空間歷史感的精神
除了都市發展的引導之外
都市設計的要求與都市歷史的倡議
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倫敦作為一個歷史的城市
從維護單棟傳統建築到維持特定小區的建築風格
均力求「一定程度的不矛盾」 (這當然有些主觀)
這是都市設計中的最重要基本功
從高度、式樣、立面、材質、容積等進行要求
讓人走在市區即能體會到歷史
然而
也要避免過度要求而變成沉悶
我就發現倫敦當局在西堤銀行區的大膽嘗試
讓巴黎龐畢度中心的原建築師羅爵士 (Rogers)表現機會
設計出光彩奪目的Lloyd 保險大樓
類似這樣以單棟或少量的創意
讓倫敦街景在歷史感中不至於單調
關於都市歷史的倡議
其一是各類型與倫敦相關人事物的博物館或紀念碑
從以「物」為名的大英博物館
到以「人」為名的
佛洛伊德博物館、迪更生文學館、倫敦大火紀念碑等
靜默地紀錄了倫敦輝煌的過去
也動態提供了倫敦人緬懷歷史與開創未來的素材
其次是
鑲嵌在建築上用以記載重要「倫敦故人」旅居的紀念雕版
這類題材看似不顯眼但卻極為廣泛
如書寫1984的文學家歐威爾、十九世紀極地探險家史考特
乃至於二十世紀外國人蘇聯彼得大帝等旅居倫敦的住處
都被這類雕版給予註記
我經常「意外」發現該地又有哪些歷史名人曾經在此活動
這種我與過去歷史人物在特定街道上的「跨時空際遇」
確實是我倫敦生活中的重要空間經驗之一
走在倫敦街頭
我經常為台灣的兩極對抗與內耗感到扼腕
城市或首長可以處理的最重要課題
除了打造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空間(空間的歷史感)
也讓歷史在空間隨時不經意地被體會(歷史的空間感)
讓城市在全球化的流動過程中有自己的歷史感
讓以自我居住城市為起點的地方家國認同
可以在細緻的空間氛圍中逐漸形成
而不是在全國政治角力中被激烈拉扯
倫敦做的到
我們高雄也一定可以做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