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麗菜防骨鬆改善胃潰瘍
2014/05/03 15:22:21瀏覽432|回應0|推薦23

高麗菜防骨鬆 改善胃潰瘍

麗菜俗稱的由來,據說是日本人為廣為宣傳,

鼓勵民眾食用,將其營養價值比喻為菜中的高麗參,久而久之即稱為高麗菜。

至於市面上的高麗菜芽,則是割取下高麗菜後,留在土裡的菜莖所冒出的腋芽,

有研究發現,它含有的活性抗癌成分比高麗菜來得高

而紫色品種高麗菜,常做為生菜沙拉或盤飾,口感相對較硬脆。

益腎 幫助骨頭生長

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
本草綱目記載,高麗菜味甘、性平,可益腎補髓。

這裡的益腎,並非指可以治療腎疾,或有助性功能,

從中醫角度看,腎主骨,吃高麗菜可幫助骨頭生長、預防骨質疏鬆。

古籍裡的「顧骨頭」概念,現代營養學也說得通,

高麗菜裡含有維生素K,有助於維生素D及鈣質吸收。

至於高麗菜的種子,本草綱目記載主治「人多睡」,

簡單講,就是可以讓人體力、精神變好,但現代人應該很少食用。

怕寒 火鍋放高麗菜

不少民眾怕大白菜屬性較寒涼,冷天裡煮火鍋、麻辣鍋或羊肉爐時,

改用高麗菜取代大白菜。其實,不少蔬菜屬性都偏向寒涼,

高麗菜相對來得溫和,沒有體質禁忌,體質虛寒的人,可以考慮用高麗菜取代大白菜,

若是吃了麻辣鍋易上火,則比較適合搭配大白菜、白蘿蔔。

可修復腸胃 避免生食

另外,高麗菜也有助於修復體內受傷組織,改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所引起的不適。

但腸胃道功能較差的人,應避免生食高麗菜,

尤其是紫色高麗菜,纖維較粗,食用後可能會感到不適。

快炒或汆燙 別煮太久

高麗菜芽因為是新生,營養成分會比高麗菜來得高一些。但民眾不管是用食高麗菜或高麗菜芽,

最好是快炒或汆燙熟後食用,有些人喜歡高麗菜的清甜味,拿來熬湯底,熬煮逾30分鐘的高麗菜,

除了纖維質外,營養成分怕已折損到所剩無幾。

高麗菜》十字花科含抗癌成分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
十字花科的高麗菜,跟花椰菜、芥菜、大白菜一樣,都含口引口朵、硫配醣體等抗癌成分,
試驗發現,前者能降低乳癌發生率,硫配醣體在肝臟裡,
可幫助抗氧化酵素合成,發揮作用,減少罹癌機會。

高麗菜芽 胡蘿蔔素更豐富

而高麗菜芽,理論上來說,抗氧化成分會更多。

不只如此,由於高麗菜葉外層易有農藥疑慮,剝除後,

包覆在內的高麗菜葉因未見光,色澤較白,

不像綠色高麗菜芽,含有較多的抗氧化成分胡蘿蔔素

雖高麗菜、菜芽含抗癌成分,但要真達到防癌效果一天恐怕要吃進半顆高麗菜,不切實際。

且不同蔬菜含不同有益人體成分,只吃高麗菜很可能會「掛一漏萬」,

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跟著時令走,吃當季盛產的蔬菜。

水煮過久 硫配醣體全流失

也因為高麗菜含硫配醣體,水煮時若蓋上鍋蓋,打開鍋蓋瞬間,會隱約聞到刺鼻味,

即所謂硫化氫氣體,其實這是所有十字花科蔬菜共同特色,

不只有高麗菜有,且隨著水煮的時間拉長,硫配醣體也會流失更多。

日本研究 可殺幽門桿菌

老一輩的人相傳吃高麗菜可以「顧胃」,他們依據的是經驗法則,

但日本有研究發現,硫配醣體能殺死幽門螺旋桿菌,達成抑制胃炎的功效。

日本演藝圈曾颳起「燙高麗菜減肥法」,其實,還其他蔬菜的熱量更低,如小白菜。

但高麗菜有許多綠色蔬菜所沒的長處,就是應用性廣,

不管當生菜吃、醃泡菜、曬乾、快炒、煮湯,或做成高麗菜卷、包水餃,

變化萬千,搞不好可以端出「高麗菜全餐」。

高麗菜》料理DIY╱挑選及烹調撇步

1.外側葉片較厚、翹起,葉心約3公分最佳。

2.綠葉愈完整的愈新鮮;葉菜白,則表示高麗菜放置太久,

外層葉菜因腐爛或賣相不好而被剝除;葉菜中有蟲孔,則表示農藥殘留少。

3.高麗菜有耐儲存的優點,放在通風處可維持5天,放冰箱可延長10天以上。

4.剛買回家時,最好擺在室溫通風處2~3天,讓高麗菜充分與空氣接觸,

讓農藥揮發,不要馬上放進冰箱保存。

5.高麗菜水煮不要超過5~7分鐘,否則會釋出難聞的硫化氫氣體。

6.甲狀腺功能失調或容易腹脹者,不宜大量食用高麗菜。

高麗菜》料理DIY╱高麗菜怎麼洗?

葉葉相疊的高麗菜,怎麼洗才安心?專家建議:

1..先去外葉:高麗菜最外層的葉片,最容易有農藥殘留,清洗前最好把外層葉菜挑掉。

2..再去莖部:莖部也容易殘留農藥,清洗前,先將莖部切除。

3..最後用流動清水洗淨:放在水中浸泡10~20分鐘後,再用流動清水沖洗10~20分鐘。

4..再多一道刷洗:若不安心,可以流動清水搭配海綿刷,將高麗菜每片葉菜輕刷一遍。

5..千萬不要用鹽水:鹽巴會在高麗菜上形成鹽水膜,如同一層保護層,反而使得清水無法穿透保護層,不能清除農藥殘留。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8591&aid=1302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