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才幹權謀兼具的爭議人物袁世凱崛起之路
2011/11/29 10:37:17瀏覽524|回應0|推薦2
袁世凱袁世凱

  永不停止的爭議

  歷史上的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沒有太多為什麼,更談不上多縝密的邏輯,如果每一件事發生前都要相關人等聚在一起開個會,少數服從多數才通過,那估計人類還在生吃牛羊肉呢。

  每個歷史人物,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都真實存在過。

  圍繞慈禧、李鴻章的爭議已經夠多了,可是,和晚清另外一個人物比起來,這兩人實在是過於輕量級。

  關於慈禧、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還沒有定論,但史書上已經清晰地將一位重量級人物界定為“竊國大盜”。

  好像,被安上這頂帽子的,歷史上也就袁世凱一人。

  古代的帝王們,真龍天子,不是一般人兒,出生時紅光滿地,長大了英武不凡,直接奔龍椅而去。

  袁世凱的起點沒那麼高,出生那天恰好袁家第一位大名人——時任漕運總督的叔祖袁甲三與捻軍作戰的捷報傳來,袁老爺子心花怒放:這是好兆頭啊,袁家這位新男丁也就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袁世凱!

  看來,這一輩子都要穿軍裝了。

  老袁一輩子的頭銜確實很多,經歷也相當豐富,幫朝鮮人看過場子,給李鴻章打過工,替清政府賣過命,後來擔任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臨終前還客串了83天的皇帝。

  但在譜寫這傳奇般的史詩之前,小袁的主要目標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走一條科舉發家的道路。

  有主就有次,袁世凱應試教育的壓力不是太大,小小年紀興趣就很廣泛,刀槍劍戟,樣樣喜歡,兵法謀略,個個在行,別的小伙伴還在家門口捏泥巴,袁世凱就曾放言: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儼然另一個常遇春在世。

  有點兒小悲劇的是,和常遇春有着共同目標的袁世凱在北京辛辛苦苦四年寒窗,兩界鄉試,功名卻一無所獲。

  四年,在“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的長河裏,也不算啥,找到不足,迎頭趕上,從頭再來就是。

  但這不是他袁某人的風格。

  袁世凱嚮往的是縱橫沙場,叱吒風雲的生活,既然科舉的道路看不到希望,就一定有別的途徑來實踐這人生目標。

  “洋務運動”已經紅紅火火地展開,那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也在時刻敲打着這個年輕人的內心,為國、為民、為自己,似乎都不應該寂寥地度過一生。

  下定決心,整理行裝,22歲的袁世凱帶領家仆舊將奔向山東,投靠老叔的至交——淮軍“慶軍”首領吳長慶。

  晚清政壇與軍界的一顆新星即將劃亮長空。

  吳長慶很照顧這位文武雙全的世侄,盡最大努力予以照顧、栽培。

  1882年朝鮮一群缺餉少糧的士兵發動兵變,趕跑了明成皇后,莫名其妙地擁戴大院君執掌政權,落魄的明成皇后只好派人找清政府搬救兵。

  如果在一兩百年前,這不是個事兒,隨便派些人過去就能平息政變,可這些年由於多了日本這個鄰居對朝鮮虎視眈眈,清廷不敢懈怠,立即安排吳長慶等人水陸併進趕赴朝鮮。

  吳長慶很長志氣,袁世凱的表現也很搶眼,帶領500人的突擊隊衝鋒在前,順順噹噹地把局勢穩定下來。

  論功行賞,又有吳長慶的極力保薦,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成為藩國朝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

  這一年,袁世凱才23歲。

  這幾年,袁世凱的事情並不是太多,協助朝鮮人搞好治安與城防,出於國際主義的精神再幫人家訓練下軍隊,說是訓練,其實也無非是站站隊形、踢踢正步,沒有一點兒高科技含量。

  不需上場作戰,也不要啥技術成分,當朝鮮國王看到這批新兵蛋子經袁大人短短幾個月的調教之後,可以“步伐進退前後左右如之,舉槍放響亦如之”,已經對袁世凱佩服得不行了。

  這教官,有前途。

  訓練場上顯示不出真本事。1884年,朝鮮又發生了政變,親日派系“開化黨”在日本人的唆使下,挾持朝鮮王室,麻煩面前,袁世凱倒是沒有着急,先向李鴻章請求指示,同時走外交程序,嚮日本大使表達抗議與責問,前者來不及回復,後者不可能給答覆,袁世凱開始大展拳腳了,“號召中國駐防各營,並策動朝鮮左右兩營勤王,在軍事上,甚至外交上做詳盡周密的部署,發號施令,統馭中韓聯軍,擊潰日軍,摧毀政變集團的勢力,拯救韓王,恢復李熙政權,同時維持漢城的治安”。

  千里之外的李鴻章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兒,朝鮮政變已經被平息,還是這個袁世凱,想不對這個25歲的小伙子刮目相看都不太可能了。

  感到震撼的不僅是李鴻章,日本人醞釀多日的計劃毀於一旦,心裏肯定是格外的不平衡,可人家也承認“袁世凱當日之謀,實有令人可驚可畏者,使清政府與李鴻章能明斷敏速,出師圖韓,一躍而登,真令我日軍無從措手……袁之外交,誠有彪悍之手腕哉”。

  甲午戰爭,大清國慘敗,袁世凱在朝鮮的逍遙日子也到了盡頭,逃回國看看能不能找個新的工作崗位。

 國勢危艱,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又那麼高,到哪兒謀業呢?

  在袁世凱忙着找工作的同時,清廷也沒有閑着,痛定思痛,不斷反思甲午敗績。1894年11月,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58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