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20 22:00:10瀏覽1819|回應0|推薦22 | |
推薦 2022 李喬文學、文化與族群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 清華大學 台文所 主辦 因應近日疫情升溫,本研討會改為全面線上舉行
2022李喬文學、文化與族群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線上會議)📶 5月20日-21日(週五、週六) 上午9時 👩🏻🏫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詳細資訊 兩天直播連結: 2022年5月20日:https://youtu.be/_flXRWysvwA 2022年5月21日:https://youtu.be/U-Pn6K-ID5A
(一)專題演講人:
三木直大(廣島大學名譽教授, 原廣島大學総合科學研究科文明科學部門教授)
(二)會議主持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陳益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 陳貴賢(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退教授) 彭瑞金(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榮退教授) 廖振富(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榮退教授)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三)引言人:
王惠珍(專題演講引言人∣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淇瀁(作家現身引言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名譽教授) 石婉舜(演劇表演引言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四)發表人:
王威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申惠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余昭玟(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李舒中(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明田川聰士(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言語文化學科專任講師) 林姵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唐毓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教授) 孫湊然(韓國國立木浦大學 中國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高鈺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科技部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許素蘭(文學評論者)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惠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龍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陸敬思(Professor of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黃儀冠(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楊傑銘(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淑芳(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劉亮延(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劉慧真(策展人/自由撰稿者/台灣李喬文學協會理事) 蔡造珉(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蔣淑貞(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詩雲(致理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五)特約討論人:
丁威仁(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鈺婷(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林淑貞(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洪淑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祝平次(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翁聖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盛 鎧(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 許俊雅(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文車(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所長) 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 黃惠禎(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詹閔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柳書琴(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蔡振念(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賴松輝(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戴華萱(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簡義明(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魏貽君(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六)座談會與會學者:
主持人: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退教授) 與談人: 江寶釵(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貴海(知名詩人醫生、文學評論者) 鄭邦鎮(臺灣文學館首任館長) 楊富閔(新世代知名作家) *** *** 李喬(1934-)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不僅是備受肯定的「經典」 ,多部作品經由外譯傳播,在國際文化場域中,亦極具代表性 與影響力。自1959年發表首篇作品〈酒徒的自述〉伊始, 創作斐然而多元,迄今總計約有二十部長篇小說、二百多篇 短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長篇敘事詩和散文等創作,並 兼有電視電影劇本等影像文學。在文學之外,有「台灣文化 長工」之稱的李喬,亦有文學文化、歷史思想與客閩原漢族群 評論等作,在台灣文學作家群中,可謂獨樹一格。 一生獲獎無數的李喬,自1968年榮獲「第三屆台灣文學獎」, 2006年再獲頒「國家文藝獎」,陸續並獲得許多獎項,2019年 復又榮獲第38屆「行政院文化獎」。李喬作品在國際上已有 各種外文翻譯,名作《藍彩霞的春天》之前已有英譯, 2018年 則首度以中西文雙語譯本於西班牙發表上市。凡此殊榮與獎項, 雖是錦上添花,卻昭顯李喬文學在國際性的社會文化場域及 台灣文學史上,「持續」著他的影響力與展示性。我們或許可 借用「千面李喬」此一形容語彙,來概括其文學作品、創作 理論、文化與族群論述的豐富面向。 李喬身為客籍作家,長期投入客家文化推廣運動,然而源於 個人生命歷程中的特殊經驗與體認,使其作品或論述中的 「族群性」內涵,迥非只是台灣社會刻板化族群分類與界線 的複製或延伸,反而能以更細膩的社會觀察、族群文化省思 以及宗教哲理,引領邁向多元族群融合的超越之境。 李喬在文學作品、文化與族群論述中,皆具有跨越個人與 集體,連綴內在與外在,兼攝反思與超越的特色,充分表顯 作家所融匯的創作、思辯與實踐的合一。所謂「李喬學」 研究,大致即可以「文學」、「文化」、「族群」論述, 作為重要脈絡檢索的三個關鍵詞。 (二)會議目的 李喬六十年來的創作,始終懸繫於銘刻台灣人特質、土地與 血脈的故事,並以此結合自身的生命歷程、學思背景、文學 因緣、歷史意識、文化信念、存有哲學和宗教信仰等,組構成 豐富多姿的「李喬學風景」。 有鑑於前兩次以李喬為主議題的研討會(2007、2016年),距 今已隔數年,而在此期間,八十歲後的李喬迭有新作出版,如 2016年出版散文集《草木恩情》;2017年則有長篇小說《亞洲物語》、散文集《游行飛三友記》;2018年發表長篇小說《生命劇場》;再加上2019年付梓成書,可歸為個人概念思想集之《思想 想法 留言》等五種新著。 除了豐沛的新作出版外,2018年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案,「臺灣李喬文學協會」承辦「客籍文學家李喬口述歷史訪談計畫」,以及2021年同樣由客委會籌劃,李喬文學協會承辦《李喬全集》巨帙之編輯與出版工作等。凡此臺灣學界盛事,皆有助於建構更整全、豐富與更具開拓性意義的「李喬世界」及「李喬文本風景」。 (三)會議主題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謹訂於 2022年5月20-21日(五-六),假國立清華大學第二綜合大樓8樓會議廳舉辦「2022李喬文學、文化與族群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會議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並重,透過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及座談論題,研擬會議的七大主題: 一、李喬學研究的國際傳播視域 二、李喬作品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三、李喬的文化關懷與歷史意識 四、李喬文學新形式及影劇跨域 五、李喬生命存有觀和宗教意識 六、李喬多元族群書寫的破與立 七、李喬的理論展演及反抗哲學 本會議邀請日本、加拿大、韓國、香港等國際學者,以及國內學者專家的共同與會,增廓豐沛而多元的「李喬學」方法論與研究視域,無論對國內學界或國際學術研究而言,當極具意義。 |
|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