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关于哈佛問學 关于张凤
2007/01/13 02:03:00瀏覽815|回應0|推薦11

關于哈佛問學 關于張鳳

 

                  楊巧君2005 6, 3

張鳳的哈佛系列:《哈佛問學錄》《哈佛采微》、《哈佛心影錄》《哈佛緣》、《哈佛哈佛》更早領先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全面而清新的哈佛。“綠草如茵的河岸上,已經有不少人或坐或躺,他們也把帶來的小毯鋪上,享受起來。康橋是著名的大學城,它雖沒有對岸波士頓喧囂突兀的大廈,也沒有山高水深的景致,但是臨界蜿蜒的查爾斯河,實在就是在這學術天地之中畫龍點睛的一筆。河水涼涼地流過,河岸上的樺樹、楓樹、柳樹枝葉都還青嫩,蓊郁氤氳,綠茸茸的像綠煙、綠云”

哈佛系列的題材可謂是相當廣泛,從哈佛百年簡史如何入校談到學者的夢土,從心靈的河流寫到哈佛的華裔名家,抒寫天地的寬闊和靈性的自由可見一斑,作者不僅僅只是拘泥于對鄉土的眷戀,而是在极其縱橫深入的領域表達自己獨特的認知世界,并且以細膩的文筆、靈巧的心思勾畫了華裔著名學者的家世背景、求學經歷、學術成就及家庭生活,濃墨重彩地闡述了他們的治學風格及學術見解,成就了第一部北美華裔學術人物合傳——《哈佛心影錄》。

雖為學者立傳,古已有之。早期的《史記》、《世說新語》皆是為人述傳的佳作。但在政治經貿風云人物倍受推崇的當代,對于學院里書生所崇敬的學術人物卻無人為之作傳實乃憾事。有感于此,《哈佛心影錄》呼之欲出。“我能在哈佛寫書,是靠天時地利人和。”張鳳一直謙虛地這樣說。隨著先生黃紹光博士由康乃爾大學至哈佛主持舉世聞名的核磁共振實驗室,“我也就嫁雞隨雞,夫唱婦隨跟著來到了哈佛”。走進爬滿長春藤的校園,任職于哈佛燕京圖書館,在劍橋這樣的學術重鎮,有机緣接触到了當代最著名的史哲大師,耳濡目染這些學術大家的聲情言貌,受教于他們深厚的內涵和智慧,張鳳始終以史料傳記的研究保存為己任,并以自己扎實的研究和辛勤的著述為他們樹碑立傳,描繪了一幅海外華人潛心學術、不懈奮斗、自強不息的動人圖景。其寫作的報導文學傳記、思想史被評為“北美第一部華人‘學術因緣’的傳述為承《史記》的余緒為‘文化中國’招魂為論介研究華裔學者專精思想最具原創性的合傳思想史達到深層次額藝術概況和時代本質的揭示,以永恒的真誠嚴謹且生動呈現,將諸位如日中天一時之選的社會精英風貌動人顯影,為近年來少有。”

2005 6, 3對于哈佛,我知之甚少。從《哈佛女孩劉亦婷》到《哈佛男孩張肇牧》,哈佛之風似有愈演愈烈之勢,然這些僅僅是關于留學哈佛的點滴經驗,它至多被認為是敲開哈佛大門的試金石。哈佛,這座名聞遐邇的學術圣殿,令全球學子熱切向往的名牌學府,她以其悠久的歷史、崇高的聲望、驕人的教學業績、出色的科研成果,為舉世仰慕。美利堅的天空因為有了哈佛這顆鑽石的點綴而更加耀眼。作為美國常春藤八大名校的龍頭老大,哈佛吸引了全球眾多著名學者,而學者們也以自己的智慧与卓越成就輝映了哈佛愈加蔚藍的天空。 張鳳讓我們陶醉于芳草如茵、古典建筑環繞的哈佛校園的同時,更是對哈佛里那些出類拔萃的教授學者們,油然地涌起敬佩之情。

見到張鳳女士全是因為一次得天獨厚的“偶然“。因了紹興是文學巨匠魯迅的故鄉,因了浙江平湖是張鳳女士的祖籍,張鳳在浙江紹興一所名不經傳的大學里作了“哈佛百年華文文學之開端”的講座,回顧了近百年來華人學者在哈佛研學術的篳路藍縷之功。也因了哈佛的光環,能容納三百來人大的報告廳被擠得水泄不通。烏黑蓬松的卷發,散落于單薄瘦削的肩上,張鳳在其先生黃紹光的伴同下姍姍而來。穿越時光的隧道,三四十年代海外女作家的窈窕風姿隱隱可現。然張鳳身上絲毫不見張愛玲般的孤傲和落寞,而是帶著中國傳統女性的謙和大度,亦有知識女性的溫文爾雅。盡管西式的打扮更多的讓外人意識到這是一位美籍華人作家,但是身在海外的張鳳儒家熏陶依然,漂泊之心依然。

自小在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隨父母顛沛流离,遂自感“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只要住得稍長一點儿之地,處處感覺那是鄉里,頗能重新定位,然這种自小養成四海為家的感覺,分析起來正是深層的漂流感情在作祟,依然無逃于如影隨形的鄉愁”鄉愁宛如風箏的絲線牢牢地撰住著這個海外華文作家的靈魂。孩提時代隨父由大陸移居而生在台灣,成年后又留學深造由台灣至美國。雖歷盡意識形態几度轉化,在中西文化沖撞的思考中,自小受教的中國傳統思想卻未丟棄,而是深深注入了骨髓。母親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張鳳長久親力侍病為母親漱洗,照料其便溺起居。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不道自明。(自小在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隨父母顛沛流离。。。孩提時代隨父由大陸移居而生在台灣。。。我完全不認識這位教授學者﹐這幾句話﹐只有生在台灣是正確的﹐我們在父母和政府蔭敝之下﹐全然不算

戰亂下的兒女。)

正如陳瑞琳所言:文學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靈魂的地方就會發芽、生長、結果,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戰的土壤,文學則更頑強地為歷史与現實留下一叢叢鮮活迷人的奇葩。當然,北美華文文學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盎然生机离不開的還是張鳳等海外華人自身的不懈努力。

雖遠离鄉土,卻把故鄉的一切盡可能轉化系在心上。魂牽夢縈的系念,讓她堅定了使用母語文字的方向。小而言之教育子女學習中文,自身堅持選擇多用不夾外文的華文寫作;大而言之積极地做傳播文化的使者。憑著天時地利人和,張鳳在哈佛主持組織了上百場文學研討會,交游甚廣,是紐英倫文化复興委員會委員,北美康州華社科技人文交流會人文組召集人之一;同時是哈佛中國文化研討會、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劍橋新語社等社團聯絡人之一,曾任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董事,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首任召集人,紐英倫中華專業人員協會人文組召集人及副會長,紐英倫師大校友會會長,《女性人》雜志編輯委員等職。近年來奔波于兩岸三地應邀往各作協和名校演講,為推廣中國文化作著一己的努力。正是張鳳等在海外華人圈中作出的文化功德,使得非主流的中華文化也能夠在美國有了一席互相交流之地。

 

張鳳,生于台北近郊淡水,祖籍浙江平湖,獲得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士及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歷史碩士。曾人歷史文化和中文教師,

1982年由康乃爾大學遷居哈佛大學,現任職于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編目組,并在哈佛研究當代文化、文學歷史、人物思想。小說散文數十篇,刊登于海內外報刊;著有《哈佛心影錄》(傳記思想史報導文學)、《哈佛哈佛》(散文)、《哈佛采微》、《哈佛哈佛》等書。散文集曾入選陝西人民出版社“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選集”,及“世界華人學者散文大系”,并由河南的大象出版社出版。其創作具有濃厚的知性和歷史感,富于熱情感性,關怀廣大,尊重弱勢,恬淡中吐露性靈心聲,方家贊頌其“寫作用語有分寸,筆鋒常帶感情”,是一位有眼力、有責任心的作家。多年來在歷史于文學的交叉地帶辛勤耕耘,表現出一位獨具慧眼作家的a魄和創見。杨巧君 ,  大學教授﹐浙江紹興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gphong&aid=64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