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大陸與印度聯手標下敘利亞代爾祖爾油田,但2011年敘利亞陷入動盪,中印慘賠;不料禍不單行,這座油田現在落入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手中,成為美國為首的盟國空中打擊目標。
這也讓大陸與印度反思,企業對外投資時,不僅要考慮利潤,還必須關注研究政局動向,對政局變動做出必要前瞻。
環球時報今天報導,2005年9月,加拿大石油公司出於對敘利亞政治風險的考慮,決定出售代爾祖爾油田38%的股份,中國石油和印度石油公司聯手競標,這也是中印兩個亞洲能源消費巨頭,在海外首次就油田展開合作。
之後,中國石油還於2008年與敘利亞石油公司簽署了改造代爾祖爾煉油廠的協定。2010年4月,中國石油與敘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新的提高煉油廠生產的協議。
然而,敘利亞內戰2011年爆發,中印石油公司損失慘重。當年9月,歐盟委員會開始對敘利亞石油禁運制裁,直接影響敘利亞約45億美元的原油出口,使敘利亞原油產量從每天38萬桶降至不足24萬桶。
中國石油敘利亞分公司總經理蒲海洋當時表示,被迫壓產之後,公司2個月就損失7000萬美元,敘利亞還因缺乏外匯收入欠中國石油一大筆款。相比其他西方能源公司,中國石油在敘利亞的作業產量名列前茅,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最大。
更糟的是,2013年4月開始,代爾祖爾油田完全落入伊斯蘭國武裝手裡,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Videsh)、中國石油和其他國家聯合投資的當地油田,所有開採和生產活動中斷。
報導說,敘利亞政局的發展是海外投資複雜性的最好例子。中印與敘利亞政府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但敘利亞也沒能力保證外國投資的安全,這更需要企業投資時時刻刻研究政局動向,對政局變動做出必要前瞻。
此外,報導引述印度塔克希拉研究所學者塔比爾‧唐內賈表示,政府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或者多邊協議,也應在內容體現如何防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