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3/19 21:19:02瀏覽83|回應0|推薦13 | |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北大清華進世界前三助力科技霸權爭奪
一、中國大學整體水平進步很大 《QS世界大學排名》為英國一家私人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大學排行榜,QS公司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發表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後,QS公司與泰晤士各自推出世界大學排名。雖然英國提供的大學排名有西方的偏見,但整體說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依據外媒報導,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於3月 12日發佈第15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該排名顯示,中國獲得1230個學科排位(2023年僅851個),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當然英國評估的灌水成分很高。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各有兩個學科躋身世界前三,但這都非理工科不是重點。大體看來,中國大陸內地60%的學科排名都上升,第15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獲得1230個學科排位,在所有排名中,60%的學科排名上升。中國高校在QS的五項指標中均有全面提升。 尤其是學術聲譽,該指標整體提升了64%。在今年的世界排名中,全球10所進步最大的大學中有7所來自中國大陸。在世界前200名中,亞洲占42所,其中中國18所,台灣2所,日本8所,韓國6所,新加坡2所,印度6所。整體來看,亞洲的高等教育表現較優者仍集中在中日韓三國。 從學科領域來看,在自然科學領域方面,中國的清華大學排名第10,北京大學排名第12,全中國有18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台灣僅2所大學進入200名內,最好的台大排名63,清大排名154。日本有8所,韓國有6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國的北大、清華和復旦,世界排名分別為28、33、79。工程技術領域,中國的清華、北大和上海交大世界排名分別為7、16、27。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中國的北大、清華和上海交大的世界排名分別為26、51、71。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領域,中國的北大、清華和復旦世界排名分別為13、18和58。另外,材料科學方面,中國清華大學世界排名第六。藝術史成為中國(內地)最成功的學科之一,有兩所大學進入前十名。 清華在這一學科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位列全球第三。 同濟緊隨其後,排名第八。工程學是中國高校的一大強項,清華在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方面均名列前十名,這些表現也使得清華在工程與技術大類中排名第七,這是中國高校在該學科大類中的最高排名。北大在語言學、古典與古代史方面躍居第二,分別上升了21位和10位。 學術聲譽和僱主聲譽的顯著上升推動了這兩個領域的進步。清華的環境科學排名上升10位,位居第二。 二、科技人才是經濟發展驅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三個第一是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的原則,國家領導人的科技觀念及視野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經歷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科技發展更是飛躍進步且呈井噴狀態。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已居世界前列,尤其DeepSeek以低成本打敗美國同行更令人驚訝,其他諸如載人航太、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電腦、衛星導航、量子資訊、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取得重大成果,中國已進入創新國家行列。未來中國將攀升至世界科技舞台中心,可能在 2030年左右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會爆發式增長僅次於美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將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它將繼續充當全球經濟的壓艙石,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將從單純的參與者演變為領導者。中國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征程上,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創新就是把知識變為金錢,以市場為舞台。“十四五”時期,美國制裁中國企業清單越來越長,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和學者到美國參加學術交流,對在美華裔科學家嚴加審查甚至迫害。中美科技戰有經濟利益的問題,也有國家地位的因素。中國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貢獻中國智慧,一方面繼續與國際的科技網絡合作中不斷合作交流學習,希望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做出中國的貢獻,通過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及公共衛生等做出中國的貢獻。中國面臨兩類其它國家不經常遇到的問題,國際封鎖條件下的科技政策,重點在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美國《紐約時報》稱,幾十年來,美國技術一直主導著超級計算機領域,但中國現已成為一股主導力量,主要是中國高校每年培養出幾十萬的科技人才,且中國大學水準突飛猛進,DeepSeek研發人員都是國內大學培養的就是明證。《華爾街日報》稱,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正依靠迅速增長的國內市場發展壯大,如今,正向海外拓展。美國《國會山》網站報導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計劃開展空間太陽能發電技術實驗,可能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顛覆者。中國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建成了一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這一驗證系統突破並驗證了高效率聚光與光電轉換、微波轉換、微波發射與波形優化、微波波束指向測量與控制、微波接收與整流等多項關鍵技術。中國如果成功實現空間太陽能發電,將獲得眾多優勢。外媒發現,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在科技能力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在教育領域持之以恆的投入、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科技領域科研和從業人員、高校科研與重大國家戰略的緊密結合,是中國持續提昇科技創新能力的原因。日本《DIME》雜誌網站稱,通過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可以看出,中國是唯一科研成果大幅提高的國家。科技創新是時代進步的動力,是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台灣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放眼未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三、中美科技爭霸決定國運 中美競爭愈來愈激烈,美國為維持其霸權正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制裁中國的科技發展。根據亞洲時報報導,美國和中國正在爭奪科技霸權,這將決定21世紀世界的方向。根據澳大利亞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目前在44項關鍵技術中的37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包括高超音速導彈、人工智能、無人機和電池。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稱,就高影響力研究而言,中國在國防和太空相關領域全球排名第一。ASPI是一家位於澳洲堪培拉的國防戰略智庫,稱中國在納米材料和製造、塗料、5G 和 6G 技術、氫和氨動力、超級電容器、電池、合成生物學和光子傳感器等領域也表現出色。ASPI 表示,其調查結果應該為民主國家敲響警鐘,民主國家應該追求戰略性關鍵技術升級。中美競爭或者說是鬥爭越來越尖銳,西方國家無視美國趾高氣昂擾亂世界秩序到處挑起戰亂,卻一昧配合美國打壓中國。中國只有加強自己在科技、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才能扭轉局勢。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重視科技創新,在高鐵、5G通訊、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械製造、量子計算機等領域不斷突破,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推動科技創新與應用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指出,中國創新先進產業能力增加到美國的139%,中國的創新產出是美國的3/4。該基金會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幾乎在每一項指標上都取得了顯著進步。 美國在先進半導體器件設計與開發、先進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高性能計算相關研究領域保持領先優勢。它還在量子計算、疫苗和醫療對策等關鍵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報告預測,美國在小衛星和航天發射系統研究方面保持優勢,但無法在這些領域實現技術壟斷。同時,中國在先進航空發動機、無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對全球構成中等技術壟斷風險。根據 ASPI 的報告,中國擁有世界前 10 大先進飛機發動機研究機構中的七家——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高超音速導彈競賽的關鍵能力——它擁有足夠的國內專業知識臨界質量來培養下一代頂尖科學家.在這一領域,中國發表的高影響力研究是美國的四倍多。新聞報導稱,當中國於 2021 年 8 月測試了一枚在低軌道空間環繞地球的具有核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時,美國情報界感到驚訝。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指出,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本國工業的“核心技術”能夠自主。中國希望實現技術自主目標,使半導體產業不會受到卡脖子威脅。在中國“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到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重點項目。2000~2020年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14%,是韓國的兩倍,美國的4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