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31 14:52:48瀏覽56|回應0|推薦14 | |
從太空爭霸看中華民族復興
一、中國大陸的太空成就俾倪世界 中美爭霸已是歷史必然之勢,除了軍事及經濟方面外,太空發展是一個重要戰場。10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九號將三名太空人送至天宮太空站,顯示中國載人航太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而此時卻有兩名美國宇航員無法返回地球。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明確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包括第四批太空人的選拔、月球服的展示、月面登陸器和載人月球車的試驗等等。這些行動無疑已打敗美國長期在太空的主導地位。中國在2013年就已完成無人載具登月,嫦娥五號飛船於2020年將1.73公斤月球正面樣品帶回地球。2024年6月,嫦娥六號又取回月球背面2公斤土壤樣本。預計2026年,嫦娥七號將至月球南極尋找水。2028年,嫦娥八號計劃攜帶3D打印機前往那裡建造一個最多可容納四人的空間站。中國也正式宣布要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依據歐亞時報報導,外媒認為中國嫦娥六號月背取樣成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中國的穀神一號固體火箭在海上發射將四顆衛星送入軌道等太空成就多次出現在新聞中。中國在太空取得快速進展,在許多方面甚至領先美國。截至 2024 年 5 月,中國已擁有 600 多顆運行衛星,是2018年的三倍。中國的「長征」火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之一。為了在未來幾年發射數千噸的有效載荷,中國計劃到 2035年使其所有火箭可重複使用。中國還在研發能將 150 噸有效載荷運往低地球軌道 (LEO) 的超重型火箭。最終目標是完全可重複使用的 80 噸 LEO火箭,預計將在2040年飛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35顆衛星組成,已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斗能夠提供一公尺以內的定位訊息,而GPS的精確度只能在三公尺以內。中國正致力於將5G地面網路與由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支援的衛星網路整合。在太空站建設方面,截至2024年4月,已有22名中國公民進入太空站,中國的登月計畫將於2030 年左右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俄羅斯和中國宣布計劃在 2035 年之前在月球上建造一座「無人」共享核反應器。中國也計劃興建軌道太陽能發電廠,以利用太空能源。 除了私人企業的努力外,中國主要的國有航太公司中國航太集團還計劃對兩枚新型大直徑可重複使用火箭進行試飛。四公尺和五公尺直徑(長征十號)火箭將分別於 2025 年和 2026 年首次發射。雖然中國繼續開發像 SpaceX 這樣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但它也有望開發出類似的可重複使用太空梭。它可以作為抓斗臂、高功率微波武器或雷射武器的平台。中國也已經測試了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首次發射於 2020 年進行,迄今已進行了三次。它正在努力縮短重新部署時間。烏克蘭戰爭展示了太空領域的網路能力。一開始,維亞衛星終端透過網路操作被壓制。俄羅斯也對星鏈使用網路武器,導致中斷。隨著太空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正在研究能夠在電子和網路攻擊下繼續運作的抗干擾通訊。中國也致力於減少小型和微型衛星平台的雷達訊號。這相當於隱形,可以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接近目標,並損害對手的太空態勢感知。參與針對太空運營商的網路行動的解放軍部隊正在不斷開發針對衛星的網路攻擊方法。鑑於衛星和星座的數量要多得多,網路和電子手段比動能殺傷要有效得多。中國今年將開始建造自己版本的星鏈(StarLink),這是一個利用近地軌道的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發射約 26,000 顆衛星,由國有企業主導,覆蓋整個世界。中國衛星網路將從2024年上半年到2029年發射約1300顆衛星。另一家上海市政府部分控股的航太公司計劃向低地球軌道發射 12,000 顆衛星,到 2025 年底將發射超過 600 顆衛星。中國軍方希望將其衛星增加到500顆。 二、太空成就造就中華民族復興 眾多的太空成就讓中華民族恢復自信心,也讓敵視中國的國家刮目相看,航天技術是綜合國力的展現,中國在漢唐盛世時開闢絲路通往西方,如今國力強盛、科技進步,在航天科技發展上開闢了太空絲路。在烏克蘭戰爭中,太空衛星偵察在軍事行動上顯得相當重要,沒有太空衛星就缺乏國防安全的保障。在載人航天工程方面,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實現中國定期輪換太空站宇航員。嫦娥探月任務進展順利取得重大成果。嫦娥五號首次在月球發現新的礦物——嫦娥石。玉兔二號月球車工作超3年,月球背面行駛里程突破1000米,首次在月球背面發現厘米級透明玻璃球,為研究月球重要撞擊過程和撞擊歷史提供重要線索。天問一號完成既定任務,祝融號發現火星表面水活動跡象。在科學和技術試驗領域,2022年,中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成功發射, “羲和”“悟空”“慧眼”持續開展探測,獲取多項原創科學成果。2023年,中國將完成1次貨運飛船、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和2次返回任務;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製工作;發射中星26號衛星,為用戶提供高通量寬帶通信服務;發射中星6E衛星,提供通信廣播服務;發射高軌20米SAR衛星,開展全天候、全天時、高重訪和寬覆蓋觀測;發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開展多要素、多尺度、多任務觀測;發射風云三號衛星,增強天氣預報能力。航天科技集團有關專家介紹稱。 中國大陸的太空發展成就俾倪世界與美國並駕齊驅,2023年6月15日,長征二號丁遙八十八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執行本次任務的火箭是中航科技公司八院研製的常溫液體二級運載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經濟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支持單星、多星並聯、串聯、搭載等多種形式的發射需求。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3噸。一箭發射41顆衛星,刷新了中國一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可以獲取高空間分辨率對地觀測遙感影像,為用戶提供業態分析、區域普查等遙感信息服務,同時為國土資源、礦產開發、智慧城市建設等行業提供遙感數據服務。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稱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沒有中國航天事業的充分發展很難完成中華民族復興。太空成就讓中華民族恢復自信心也讓敵視中國的國家刮目相看,航天技術是綜合國力的展現,中國在漢唐盛世時開闢絲路通往西方,如今國力強盛、科技進步,在航天科技發展上開闢了太空絲路。在烏克蘭戰爭中,太空衛星偵察在軍事行動上顯得相當重要,沒有太空衛星就缺乏國防安全的保障。 三、中國大陸展現航天大國地位擴大世界影響力 中國大陸自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太空探索一直是長期的國家科研目標。2003年,第一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繞地球軌道飛行14圈,中國從此成為第三個獨立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的太空夢要在204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領先的太空強國。中國航天局2020年預算僅89億美元,而美國宇航局NASA預算高達230億美元遠超中國,但美國能做的太空開發中國也都能做。中國已登陸月球及火星並完成了北斗衛星組網,而空間站的建設也將在今年完成。中國立志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太空計劃是一個國家增強其工業和經濟實力以及展現國家技術能力的一種方式。中國積極發展航天事業,此前已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成為首個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國家。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為期半年的任務期間,開展了兩次“天宮課堂”,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觀眾與航天員的實時互動展現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就,將會鼓勵和推動年輕一代從事科研工作。 隨著中美爭奪全球領導地位的競爭全面展開,太空科技的創新正成為一個新的中美主戰場。中國在登陸月球與火星、建立獨立空間站及發射衛星數量上都已經超過俄羅斯,因此只有中國能挑戰美國的太空霸權。美國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畫不順,多次推遲且預算超支,而中國習近平主席將科技創新視為提升中國國力與美國競爭的核心,並強調軍事和民用航太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最終目標的一部分,中國將發展先進太空能力視為國家安全的優先事項。太空探索在習近平描繪的「中國夢」當中,扮演「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很重要的角色。中國官方媒體將中國的「航天夢」表述成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指標,並且立下目標在2030年左右成為航天強國,其中登月計畫、火星探索以及太空站的建設都是屬於這個夢想計畫的一部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