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2/14 07:54:27瀏覽3629|回應2|推薦25 | |
臺北市西門町圓環附近的成都路上,原本有一家二十餘年歷史的「木吉他民歌西餐廳」,是愛樂者的好去處。可惜這家老牌民歌西餐廳,難敵經濟不景氣,於去(2010)年吹熄燈號了。 過去「木吉他民歌西餐廳」孕育不少優秀歌手,如游鴻明、張宇、袁惟仁、莫凡、許茹芸、錦繡二重唱、動力火車……等,頗受重視。只是流行歌取代了民歌,去西餐廳聽歌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大都去唱KTV了,時不我予,「木吉他」不得不黯然高掛。 對於「校園民歌」,一直有著深厚情感,這是臺灣的一種音樂風格,起源於1970年代中期臺灣的大專校園,特色是大專創作歌手以吉他自彈自唱。這正好是我的大學時代,有幸躬逢其盛,當年坐在校園青草地,陶醉聆賞女同學清唱〈如果〉的一幕,至今歷歷在目。 遙想當年,冷戰局勢改變,「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外交連番受挫,國內政治氣氛低迷,整個社會飽受壓抑,「群星會」之類的老歌和淨化歌曲,已難以抒發民眾的苦悶、反映年輕人的心聲。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臺灣現代民歌發展的濫觴。1976年,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甩掉象徵外來資本主義的可口可樂空瓶,拿起吉他,唱起自己的歌謠,以及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此則揭開校園民歌的序幕。於是全臺大專校園逐漸掀起民歌運動,大家紛紛自彈自唱自己創作的歌曲。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包括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與楊祖珺等,而稍後侯德建〈龍的傳人〉,更是膾炙人口,成為臺灣校園民歌代表作。 除了校園演唱,中廣公司陶曉清也是臺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在自己主持的西洋熱門音樂節目中,播放年輕音樂人的創作,提供校園民歌成長的園地。1977年,陶曉清邀請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楊弦……等民歌手,灌錄唱片《我們的歌》,進一步帶動校園民歌風潮。之後,新格唱片公司推出「金韻獎」,海山唱片公司創辦「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民歌推向商業市場,連帶地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亦推波助瀾。那時,蔡琴雖在電視歌唱比賽失利,卻被獨具慧眼的海山唱片公司簽為歌手,與青年詞曲家梁弘志合作,陸續推出〈恰似你的溫柔〉、〈抉擇〉、〈讀你〉……等,紅極一時。再者,李宗盛等合組的「木吉他」樂團,於1978年在金韻獎大賽中脫穎而出,廣受青年歌迷喜愛,可說是當年校園民謠風的典型代表,其後推出的單曲〈散場電影〉,廣受好評,堪稱校園民歌巔峰之作,直到今天,仍是許多人愛聽愛唱的校園民歌經典。 接著,由於經濟與社會大環境改變,唱片業者以獲利為導向,美歐影音產品大舉進入臺灣,「校園民歌」單薄的技術和樸素的內容,很難與之抗衡;加上各唱片公司以大資本的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流行歌手,傾銷市場,此商業化趨勢使得「校園民歌」盛極而衰,於是,1982年「金韻獎」停辦,海山唱片結束營業。1990年代以後,「校園民歌」已成歷史名詞矣。直到最近幾年,昔日聆聽「校園民歌」的世代,如今成為社會中堅份子,消費能力強,陶曉清等先後舉辦「校園民歌」20、25、30年紀念演唱會,莫不賣座奇佳,引起廣大的迴響,令人津津樂道。 詎料以校園民歌主要樂器或者樂團「木吉他」為名的老牌民歌西餐廳卻歇業了,怎不感傷?這無疑又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回想從前,夫妻倆曾到「木吉他」吃牛排,聽歌手現場彈唱懷念的校園民歌和西洋老歌,這是多麼美好的共同回憶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