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24 12:57:11瀏覽1886|回應23|推薦95 | |
過年的況味 張鳳 登上美國世界日報部落格首頁
煙雲過眼就這樣幾千個日子已然逝去﹐又過了 個「中國年」。
「過陽曆年﹐陰曆年…﹐怎麼到了美國﹐叫過 中國年呢﹖」才意識到這是遠離鄉關了…。
回首時光﹐忽憶留學成家﹐走入四季分明的密西根 ﹐秋水瞬息寒凍﹐幾乎奢侈地遍野滿敷盈尺白雪﹐可 仰躺下去搧手搧腳畫個天使…。但是坐在溫暖如春﹐ 燈火暈染的宿舍小屋中﹐捧書凝望簷邊一排排的晶亮 冰柱﹐唯淒淒茫茫翹首盼望故鄉的年訊﹐來慰藉獨自 顧影又行色忽忽的遊子。
幾番文化衝擊﹐度完了萬聖節﹑感恩節﹐跟著耶誕 和新年﹐除開親朋舊友訪敘﹐下課回來買菜開車的是 我們兩個﹐除夕春節同炊共食的也是我們兩個﹐雖然 擀皮和餡, 包了餃子﹐外加清蒸魚酸甜肉﹐有長生果~ 幾盤花生﹐還買到茨菰~「有底莊」啦﹐「元寶」啦… ﹐依然抑遏不住「冬夜夢金陵」。在家書中每回寫﹕ 「常做夢回家﹐像我這類人﹐在國外待到老﹐也會 思我故鄉…」還杞人憂天似的擔心當時影子都還不見 的兒女,會不讀中國書﹐不寫中國字﹐執意要返國。
在不一定是大年夜的陽曆週末﹐也會有中國同學會﹐ 要女同學太太們燒了拿手菜去義賣過年﹐翌年我也因 農場減價﹐買下滿車後行李箱的大白菜凍著﹐曾燒了 三鍋開陽白菜為同學會籌錢﹐參加的華洋友人也不少 ﹐緣於那時校園中思想的不開放﹐頂愛自由的我們並 不大熱衷。
拿學位後﹐台北暫時不去﹐而往旖色佳, 接近雪帶 山中的康乃爾大學就任﹐當時我倆都未及卅歲﹐幸得 先進十多家乃爾大學教授的愛護邀約﹐每月聚餐輪流 到各家宅邸飲宴談聚, 有顏東茂, 劉富文,顧慰華,王國 經,季聲國,任代光…徐綽, 王平雷, 黃俊宗,陳河田,朱知 章,湯仲良, 陸大章等位伉儷…松濤陣陣之中﹐雲蒸霞蔚 的琵琶湖與克柔嘉湖﹐總是飄放著令人驚喜感念的 友誼馨香。
四年後, 應哈佛大學熱烈相邀, 跳槽移帳過來﹐在 許多場合﹐都會與文理學院和MIT等學界前輩歡聚。 趙元任先生的長女公子如蘭教授,夫婿卞學鐄教授 同陸惠風教授, 後由我幫忙聯絡,每月召開的「劍橋 新語」﹐杜維明教授時有「哈佛儒学研討會」﹐張 光直教授常在中午舉辦「考古人類學座談」﹐李歐 梵教授約我們創立定在午間… 直到現在與王德威教授 合辦午後的「中國文化工作坊」…這些學思集會﹐ 有幾個我也協助主持﹐大部份是類同哈佛學術課程 。所以三十多年來不管過年不過年,我自然是受益 良多, 更與他們親如家人﹐時相往還, 這些對我 鼎力 支持的師友, 漸有搬遠或生命消逝, 訣別甚難, 至為悲傷!
猶記得也會攜兒帶女的互會在足球場或音樂會… 。聚餐總是最多的﹐哈佛文理學院的學者夫妻都會 為文藝名家的來訪﹐親自下庖廚﹐常吃到東家的燻 雞﹐西家的烤鴨﹐日常的節目頻繁﹐每到春節,各 家反而分別忙著與親友及外邊的社團過年去了。
信守每年都與我倆曾被推舉, 義務服務過的僑團朋友 ,一齊賀歲﹐這個在郊區已經成立近六十年的大波士頓 區中華文化協會,也有藝文小集,合唱﹐太極...等活動,GBCCA 文協慣在酒店辦場富麗堂皇的餐宴舞會﹔還因寧和遠, 揚兒, 兒女都在文協創辦的中文學校念過 ﹐我作老師也教過﹐與兒女學生的團拜別具深意﹐另項 更重要的使命﹐是那些年我總在過年當天﹐捧上清供著 水仙的青花瓷盆去赴約﹐為兒女的衛斯理小學示範炸 春卷﹑元寶﹐並教試做﹐試用筷子親嚐﹔講年獸的故事 寫春聯﹐玩爆竹﹐吃年菜﹐教吉祥話如「清吉平安」﹑ 「年年有餘」﹐臨別還發給每人紅包討吉利﹐ 讓兒女以中國文化為榮。
年月積累, 兒女相繼離巢, 伏首案櫝勞形不宜過久, 身體急需鍛煉, 又到文協每週週四夜晚練太極拳. 太極劍,八 段錦…為師的吳學姐喬遷見重請另一半帶領, 幾年來我們十多 家人平日親和互助, 常有聚餐健行旅遊, 馬年除夕週四就 決定包餃子團聚, 於是在幹練的蘇班長組織之下, 採買皮子 菜肉拌餡 , 雞鴨魚肉, 並領導親自和麵一團, 我等三人 操桿擀皮一部分, 再由太太們一齊下海包成餃子, 另 搭配張家發麵蔥油餅; 尹黃兩家鹽水花生毛荳; 高家臘肉 滷菜年糕,蔡家圓仔甜湯…湯先生攝影...大夥兒湯足餐飽, 先生就在餐桌佈置成典雅長方矩陣之中, 分派紅包利是, 雪中帶暖意,全體喜勁均沾, 馬上年興酣美, 歡暢而歸!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