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清相國:一生歷任四部尚書的廉吏能臣陳廷敬
2013/12/24 02:43:40瀏覽980|回應0|推薦0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權傾一時的明珠被削職罷相的精彩劇照。

  近日,一篇題為《王岐山臉譜》的新聞報導被網絡廣泛轉載,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還有《大清相國》一書。不少網站將《王岐山臉譜》中“王岐山薦書”環節提煉出來重點推介,這其中就包括《大清相國》一書。那麼,《大清相國》究竟是一本是書?書中描寫的主人公是誰?作為中央紀委書記的王岐山為什麼向各級官員推薦學習這部書中所描寫的這位大清朝的相國?

  據有關資料表明,《大清相國》是一部反映清朝康熙年間官場鬥爭的長篇歷史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清廷大臣群相,反映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三百多年前波詭浪譎的官場風雲。

  縱觀有清一朝,名臣難以計數,尤其是康熙年間更是名臣輩出。然而宦海風高浪急,沉浮難以預料。權傾天下的明珠被削職罷相,顧命大臣鰲拜、索額圖相繼身陷囹圄,高居相位的徐乾學去官之后鬱鬱早逝,倍享尊榮的高士奇卻被斥退回藉。滿朝名臣大吏少有善終,只有陳廷敬卻馳騁官場五十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加封左都御史,最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那麼,陳廷敬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以致一生能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呢?

  说起陳廷敬,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山西陽城的“皇城相府”可能知道的人就太多了。其實,“皇城相府”就是陳廷敬在家鄉的府第。“皇城相府”之所以有如此的規模,是因為陳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在明清兩朝,陳氏家族一共出現了四十一位貢生、十九位舉人,並有九人高中進士、六人入仕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的評價,而乾隆皇帝也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陳廷敬13歲時候便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學堂。順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又赴并州,即今日太原,會試得中舉人。到了順治十五年,20歲的陳敬參加科舉高中進士及第,因為同科有兩個名叫陳敬的進士,順治皇帝便為陽城的陳敬賜名為陳廷敬,這便是陳廷敬后來縱橫官場五十年的起點。藉著順治皇帝的金口玉言,陳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在踏上大清官場那一刻起,便開始全面展示他的為人做官理政之道。

  陳廷敬一生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高度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之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在刑部尚書任上時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絶請托,禁饋遺。”陳廷敬出自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素習儒風,特別注重個人修養。他胸懷寬廣,公道正派,且口風極嚴。官居相位,不端架子,與周圍的同僚都相處得很好。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周圍有才能出衆者,他均極力舉薦。

  陳廷敬深深懂得,國之興衰,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使用十分重要。為此,舉賢薦能成了他為官理政的第一要務。他只要發現有才幹的人,就大膽地向朝廷舉薦;只要才德兼備,經過多方詳細考察,確實人品端正、廉潔奉公之人,一律提拔重用。陳為官一生,不徇私情。盡管有過無辜牽連之事,但終於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更顯得他肝膽相照,德高望重。

  康熙皇帝曾召各部大臣舉薦廉官能吏,陳廷敬不僅力薦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這些名重一方賢士高人或入朝為官,或予以重用;而且舉薦了靈壽縣令陸隴其、清苑縣令邵嗣堯。這二人皆當時有名的清官,頗有政聲,名滿一方。康熙皇帝遂將他們提拔為監察御史,后又升為尚書。有人勸誡陳廷敬:這兩個人廉而剛,剛易折,而且都是刺兒頭,心中常有怨氣,说不定將來會怨到你的頭上。陳廷敬則表示,剛直的人,提意見多一些,有什麼不好?我不在乎。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為人為官都非常讚賞,誇他“卿為耆舊,可稱全人”。陳廷敬的為人為官之道由此可見一斑。

  陳廷敬不僅不在乎剛直之人的怨氣,而且他自己一生就以正直聞名。他在出任左都御史之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陳廷敬十分痛恨,便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康熙皇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后“務須返朴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他的建議被康熙皇帝採納,責令都察院制定嚴厲的律法制度,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和改變大清官場的不良風氣起了積極的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初,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陳廷敬於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千,今則僅兌九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说,銷毀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后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絶。”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産銅之地收稅過重,致使銅礦開採寥寥無幾。應當減少稅收,讓百姓也來開採。開採的人多了,銅的産量自然就會增加。隨着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陳廷敬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皇帝很重視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並付諸實行。陳廷敬此舉不僅打擊了不法商人,穩定了金融市場,而且也惠及了民生,受到朝野上下的多方好評。

  陳廷敬在為官主政期間,非常關心國家安危,社稷存亡。當時康熙皇帝力主外征葛爾丹,內平三藩。陳廷敬便在《晉國》一詩中寫道:“晉國強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陳廷敬的故鄉乃是山西陽城,是春秋戰國時晉國的國土。這首詩以回顧昔日晉國的強盛和山川的險要,謳歌晉地人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關心國家安危的同時,陳廷敬還十分關注民間疾苦。他在《桑林午食二首》中寫道:“底柱山前亂石村,十家今有一家存。千岩萬壑人蹤在,正是皇朝賜覆恩。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煙四處飛。行到前村還悵望,五年不見一人歸。”這首詩反映清初戰亂所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的殘酷社會現實。康熙年間,由於經常對外用兵,農民賦役十分沉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他們生活非常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后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豁免錢糧稅收的一些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康熙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步入康乾盛世繁榮的轉折和關鍵時期,究其復興的主要原因,就是既得益於聖君康熙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也得益於康熙皇帝周圍聚集了一批股肱名臣的輔佐。然而,縱觀朝堂之上,許多股肱名臣大都不能善終,而陳廷敬卻是例外。康熙送給陳廷敬八個字的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去世后,康熙又將“午亭山村”匾額賜與他的老家皇城村。由此可見,陳廷敬之所以有如此非同一般的履歷,主要還是受到康熙皇帝的非同一般的信任和寵幸。

  陳廷敬年長康熙皇帝16歲,自康熙皇帝8歲登基始,陳廷敬即侍候康熙讀書,一直到他72歲,善終而退,隱居故土,頤養天年。有人總結了陳廷敬官場成功的“五字訣”:等、穩、忍、狠、隱!可以说,這五個字全面地反映了陳廷敬的一生的為人性格和為官之道。也正是這“五字訣”使陳廷敬成功立業,揚名青史。

  原來,當初陳廷敬進京參加科考之初,由於當時官場黑暗,他一開始並沒有金榜題名,反倒被冤枉入獄,險些喪命。后來得到李振鄴的幫助,才得以出獄。這期間,李振鄴教會陳廷敬一個“等”字,讓他擯棄浮躁,束縛心性,韜光養晦,靜待雄起。這李振鄴后來也成為了陳廷敬的岳父。陳廷敬將這個“等”字牢記在心,並最終抓住表現時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並賜名陳廷敬。就是這一個 “廷”字,不僅讓他光宗耀祖,而且讓他從此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官場人生。

  進入仕途之后,陳廷敬雖然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寵幸,但畢竟初來乍到,官職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漢臣。當時在朝廷之中,滿臣和漢臣是面和心不和,對於剛剛進入官場的陳廷敬來说,他深知這中間的厲害之巨。而隨着顧命大臣索額圖和皇室外戚的明珠權力的加大和擴張,更是出現了結黨營私的現象,産生了聞名天下的“索”黨和“明”黨,索額圖和明珠這兩個滿族大臣權傾一時,貌合神離,勾心鬥角,互相拆台。面對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陳廷敬,他們兩黨當然想將他拉入自己的一邊,而陳廷敬當時還是相當理智和聰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兩不相幫,一心為朝廷社稷才是正道。據此,他採取了中立的態度,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求穩才是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隱”讓他避免了身陷黨爭的漩渦之中。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初,與陳廷敬有姻親關係的湖廣巡撫張釺因貪污受賄而被罷官逮捕,下獄治罪。經過審訊,張釺承認了自己的各種貪瀆劣跡,同時還謊稱陳廷敬、徐乾學、高士奇等人曾接受過賄賂。康熙皇帝不想大起波瀾,命辦案官員稱已經審清結案,勿令滋蔓牽連。盡管如此,陳廷敬清正廉明的官聲大受影響。他上疏表示自己清白,乞請允准回籍。康熙皇帝命其原官解任,留京負責修書事宜。於是,陳廷敬開始了長達兩年“隱忍”的生活。

  兩年后,陳廷敬又被起用,再任左都御史,同年七月,升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初,充任會試正考官。當年四月,拜相入閣,被任命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同時還兼任經筵講官,為康熙皇帝講學。

  康熙帝重新錄用陳廷敬,使陳廷敬內心感慨萬分。他知道這次復出,必將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擊。現在的明珠權傾朝野,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而陳廷敬在這個時候恰恰正確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覺到皇帝對明珠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寵幸,更是要找個機會懲治一下明珠。那麼,陳廷敬是怎麼察覺到皇上心思的呢?

  有一次,康熙皇帝召陳廷敬君前奏對。陳廷敬奏對之中,隨口说出“明相國”三個字,不料康熙勃然大怒地说道,大清從未設過什麼相國,何來的“明相國”?從這一句話中,陳廷敬察覺到了康熙皇帝的心思。他認為,反攻的時機成熟了。隨后,他搜集證據,利用康熙皇帝檢閲海軍的一次機會,參劾了明珠和索額圖弄權誤國之罪。結果明珠削職罷相,索額圖身陷囹圄。陳廷敬不失時機的參劾,不僅保全了自己,更是幫助朝廷消除了朝廷之中多年難以清除的明珠和索額圖的兩黨之爭。關鍵時刻,一向穩重的陳廷敬痛下“恨”手,一舉掃除了朝廷最為危險的隱患。

  陳廷敬一生編著有多種書籍着作,當然最有影響的力作還是《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命張玉書、陳廷敬領導編纂一部大型字典。沒想到工作剛展開,張玉書即因病去世,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陳廷敬便擔起了總纂官之職。為了盡快完成任務,他上疏出榜招才,聰穎使這種精選出三十多人,組成一支強大的編輯班子。陳廷敬內舉不避親,將他的兒子陳壯履也選入其中。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浩如煙海,而編修字書是一項神聖而又十分浩大的工程,陳廷敬深感責任重大。但他不顧年老體弱,一頭扎進去,每天不離書局,手不離紙筆,一絲不苟,廢寢忘食地工作着。他對兒子说:“人生在世,總要給后人留下點東西,修書立著就是很好的禮物,你年紀輕輕,以后路還很長,應當有所建樹”。父子倆人經常對坐青燈,兒書父批,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父子同室修書,一時在朝野上下傳為美談。

   就這樣,經過六年的嘔心瀝血地辛勤努力,中國古代收字修辭最為豐富大型字書終於問世。康熙皇帝稱讚這部書“善兼具美”,即以自己的年號親筆題寫了書名,這部書后來成為舉世聞名的《康熙字典》。陳廷敬負責編纂《康熙字典》不僅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自己的一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權傾一時的明珠被削職罷相的精彩劇照。

  近日,一篇題為《王岐山臉譜》的新聞報導被網絡廣泛轉載,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還有《大清相國》一書。不少網站將《王岐山臉譜》中“王岐山薦書”環節提煉出來重點推介,這其中就包括《大清相國》一書。那麼,《大清相國》究竟是一本是書?書中描寫的主人公是誰?作為中央紀委書記的王岐山為什麼向各級官員推薦學習這部書中所描寫的這位大清朝的相國?

  據有關資料表明,《大清相國》是一部反映清朝康熙年間官場鬥爭的長篇歷史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清廷大臣群相,反映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三百多年前波詭浪譎的官場風雲。

  縱觀有清一朝,名臣難以計數,尤其是康熙年間更是名臣輩出。然而宦海風高浪急,沉浮難以預料。權傾天下的明珠被削職罷相,顧命大臣鰲拜、索額圖相繼身陷囹圄,高居相位的徐乾學去官之后鬱鬱早逝,倍享尊榮的高士奇卻被斥退回藉。滿朝名臣大吏少有善終,只有陳廷敬卻馳騁官場五十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加封左都御史,最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那麼,陳廷敬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以致一生能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呢?

  说起陳廷敬,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山西陽城的“皇城相府”可能知道的人就太多了。其實,“皇城相府”就是陳廷敬在家鄉的府第。“皇城相府”之所以有如此的規模,是因為陳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在明清兩朝,陳氏家族一共出現了四十一位貢生、十九位舉人,並有九人高中進士、六人入仕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的評價,而乾隆皇帝也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陳廷敬13歲時候便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學堂。順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又赴并州,即今日太原,會試得中舉人。到了順治十五年,20歲的陳敬參加科舉高中進士及第,因為同科有兩個名叫陳敬的進士,順治皇帝便為陽城的陳敬賜名為陳廷敬,這便是陳廷敬后來縱橫官場五十年的起點。藉著順治皇帝的金口玉言,陳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在踏上大清官場那一刻起,便開始全面展示他的為人做官理政之道。

  陳廷敬一生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高度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之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在刑部尚書任上時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絶請托,禁饋遺。”陳廷敬出自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素習儒風,特別注重個人修養。他胸懷寬廣,公道正派,且口風極嚴。官居相位,不端架子,與周圍的同僚都相處得很好。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周圍有才能出衆者,他均極力舉薦。

  陳廷敬深深懂得,國之興衰,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使用十分重要。為此,舉賢薦能成了他為官理政的第一要務。他只要發現有才幹的人,就大膽地向朝廷舉薦;只要才德兼備,經過多方詳細考察,確實人品端正、廉潔奉公之人,一律提拔重用。陳為官一生,不徇私情。盡管有過無辜牽連之事,但終於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更顯得他肝膽相照,德高望重。

  康熙皇帝曾召各部大臣舉薦廉官能吏,陳廷敬不僅力薦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這些名重一方賢士高人或入朝為官,或予以重用;而且舉薦了靈壽縣令陸隴其、清苑縣令邵嗣堯。這二人皆當時有名的清官,頗有政聲,名滿一方。康熙皇帝遂將他們提拔為監察御史,后又升為尚書。有人勸誡陳廷敬:這兩個人廉而剛,剛易折,而且都是刺兒頭,心中常有怨氣,说不定將來會怨到你的頭上。陳廷敬則表示,剛直的人,提意見多一些,有什麼不好?我不在乎。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為人為官都非常讚賞,誇他“卿為耆舊,可稱全人”。陳廷敬的為人為官之道由此可見一斑。

  陳廷敬不僅不在乎剛直之人的怨氣,而且他自己一生就以正直聞名。他在出任左都御史之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陳廷敬十分痛恨,便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康熙皇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后“務須返朴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他的建議被康熙皇帝採納,責令都察院制定嚴厲的律法制度,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和改變大清官場的不良風氣起了積極的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初,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陳廷敬於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千,今則僅兌九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说,銷毀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后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絶。”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産銅之地收稅過重,致使銅礦開採寥寥無幾。應當減少稅收,讓百姓也來開採。開採的人多了,銅的産量自然就會增加。隨着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陳廷敬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皇帝很重視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並付諸實行。陳廷敬此舉不僅打擊了不法商人,穩定了金融市場,而且也惠及了民生,受到朝野上下的多方好評。

  陳廷敬在為官主政期間,非常關心國家安危,社稷存亡。當時康熙皇帝力主外征葛爾丹,內平三藩。陳廷敬便在《晉國》一詩中寫道:“晉國強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陳廷敬的故鄉乃是山西陽城,是春秋戰國時晉國的國土。這首詩以回顧昔日晉國的強盛和山川的險要,謳歌晉地人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關心國家安危的同時,陳廷敬還十分關注民間疾苦。他在《桑林午食二首》中寫道:“底柱山前亂石村,十家今有一家存。千岩萬壑人蹤在,正是皇朝賜覆恩。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煙四處飛。行到前村還悵望,五年不見一人歸。”這首詩反映清初戰亂所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的殘酷社會現實。康熙年間,由於經常對外用兵,農民賦役十分沉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他們生活非常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后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豁免錢糧稅收的一些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康熙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步入康乾盛世繁榮的轉折和關鍵時期,究其復興的主要原因,就是既得益於聖君康熙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也得益於康熙皇帝周圍聚集了一批股肱名臣的輔佐。然而,縱觀朝堂之上,許多股肱名臣大都不能善終,而陳廷敬卻是例外。康熙送給陳廷敬八個字的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去世后,康熙又將“午亭山村”匾額賜與他的老家皇城村。由此可見,陳廷敬之所以有如此非同一般的履歷,主要還是受到康熙皇帝的非同一般的信任和寵幸。

  陳廷敬年長康熙皇帝16歲,自康熙皇帝8歲登基始,陳廷敬即侍候康熙讀書,一直到他72歲,善終而退,隱居故土,頤養天年。有人總結了陳廷敬官場成功的“五字訣”:等、穩、忍、狠、隱!可以说,這五個字全面地反映了陳廷敬的一生的為人性格和為官之道。也正是這“五字訣”使陳廷敬成功立業,揚名青史。

  原來,當初陳廷敬進京參加科考之初,由於當時官場黑暗,他一開始並沒有金榜題名,反倒被冤枉入獄,險些喪命。后來得到李振鄴的幫助,才得以出獄。這期間,李振鄴教會陳廷敬一個“等”字,讓他擯棄浮躁,束縛心性,韜光養晦,靜待雄起。這李振鄴后來也成為了陳廷敬的岳父。陳廷敬將這個“等”字牢記在心,並最終抓住表現時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並賜名陳廷敬。就是這一個 “廷”字,不僅讓他光宗耀祖,而且讓他從此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官場人生。

  進入仕途之后,陳廷敬雖然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寵幸,但畢竟初來乍到,官職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漢臣。當時在朝廷之中,滿臣和漢臣是面和心不和,對於剛剛進入官場的陳廷敬來说,他深知這中間的厲害之巨。而隨着顧命大臣索額圖和皇室外戚的明珠權力的加大和擴張,更是出現了結黨營私的現象,産生了聞名天下的“索”黨和“明”黨,索額圖和明珠這兩個滿族大臣權傾一時,貌合神離,勾心鬥角,互相拆台。面對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陳廷敬,他們兩黨當然想將他拉入自己的一邊,而陳廷敬當時還是相當理智和聰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兩不相幫,一心為朝廷社稷才是正道。據此,他採取了中立的態度,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求穩才是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隱”讓他避免了身陷黨爭的漩渦之中。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初,與陳廷敬有姻親關係的湖廣巡撫張釺因貪污受賄而被罷官逮捕,下獄治罪。經過審訊,張釺承認了自己的各種貪瀆劣跡,同時還謊稱陳廷敬、徐乾學、高士奇等人曾接受過賄賂。康熙皇帝不想大起波瀾,命辦案官員稱已經審清結案,勿令滋蔓牽連。盡管如此,陳廷敬清正廉明的官聲大受影響。他上疏表示自己清白,乞請允准回籍。康熙皇帝命其原官解任,留京負責修書事宜。於是,陳廷敬開始了長達兩年“隱忍”的生活。

  兩年后,陳廷敬又被起用,再任左都御史,同年七月,升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初,充任會試正考官。當年四月,拜相入閣,被任命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同時還兼任經筵講官,為康熙皇帝講學。

  康熙帝重新錄用陳廷敬,使陳廷敬內心感慨萬分。他知道這次復出,必將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擊。現在的明珠權傾朝野,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而陳廷敬在這個時候恰恰正確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覺到皇帝對明珠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寵幸,更是要找個機會懲治一下明珠。那麼,陳廷敬是怎麼察覺到皇上心思的呢?

  有一次,康熙皇帝召陳廷敬君前奏對。陳廷敬奏對之中,隨口说出“明相國”三個字,不料康熙勃然大怒地说道,大清從未設過什麼相國,何來的“明相國”?從這一句話中,陳廷敬察覺到了康熙皇帝的心思。他認為,反攻的時機成熟了。隨后,他搜集證據,利用康熙皇帝檢閲海軍的一次機會,參劾了明珠和索額圖弄權誤國之罪。結果明珠削職罷相,索額圖身陷囹圄。陳廷敬不失時機的參劾,不僅保全了自己,更是幫助朝廷消除了朝廷之中多年難以清除的明珠和索額圖的兩黨之爭。關鍵時刻,一向穩重的陳廷敬痛下“恨”手,一舉掃除了朝廷最為危險的隱患。

  陳廷敬一生編著有多種書籍着作,當然最有影響的力作還是《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命張玉書、陳廷敬領導編纂一部大型字典。沒想到工作剛展開,張玉書即因病去世,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陳廷敬便擔起了總纂官之職。為了盡快完成任務,他上疏出榜招才,聰穎使這種精選出三十多人,組成一支強大的編輯班子。陳廷敬內舉不避親,將他的兒子陳壯履也選入其中。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浩如煙海,而編修字書是一項神聖而又十分浩大的工程,陳廷敬深感責任重大。但他不顧年老體弱,一頭扎進去,每天不離書局,手不離紙筆,一絲不苟,廢寢忘食地工作着。他對兒子说:“人生在世,總要給后人留下點東西,修書立著就是很好的禮物,你年紀輕輕,以后路還很長,應當有所建樹”。父子倆人經常對坐青燈,兒書父批,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父子同室修書,一時在朝野上下傳為美談。

   就這樣,經過六年的嘔心瀝血地辛勤努力,中國古代收字修辭最為豐富大型字書終於問世。康熙皇帝稱讚這部書“善兼具美”,即以自己的年號親筆題寫了書名,這部書后來成為舉世聞名的《康熙字典》。陳廷敬負責編纂《康熙字典》不僅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自己的一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網絡轉載)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101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