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50萬兩黃金運台救危局 紀錄片揭密 以「預支軍費」為名簽訂草約 蔣下野前 搬走國庫一半現金
2011/03/28 12:06:48瀏覽731|回應0|推薦0

450萬兩黃金運台救危局 紀錄片揭密

更新日期:2011/03/27 09:45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晚上,上海外灘全面戒嚴,一擔一擔的黃金,從中國銀行大樓搬出,跨過中山路,直接送上黃浦江濱的海關緝私艦「海星」號。此後幾個月,共有超過四百五十萬兩黃金運到台灣,對於國民黨政府來說,是撐過危局的救命錢。

這段史實最近被拍成「黃金密檔」紀錄片。前副總統陳誠,當時以東南公署長官與台灣省主席的身分,主導這段大撤退,他的兒子陳履安今天將出席首映記者會。

拍攝「黃金密檔」紀錄片的製作人丁雯靜說,這些黃金不僅負擔來台政府軍政人員的開銷,也是發行新台幣的準備金,使得大陸的惡性通貨膨脹野火,沒有延燒到台灣來,保住了台灣的金融秩序。直到蔣介石復職、韓戰爆發,台灣的局勢才逐漸轉危為安,之前那段局勢最緊張的時代,「如果沒有這筆黃金,歷史很可能會改寫」。

丁雯靜表示,這次紀錄片拍攝,也算是為民國百年作見證,「否則歷史的詮釋權都被大陸拿走」。為求吸引年輕觀眾的興趣,片子也用了大量的動畫,還請近年很紅的「蔣公爺爺」李登科入鏡,在一些場景中扮演蔣介石。

對於這段史實,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運到台灣的黃金,確實在政府局勢最危險的時代發揮救命的效果;陳誠採取許多「防火牆」策略,使得大陸崩潰前的混亂,沒有蔓延到台灣。此外,陳誠也嚴格規定其他各省人民,憑「入台證」才准入境,甚至軍隊撤到台灣,也必須繳械清點才能上岸。

劉維開指出,這些「防火牆」措施的確導致一些悲劇,不管當時或後來,也都引起相當批評;但平心而論,也因為這些措施,保障台灣處於穩定的局面。

以「預支軍費」為名簽訂草約 蔣下野前 搬走國庫一半現金

更新日期:2011/03/28 03:16 本報訊

中國時報【本報訊】

一九四九年一月廿一日蔣介石下野。十天前,噩耗從徐蚌戰場上傳來,國軍精銳付之一炬。蔣並不灰心,他還謀畫著如何在下野前,把國庫的金銀外匯等「現金」,至少拿出一半用於軍費,做最後的一搏。

前一批黃金運台,由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負責。這一批的性質不同,以「預支軍費」為名,需要軍方、央行和財政部等三方同意,不免大動周折,蔣又要作為「祕密軍費」,不能公開,要先藏起來,操作上有難度,期間還遇到阻力,絕非如外傳蔣以字條(手諭)就能一搥定音。

情勢緊急,聯勤總部財務署長吳嵩慶(中將)奉蔣之命,一月十日從南京趕往上海,親赴央行和財政部長徐堪的府第洽辦此事,並擬定草約作為取用國庫的依據。美國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正教授吳興鏞,參考其父吳嵩慶當年日記手稿,認為蔣在吳出發之前,即告知徐堪和俞鴻鈞等人,對方卻無回應。

所謂「草約」,即把上海國庫現金,至少撥出半數作為「預支軍費」的一項作業,總數約九十萬兩黃金、三千萬塊銀元和七千萬美元外匯。蔣介石認為,這筆錢不能被代總統李宗仁使用;隱藏的軍費能避開主計部門和立法院的監督;錢由聯勤系統吳嵩慶掌管隨時可以動用,免於行政干擾。

這個設想看似天衣無縫。沒想到,蔣的這招「障眼法」,俞鴻鈞和徐堪頗為猶豫,後任央行總裁劉攻芸和副總裁李立俠甚至反對。蔣則軟硬兼施,一面施壓,一面派蔣經國和吳嵩慶勸說,最後達成妥協,蔣以「草約」方式向央行負責人表明,「不要你們負責,是我蔣總統命令國民黨軍隊軍費總監財務署長吳嵩慶同你們立約後,拿出半數出來轉為軍費。」隔日,三方立約。

吳興鏞說,「草約」去向不明,南京央行檔案和台北大溪檔案均無原件,也許涉及軍事機密,或被有心人銷毀。總之,無此「草約」,國庫的剩餘半數現金就不可能運出上海。

簽完草約,吳嵩慶以為這筆金銀外匯將轉運台灣,結果竟出人預料地轉至廈門,且務必在蔣下野之前運離上海,軍艦上的人員完全不知所運何物。

據吳興鏞的研究,蔣介石把這筆絕密軍費運往廈門,至少有三項原因,除能就近發餉給大陸東南與西南地區仍與共軍交戰的親信部隊;因地利之便,必要時能隨時轉運台灣;還有就是對新任命的台灣省主席陳誠並不完全信任。

事後尚有一段插曲。按正式文件,轉交到吳嵩慶手上的國庫黃金應為九十萬兩,經清點竟多出九萬兩(總數大部用於國共內戰,未能運台)。這是央行真糊塗,或假糊塗,還是當時官場的佣金陋習?吳嵩慶實情以告蔣介石,他的「不通人情」,導致來台後遭致多方排擠,其境遇讓人不勝感慨。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25415712&aid=502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