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什麼人生經歷,感動無數美國青年學子?──《子夜行》
2011/07/17 19:03:24瀏覽122|回應0|推薦0

是什麼故事讓麥可.傑克森生前計畫改編成電影?是什麼人生經歷感動無數美國青年學子?
  《子夜行》是一部小說形式的自傳,講述的是作者白簡寧於八歲至十一歲,因家庭極度貧窮,單親媽媽無力扶養,而數度進出收容所及寄養家庭的遭遇,儘管他是書中主角,卻象徵無數同樣孤苦的孩童。

不同背景的孩子因同樣悲慘的命運而相遇。他遇過孤兒馬可,他自稱收容所的「終身犯」,拒絕與人做朋友,因為任何孩子隨時可能因回家、被收養、或轉往另一個收容所而離開;他亦認識了母親再嫁的蝶西,深信自己被繼父討厭才被送來收容所。每一個孩子,無論待在收容所的時間長短,皆飽受身體精神的折磨,備嘗人世滄桑的苦難。他們有的逃亡流浪,有的掙扎求存,要被迫自立,還要戰勝孤獨。事實上,《子夜行》自1984年出版至今,始終代表著一個社會中,家庭、教育、校園問題的縮影。


  不過,正因為本書小主人翁從未真正感受過關懷、支持與希望,讓我們體會到他在追尋親情、友情,和他在絕望與哀傷中表現出的愛與勇氣,似乎是與生俱來,從而看見人性的光輝。


  在美國,有多所中學將《子夜行》列為指定閱讀書單,作者白簡寧也經常應邀到中學演講,廣受學生歡迎。在社群網站Facebook上很容易就能找到以Jennings Michael Burch為名的粉絲團,幾乎每天都有學生留言版上表達他們的感動及感謝之情,亦盼望作者親臨學校演講。

作者在述說幼時遭受長輩及同儕欺凌的經驗時,也同時教導學生在面對校園霸凌時的態度,許多人認為《子夜行》的故事能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很多潛藏在同儕中的暴力可能因此消失。

正如同因本書獲頒「中華民國文協會文學翻譯獎」的譯者汪班所說:「《子夜行》的感染力,既不會因地域不同而減弱,也不會隨時光流轉而消逝,他們的問題會久久受到中國讀者的同情與關注。」

文/Andrea
 


一個讓人痛徹心扉卻又滿懷愛與希望的真實故事。
  一個陰雨的天氣,母親抓著白簡寧的手直往收容所,說了句「我馬上就回來!」便含淚離去,從此他便逃脫不了流轉於收容所及寄養家庭的命運。
  一個來自破碎家庭、居無定所、受不到正規教育的幼童,要如何捍衛人性中脆弱的真、善、美?

  本書是作者白簡寧自述八歲到十一歲的日子。他來自單親家庭,由於家境極度貧窮,母親多病,無法照顧他兄弟六人,致使他數度進出收容所及養父母家,飽受身體精神的折磨,備嘗人世滄桑的苦難。然而,本書的小主人翁追尋親情、友情,和他在絕望與哀傷中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本能裡,卻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愛與勇氣。整部故事亦是一個社會中,家庭、教育、校園問題的縮影。
  《子夜行》出版至今仍長踞分類暢銷榜上,美國多所中學長期列為課外書單,並深受學生喜愛。作者目前到處受邀至各中學演講,從小飽受欺凌的經驗讓他格外重視校園霸凌問題。又一九八五年出版期間,正值美國人民對兒童福利及領養機構發展關注的時期,本書一方面便揭露了寄養家庭及收容所不當管教孩童的事實。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rs&aid=543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